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關燈
小
中
大
陷者,足陽明之屋翳也。
下胸動脈,手太陰之中府也。
蓋在中曰胸,胸之旁即謂之下耳。
)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臍之左右動脈,如足少陰之肓俞,足陽明之天樞,皆主腹痛。
氣街,即足陽明之氣沖也。
) 腸中不便,取三裡,盛瀉之,虛補之。
(《靈樞·四時氣篇》。
小腸不便者不能化物,大腸不便者不能傳道,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故當取足陽明之三裡穴,邪氣盛則瀉之,正氣虛則補之。
) 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
(《九針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于脖。
即任脈之下氣海也。
巨虛上廉、三裡,皆足陽明經穴。
按:《本輸篇》曰:大腸屬上廉。
此以邪在大腸,故當刺巨虛上廉;若下文之邪在小腸者,則當取巨虛下廉也。
)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
(控,引也。
睾,陰丸也。
小腸連于小腹,若其邪盛,則厥逆自下上沖心肺,熏于肝胃、引于腰脊,下及肓臍睾系之間也。
肓義詳疾病類六十七。
睾音高。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取肓原以散之,散臍腹之結也。
刺太陰以予之,補肺經之虛也。
取厥陰以下之,瀉肝經之實也。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求小腸之所屬也。
按其所過之經,謂察其邪之所在以調之也。
)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心虛貌。
邪在膽、逆在胃,木乘土也。
膽液洩則苦,胃氣逆則嘔,故嘔苦者謂之嘔膽。
)取三裡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三裡,足陽明經穴,故可下胃氣之逆。
又刺足少陽血絡以平其木,則膽液不洩,故曰以閉膽逆。
然必調其虛實,或補或瀉,皆可以去其邪也。
)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上脘下脘,俱任脈穴,即胃脘也。
刺抑而下之,謂刺上脘以瀉其至高之食氣。
散而去之,謂溫下脘以散其停積之寒滞也。
針藥皆然。
)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邪在三焦約者,三焦下輸出于委陽,并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也。
太陽大絡,飛陽穴也。
又必視其别絡及厥陰小絡結而血者,盡取去之,以足厥陰之經亦抵小腹也。
若小腹腫痛上及胃脘者,又當取足陽明之三裡穴。
) 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三陰之上,謂三陰交穴,脾肝腎之會也。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穴,補而久留之,則陽氣至而熱行,熱行則洩止矣。
) 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脹,腹脹也。
飧洩,完谷不化也。
病脹者當取足之三陽,即胃、膽、膀胱三經也。
飧洩者當取足之三陰,即脾、肝、腎三經也。
飧音孫。
)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素問·通評虛實論》。
太陽經絡,謂手太陽經之絡,即任脈之中脘,胃之募也。
中脘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脈所生,故雲太陽經絡者。
募音暮。
)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圓利針。
(少陰俞,即腎俞也。
腎為胃關,故亦當取之。
系足太陽經穴,去脊兩旁各一寸五分,共為三寸,兩旁各五也。
刺當用第六之圓利針。
) 霍亂,刺俞旁五,(邪在中焦則既吐且瀉,髒氣反複,神志撩亂,故曰霍亂。
俞旁,即上文少陰俞之旁,志室穴也。
亦各刺五。
)足陽明及上旁三。
(足陽明,言胃俞也。
再及其上之旁,乃脾俞之外,則意舍也。
當各刺三。
)
下胸動脈,手太陰之中府也。
蓋在中曰胸,胸之旁即謂之下耳。
)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臍之左右動脈,如足少陰之肓俞,足陽明之天樞,皆主腹痛。
氣街,即足陽明之氣沖也。
) 腸中不便,取三裡,盛瀉之,虛補之。
(《靈樞·四時氣篇》。
小腸不便者不能化物,大腸不便者不能傳道,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故當取足陽明之三裡穴,邪氣盛則瀉之,正氣虛則補之。
) 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
(《九針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于脖。
即任脈之下氣海也。
巨虛上廉、三裡,皆足陽明經穴。
按:《本輸篇》曰:大腸屬上廉。
此以邪在大腸,故當刺巨虛上廉;若下文之邪在小腸者,則當取巨虛下廉也。
)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
(控,引也。
睾,陰丸也。
小腸連于小腹,若其邪盛,則厥逆自下上沖心肺,熏于肝胃、引于腰脊,下及肓臍睾系之間也。
肓義詳疾病類六十七。
睾音高。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取肓原以散之,散臍腹之結也。
刺太陰以予之,補肺經之虛也。
取厥陰以下之,瀉肝經之實也。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求小腸之所屬也。
按其所過之經,謂察其邪之所在以調之也。
)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心虛貌。
邪在膽、逆在胃,木乘土也。
膽液洩則苦,胃氣逆則嘔,故嘔苦者謂之嘔膽。
)取三裡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三裡,足陽明經穴,故可下胃氣之逆。
又刺足少陽血絡以平其木,則膽液不洩,故曰以閉膽逆。
然必調其虛實,或補或瀉,皆可以去其邪也。
)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上脘下脘,俱任脈穴,即胃脘也。
刺抑而下之,謂刺上脘以瀉其至高之食氣。
散而去之,謂溫下脘以散其停積之寒滞也。
針藥皆然。
)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邪在三焦約者,三焦下輸出于委陽,并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也。
太陽大絡,飛陽穴也。
又必視其别絡及厥陰小絡結而血者,盡取去之,以足厥陰之經亦抵小腹也。
若小腹腫痛上及胃脘者,又當取足陽明之三裡穴。
) 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三陰之上,謂三陰交穴,脾肝腎之會也。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穴,補而久留之,則陽氣至而熱行,熱行則洩止矣。
) 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脹,腹脹也。
飧洩,完谷不化也。
病脹者當取足之三陽,即胃、膽、膀胱三經也。
飧洩者當取足之三陰,即脾、肝、腎三經也。
飧音孫。
)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素問·通評虛實論》。
太陽經絡,謂手太陽經之絡,即任脈之中脘,胃之募也。
中脘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脈所生,故雲太陽經絡者。
募音暮。
)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圓利針。
(少陰俞,即腎俞也。
腎為胃關,故亦當取之。
系足太陽經穴,去脊兩旁各一寸五分,共為三寸,兩旁各五也。
刺當用第六之圓利針。
) 霍亂,刺俞旁五,(邪在中焦則既吐且瀉,髒氣反複,神志撩亂,故曰霍亂。
俞旁,即上文少陰俞之旁,志室穴也。
亦各刺五。
)足陽明及上旁三。
(足陽明,言胃俞也。
再及其上之旁,乃脾俞之外,則意舍也。
當各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