十四、天氣地氣制有所從
關燈
小
中
大
滄數至,脅痛善太息,肅殺行,草木變。
(凡少陰司天,則陽明燥金在泉,燥行于地,故其氣候如此。
肝木受傷,故脅痛。
肺金太過,故善太息。
皆地氣之所生也。
)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埃冒雲雨,胸中不利,陰萎氣大衰而不起不用,當其時反腰痛,動轉不便也,厥逆。
(太陰濕土司天,醜未歲也。
濕土下臨,水之所畏,故腎氣應而上從。
水應則黑起為變,心火受制,故胸中不利。
然土勝者水必傷,故為陰痿以下等疾。
當其時者,當土王之時也。
凡此諸病,俱屬腎經,皆天氣之所生也。
) 地乃藏陰,大寒且至,蟄蟲早附,心下痞痛,地裂冰堅,少腹痛,時害于食,乘金則止水增,味乃鹹,行水減也。
(凡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寒行于地,故為地乃藏陰等候,心下痞痛等疾,皆寒水侮火也。
乘金者,如歲逢六乙,乘金運也;時遇燥金,乘金氣也。
水得金生,寒凝尤甚,故止蓄之水增,味乃鹹,流行之水減,以陰勝陽,以靜勝動,皆地氣之所生也。
愚按:運氣之化,凡一勝則一負,一盛則一衰,此理之常也。
觀本篇司天六氣,如少陽少陰火氣下臨,則肺氣上從白起金用等義,皆被克之氣,反起而用者何也?蓋五運各有所制,制氣相加,則受制者不得不應,應則反從其化而為用,其理其征,本屬顯然,而實人所不知也。
故如熱甚者燥必随之,此金之從火也;燥甚者風必随之,此木之從金也;風甚者塵霾随之,此土之從木也;濕蒸甚者霖注随之,此水之随土也;陰凝甚者雷電随之,此火之從水也。
故易曰:雲從龍,風從虎。
夫龍得東方木氣,故雲從之,雲者土氣也。
虎得西方金氣,故風從之,風者木氣也。
即此篇之義。
以觀五運之變化,髒象之虛實,其有不可以偏執論者類可知矣。
)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緻一也;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濃,成熟有少多,終始不同,其故何也?(此以下詳明在泉六化,五味五谷之有異也。
始者肇其生幾,散者散于萬物,布者布其茂盛,終者收于成功。
此言萬物之始終散布,本同一氣,及其生化成熟,乃各有濃薄少多之異也。
)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而地不長也。
(地氣者,即在泉也。
制之者,由其所成也。
在泉六化,各有盛衰,物生于地,氣必應之,故氣薄則薄,非天之不生,氣少則少,非地之不長也。
王氏曰:天地雖無情于生化,而生化之氣自有異同爾。
何者?以地體之中有六入故也。
氣有同異,故有生有化,有不生有不化,有少生少化,有廣生廣化矣。
故天地之間,無必生必化、必不生必不化、必少生少化、必廣生廣化也,各随其氣,分所好所惡、所異所同也。
)帝曰:願聞其道。
岐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
(氣有六而言其四,舉大概之要耳。
) 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蒼丹。
(少陽相火在泉,巳亥歲也。
所謂毒者,凡五行暴烈之氣,各有所化,故火在地中,則寒毒之物不生,火氣制金,則味辛之物應之。
少陽之上,厥陰主之,下火上木,故其治苦酸,其谷蒼丹。
苦丹屬火,地氣所化;酸蒼屬木,天氣所生也。
按:在泉六化之治,惟少陽、厥陰不言間味者,以木火相生,氣無所間也。
其他生化皆有上下克伐,故間味不能無矣。
) 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陽明燥金在泉,子午歲也。
燥在地中,故濕毒之物不生。
金克木,故味酸者應之。
燥勝濕,故氣濕者應之。
陽明之上,少陰主之,下金上火,故其治辛苦,其谷丹素。
辛素屬金,地氣所化;苦丹屬火,天氣所生。
然治兼甘者,火金之間味也。
甘屬土,為火之子,為金之母,故能調和于二者之間。
) 太陽
(凡少陰司天,則陽明燥金在泉,燥行于地,故其氣候如此。
肝木受傷,故脅痛。
肺金太過,故善太息。
皆地氣之所生也。
)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埃冒雲雨,胸中不利,陰萎氣大衰而不起不用,當其時反腰痛,動轉不便也,厥逆。
(太陰濕土司天,醜未歲也。
濕土下臨,水之所畏,故腎氣應而上從。
水應則黑起為變,心火受制,故胸中不利。
然土勝者水必傷,故為陰痿以下等疾。
當其時者,當土王之時也。
凡此諸病,俱屬腎經,皆天氣之所生也。
) 地乃藏陰,大寒且至,蟄蟲早附,心下痞痛,地裂冰堅,少腹痛,時害于食,乘金則止水增,味乃鹹,行水減也。
(凡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寒行于地,故為地乃藏陰等候,心下痞痛等疾,皆寒水侮火也。
乘金者,如歲逢六乙,乘金運也;時遇燥金,乘金氣也。
水得金生,寒凝尤甚,故止蓄之水增,味乃鹹,流行之水減,以陰勝陽,以靜勝動,皆地氣之所生也。
愚按:運氣之化,凡一勝則一負,一盛則一衰,此理之常也。
觀本篇司天六氣,如少陽少陰火氣下臨,則肺氣上從白起金用等義,皆被克之氣,反起而用者何也?蓋五運各有所制,制氣相加,則受制者不得不應,應則反從其化而為用,其理其征,本屬顯然,而實人所不知也。
故如熱甚者燥必随之,此金之從火也;燥甚者風必随之,此木之從金也;風甚者塵霾随之,此土之從木也;濕蒸甚者霖注随之,此水之随土也;陰凝甚者雷電随之,此火之從水也。
故易曰:雲從龍,風從虎。
夫龍得東方木氣,故雲從之,雲者土氣也。
虎得西方金氣,故風從之,風者木氣也。
即此篇之義。
以觀五運之變化,髒象之虛實,其有不可以偏執論者類可知矣。
)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緻一也;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濃,成熟有少多,終始不同,其故何也?(此以下詳明在泉六化,五味五谷之有異也。
始者肇其生幾,散者散于萬物,布者布其茂盛,終者收于成功。
此言萬物之始終散布,本同一氣,及其生化成熟,乃各有濃薄少多之異也。
)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而地不長也。
(地氣者,即在泉也。
制之者,由其所成也。
在泉六化,各有盛衰,物生于地,氣必應之,故氣薄則薄,非天之不生,氣少則少,非地之不長也。
王氏曰:天地雖無情于生化,而生化之氣自有異同爾。
何者?以地體之中有六入故也。
氣有同異,故有生有化,有不生有不化,有少生少化,有廣生廣化矣。
故天地之間,無必生必化、必不生必不化、必少生少化、必廣生廣化也,各随其氣,分所好所惡、所異所同也。
)帝曰:願聞其道。
岐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
(氣有六而言其四,舉大概之要耳。
) 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蒼丹。
(少陽相火在泉,巳亥歲也。
所謂毒者,凡五行暴烈之氣,各有所化,故火在地中,則寒毒之物不生,火氣制金,則味辛之物應之。
少陽之上,厥陰主之,下火上木,故其治苦酸,其谷蒼丹。
苦丹屬火,地氣所化;酸蒼屬木,天氣所生也。
按:在泉六化之治,惟少陽、厥陰不言間味者,以木火相生,氣無所間也。
其他生化皆有上下克伐,故間味不能無矣。
) 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陽明燥金在泉,子午歲也。
燥在地中,故濕毒之物不生。
金克木,故味酸者應之。
燥勝濕,故氣濕者應之。
陽明之上,少陰主之,下金上火,故其治辛苦,其谷丹素。
辛素屬金,地氣所化;苦丹屬火,天氣所生。
然治兼甘者,火金之間味也。
甘屬土,為火之子,為金之母,故能調和于二者之間。
) 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