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刺頭項七竅病
關燈
小
中
大
中赤痛,從内始,取之陰跷。
然則此雲銳者,當作内也。
詳經絡類二十八。
跷有五音,跷、皎、喬、腳,又極虐切。
音嗔。
瞑音明。
又上聲。
)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素問·骨空論》。
謂氣喘急而喉中有聲也。
喉中央者,兩缺盆之中,任脈之天突穴也。
)其病上沖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氣喘滿而上沖于喉者,當治足陽明經俠頤之大迎穴。
陽明之脈,由此漸上頤面,故名俠頤為漸也。
)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失枕者,風入頸項,疼痛不利,不能就枕也。
刺在肩上橫骨間,當是後肩骨上,手太陽之肩外俞也。
或為足少陽之肩井穴,亦主頸項之痛。
若王氏雲缺盆者,其脈皆行于前,恐不可以治失枕。
)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
(折,痛如折也。
榆當作揄,引也。
謂使病者引臂,下齊肘端以度脊中,乃其當灸之處,蓋即督脈之陽關穴也。
) 喉痹舌卷,口中幹,煩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靈樞·熱病篇》。
小指次指端,手少陽之關沖也。
) 目中赤痛,從内始,取之陰跷。
(陰跷之脈屬于目内,足少陰之照海,即陰跷之所生也,故當刺之。
)耳聾無聞取耳中(《靈樞·厥病篇》。
耳中,手太陽之聽宮也。
) 耳鳴,取耳前動脈。
(耳前動脈,手少陽之耳門也。
)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幹耵聍,耳無聞也。
(耵聍,耳垢也。
若耳中有膿及有幹耵聍而或痛或無聞者,皆不可刺之,膿垢去而耳自愈矣。
耵音頂。
聍音甯,又去聲。
) 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
(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者,手少陽之關沖也。
後取足者,亦言小指次指,足少陽之竅陰也。
) 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手中指爪甲上,手厥陰之中沖也。
左鳴者取其右,右鳴者取其左。
)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靈樞·雜病篇》。
足少陽之脈下耳後,支耳中,出耳前,手陽明之别者入耳,故當分痛與不痛而補瀉之。
) 嗌幹,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足少陰之脈,循喉嚨系舌本。
嗌幹口熱如膠者,陰不足也,故當取而補之。
嗌音益。
) 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手足陽明之脈,皆循喉嚨。
能言者輕,但取之上;不能言者重,當瀉其下也。
) 齒痛不惡飲,取足陽明;惡飲,取手陽明。
(手足陽明之脈皆入齒中,然胃經多實熱,故不畏寒飲者,當瀉足陽明;大腸經多虛寒,故畏寒飲者,當補手陽明也。
此與上文臂陽明節義有所關,當互求之。
音倩。
) 衄而不止,血流,取足太陽;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中出血。
(鼻中出血曰衄,敗血凝聚色紫黑者曰。
血成流,其去多也。
下雲血,其聚而不流者也。
血去多者,當取足太陽。
去少者,當取手太陽。
宛骨下,即手太陽之腕骨穴。
中出血,即足太陽之委中穴也。
衄,女六切。
,普杯切。
) 痛,刺手陽明與之盛脈出血。
(,鬓前兩太陽也。
手陽明之别者入耳合于宗脈,正出兩之間,故當刺之。
與之盛脈出血,即鬓前之血絡。
音坎,又海敢切。
)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經立已。
(足陽明之脈,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故痛者當刺曲周,即頰車也。
以其周繞曲頰,故曰曲周。
見血立已,如不已,當按人迎于本經而淺刺之,可立已也。
)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不可俯仰者,痛在項後,故當刺足太陽經。
不可以顧者,痛在頸側,故當刺手太陽經也。
) 重舌,刺舌柱以铍針也。
(《靈樞·終始篇》。
舌下生小舌,謂之重舌。
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者也,當用第五針曰铍針者刺之。
铍音披。
)
然則此雲銳者,當作内也。
詳經絡類二十八。
跷有五音,跷、皎、喬、腳,又極虐切。
音嗔。
瞑音明。
又上聲。
)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素問·骨空論》。
謂氣喘急而喉中有聲也。
喉中央者,兩缺盆之中,任脈之天突穴也。
)其病上沖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氣喘滿而上沖于喉者,當治足陽明經俠頤之大迎穴。
陽明之脈,由此漸上頤面,故名俠頤為漸也。
)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失枕者,風入頸項,疼痛不利,不能就枕也。
刺在肩上橫骨間,當是後肩骨上,手太陽之肩外俞也。
或為足少陽之肩井穴,亦主頸項之痛。
若王氏雲缺盆者,其脈皆行于前,恐不可以治失枕。
)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
(折,痛如折也。
榆當作揄,引也。
謂使病者引臂,下齊肘端以度脊中,乃其當灸之處,蓋即督脈之陽關穴也。
) 喉痹舌卷,口中幹,煩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靈樞·熱病篇》。
小指次指端,手少陽之關沖也。
) 目中赤痛,從内始,取之陰跷。
(陰跷之脈屬于目内,足少陰之照海,即陰跷之所生也,故當刺之。
)耳聾無聞取耳中(《靈樞·厥病篇》。
耳中,手太陽之聽宮也。
) 耳鳴,取耳前動脈。
(耳前動脈,手少陽之耳門也。
)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幹耵聍,耳無聞也。
(耵聍,耳垢也。
若耳中有膿及有幹耵聍而或痛或無聞者,皆不可刺之,膿垢去而耳自愈矣。
耵音頂。
聍音甯,又去聲。
) 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
(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者,手少陽之關沖也。
後取足者,亦言小指次指,足少陽之竅陰也。
) 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手中指爪甲上,手厥陰之中沖也。
左鳴者取其右,右鳴者取其左。
)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靈樞·雜病篇》。
足少陽之脈下耳後,支耳中,出耳前,手陽明之别者入耳,故當分痛與不痛而補瀉之。
) 嗌幹,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足少陰之脈,循喉嚨系舌本。
嗌幹口熱如膠者,陰不足也,故當取而補之。
嗌音益。
) 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手足陽明之脈,皆循喉嚨。
能言者輕,但取之上;不能言者重,當瀉其下也。
) 齒痛不惡飲,取足陽明;惡飲,取手陽明。
(手足陽明之脈皆入齒中,然胃經多實熱,故不畏寒飲者,當瀉足陽明;大腸經多虛寒,故畏寒飲者,當補手陽明也。
此與上文臂陽明節義有所關,當互求之。
音倩。
) 衄而不止,血流,取足太陽;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中出血。
(鼻中出血曰衄,敗血凝聚色紫黑者曰。
血成流,其去多也。
下雲血,其聚而不流者也。
血去多者,當取足太陽。
去少者,當取手太陽。
宛骨下,即手太陽之腕骨穴。
中出血,即足太陽之委中穴也。
衄,女六切。
,普杯切。
) 痛,刺手陽明與之盛脈出血。
(,鬓前兩太陽也。
手陽明之别者入耳合于宗脈,正出兩之間,故當刺之。
與之盛脈出血,即鬓前之血絡。
音坎,又海敢切。
)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經立已。
(足陽明之脈,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故痛者當刺曲周,即頰車也。
以其周繞曲頰,故曰曲周。
見血立已,如不已,當按人迎于本經而淺刺之,可立已也。
)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不可俯仰者,痛在項後,故當刺足太陽經。
不可以顧者,痛在頸側,故當刺手太陽經也。
) 重舌,刺舌柱以铍針也。
(《靈樞·終始篇》。
舌下生小舌,謂之重舌。
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者也,當用第五針曰铍針者刺之。
铍音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