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關燈
小
中
大
(《素問·氣穴論》《長刺節論》《通評虛實論》《靈樞·熱病篇》《雜病篇》《四時氣篇》《九針十二原篇》)
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
(《素問·氣穴論》。
天突,任脈穴。
十椎,督脈之中樞也。
此穴諸書不載,惟氣府論督脈氣所發條下,王氏注曰: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
與此相合,可無疑也。
上紀如下文。
)上紀者,胃脘也。
下紀者,關元也。
(胃脘,即中脘,胃之募也,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關元,小腸募也,為足三陰任脈之會,故曰上紀下紀。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此詳言上文背與心相控而痛者,悉由任督二脈之為病也。
蓋任在前,督在後,背為陽,腹為陰,故為前後痛澀等病。
其在下者斜出尻脈,在上者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左右斜下肩,交十椎下,所以當刺天突、中樞、胃脘、關元等穴。
)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HT,以下至少腹而止,(《素問·長刺節論》。
HT字,編考韻篇皆無。
全元起本作髓字、于義亦未為得。
新校正雲當作皮,HT字誤也,其說近理,釋義雲:,骨端也。
此言皮以下者,蓋謂足厥陰之章門、期門二穴,皆在橫皮肋骨之端也。
及下至小腹而止者,如足陽明之天樞、歸來,足太陰之府舍、沖門,足少陰之氣穴、四滿,皆主奔豚積聚等病。
音括。
)刺俠脊兩旁四椎間,(此足太陽之厥陰俞,手心主脈氣所及也。
按:《脈要精微論》曰:心為牡髒,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然則厥陰俞能主少腹之疾無疑。
)刺兩髂、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腰骨曰髂。
兩髂者,謂腰骨兩旁之居也。
季脅肋間,京門也。
皆足少陽經穴。
導,引也。
導引腹中熱氣,下入少腹,則病已矣。
髂音格,又丘亞切。
)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小腹間痛而二便不行者為疝病,乃寒氣之所緻。
當刺少腹者,去肝腎之寒也。
刺兩股間者,去陽明、太陰之邪也。
刺腰髁間者,凡腰中在後在側之成片大骨,皆曰髁骨。
在後者,足太陽之所行。
在側者,足少陽之所行。
凡此諸經皆非寒疝,但察邪之所在者,多取其穴而刺之,俟其少腹盡熱,則病已矣。
髁,苦瓦切。
炅,居永切,熱也。
)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葉,(《靈樞·熱病篇》。
足大趾之端,隐白穴也。
薤音械,似韭而無實。
)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内寒者氣至遲,故宜久留其針。
内熱者氣至速,故宜疾去其針。
總候其氣下不喘,乃可止針也。
)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心疝者,如《脈要精微論》曰: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者,以二經皆聚于少腹,去其絡血,即所以散其邪也。
)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中血絡。
(《靈樞·雜病篇》。
中熱而喘,熱在中上二焦也。
取足少陰者,壯水以制火也。
中血絡,即足太陽委中穴,取之可以瀉火。
)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淅淅,寒肅貌。
肝經之脈抵小腹挾胃,其支者從肝别貫膈,故為病如此,當取足厥陰經以刺之。
淅音昔。
)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腎開竅于二陰,其經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故其為病如此,當取足少陰經以刺之。
喝喝,喘急貌。
嗌音益。
) 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脾失其職,則食不能化,腹滿而鳴,氣滞于中,大便不調,當取足太陰經以刺之。
)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膺中
(《素問·氣穴論》。
天突,任脈穴。
十椎,督脈之中樞也。
此穴諸書不載,惟氣府論督脈氣所發條下,王氏注曰: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
與此相合,可無疑也。
上紀如下文。
)上紀者,胃脘也。
下紀者,關元也。
(胃脘,即中脘,胃之募也,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關元,小腸募也,為足三陰任脈之會,故曰上紀下紀。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此詳言上文背與心相控而痛者,悉由任督二脈之為病也。
蓋任在前,督在後,背為陽,腹為陰,故為前後痛澀等病。
其在下者斜出尻脈,在上者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左右斜下肩,交十椎下,所以當刺天突、中樞、胃脘、關元等穴。
)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HT,以下至少腹而止,(《素問·長刺節論》。
HT字,編考韻篇皆無。
全元起本作髓字、于義亦未為得。
新校正雲當作皮,HT字誤也,其說近理,釋義雲:,骨端也。
此言皮以下者,蓋謂足厥陰之章門、期門二穴,皆在橫皮肋骨之端也。
及下至小腹而止者,如足陽明之天樞、歸來,足太陰之府舍、沖門,足少陰之氣穴、四滿,皆主奔豚積聚等病。
音括。
)刺俠脊兩旁四椎間,(此足太陽之厥陰俞,手心主脈氣所及也。
按:《脈要精微論》曰:心為牡髒,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然則厥陰俞能主少腹之疾無疑。
)刺兩髂、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腰骨曰髂。
兩髂者,謂腰骨兩旁之居也。
季脅肋間,京門也。
皆足少陽經穴。
導,引也。
導引腹中熱氣,下入少腹,則病已矣。
髂音格,又丘亞切。
)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小腹間痛而二便不行者為疝病,乃寒氣之所緻。
當刺少腹者,去肝腎之寒也。
刺兩股間者,去陽明、太陰之邪也。
刺腰髁間者,凡腰中在後在側之成片大骨,皆曰髁骨。
在後者,足太陽之所行。
在側者,足少陽之所行。
凡此諸經皆非寒疝,但察邪之所在者,多取其穴而刺之,俟其少腹盡熱,則病已矣。
髁,苦瓦切。
炅,居永切,熱也。
)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葉,(《靈樞·熱病篇》。
足大趾之端,隐白穴也。
薤音械,似韭而無實。
)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内寒者氣至遲,故宜久留其針。
内熱者氣至速,故宜疾去其針。
總候其氣下不喘,乃可止針也。
)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心疝者,如《脈要精微論》曰: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者,以二經皆聚于少腹,去其絡血,即所以散其邪也。
)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中血絡。
(《靈樞·雜病篇》。
中熱而喘,熱在中上二焦也。
取足少陰者,壯水以制火也。
中血絡,即足太陽委中穴,取之可以瀉火。
)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淅淅,寒肅貌。
肝經之脈抵小腹挾胃,其支者從肝别貫膈,故為病如此,當取足厥陰經以刺之。
淅音昔。
)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腎開竅于二陰,其經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故其為病如此,當取足少陰經以刺之。
喝喝,喘急貌。
嗌音益。
) 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脾失其職,則食不能化,腹滿而鳴,氣滞于中,大便不調,當取足太陰經以刺之。
)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