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刺頭項七竅病
關燈
小
中
大
(《素問·長刺節論》《骨空論》《靈樞·寒熱病篇》《熱病篇》《厥病篇》《雜病篇》《終始篇》)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
(《素問·長刺節論》。
善刺者不必待診,但聽病者之言,則發無不中,此以得針之神者為言,非謂刺家概不必診也。
今後世之士,針既不精,又不能診,則虛實補瀉,焉得無誤?故《九針十二原篇》又曰:凡将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
其義為可知矣。
)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藏針之,藏言裡也,即深入其針之謂。
)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頭疾痛者其病深,故當刺至骨分則病已。
然既刺至骨,何得上無傷骨肉及皮乎?蓋謂無得妄施補瀉,謬傷骨肉皮分之氣也,不過借皮肉為入針之道耳。
) 頸側之動脈人迎。
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靈樞·寒熱病篇》。
頸前中行,任脈也。
二行動脈,即足陽明之人迎穴。
說文曰:嬰,頸KT也。
故頸側之筋曰嬰筋。
)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在頸之第三行。
)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
(在頸之第六行,手少陽脈也。
足字疑誤。
牖音有。
)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在頸之第七行。
)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臂太陰,即手太陰也。
以上五穴,本輸篇言之尤詳,見經絡類第十,即所以治下文之病者也。
)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迎,逆也。
陽邪逆于陽經而為頭痛胸滿者,當取之人迎也。
)暴喑氣硬,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喑,聲啞不能言也。
氣硬,喉舌強硬也。
當取手陽明之扶突穴,及出其舌本之血。
凡言暴者,皆一時之氣逆,非宿病也,故宜取此諸穴以治其标。
喑音音。
,硬同。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經氣蒙蔽而耳目暴有不明者,當取天牖如上文也。
)暴攣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攣,拘攣也。
痫,癫痫也。
眩,眩運也。
)合三證而足弱不能任身者,當取天柱如上文也。
(痫音閑。
)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瘅,熱病也。
暴熱内逆,則肝肺之氣相搏而血溢口鼻,當取天府如上文也。
瘅音丹,又上、去二聲。
)此為天牖五部。
(此總結上文五穴為天牖五部者,以天牖居中,統前後上下而言也。
) 臂陽明有入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
(手陽明脈有入遍齒者,其道出于足陽明之大迎,凡下齒齲痛者當取之,如商陽、二間、三間皆主齒痛。
但臂惡寒者多虛,故宜補;不惡寒者多實,故宜瀉。
音求,顴也。
齲,曲主切。
) 足太陽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足太陽脈亦有入遍齒者,其道出于手少陽之角孫,凡上齒齲痛者當取之。
又如鼻與前者,乃足陽明地倉、巨等穴,亦主齒痛,以足陽明入上齒中也。
但當于方病之時,察其盛衰而補瀉之。
)一曰取之出鼻外。
(謂手陽明禾、迎香等穴。
) 足陽明有挾鼻入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擊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
(其當作甚。
足陽明之脈有挾鼻入于面者,道出于足少陽之懸顱,其下行者屬于口,其上行者對口入系目本。
或目或口,凡有過者,皆可取之。
然必察其有餘不足以施補瀉,若反用之,病必益甚。
) 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
(足太陽之脈有通項入于腦者,即項中兩筋間玉枕穴也,頭目痛者當取之。
)入腦乃别,陰跷陽跷,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陽氣盛則目,陰氣盛則瞑目。
(太陽經自項入腦,乃别屬陰跷陽跷,而交合于目内之睛明穴,陽跷氣盛,則陰氣不榮,故目張如而不得合。
陰跷氣盛,則陽氣不榮,故目瞑而不能開也。
按:脈度篇言跷脈屬目内,合于太陽。
下文熱病篇曰:目
(《素問·長刺節論》。
善刺者不必待診,但聽病者之言,則發無不中,此以得針之神者為言,非謂刺家概不必診也。
今後世之士,針既不精,又不能診,則虛實補瀉,焉得無誤?故《九針十二原篇》又曰:凡将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
其義為可知矣。
)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藏針之,藏言裡也,即深入其針之謂。
)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頭疾痛者其病深,故當刺至骨分則病已。
然既刺至骨,何得上無傷骨肉及皮乎?蓋謂無得妄施補瀉,謬傷骨肉皮分之氣也,不過借皮肉為入針之道耳。
) 頸側之動脈人迎。
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靈樞·寒熱病篇》。
頸前中行,任脈也。
二行動脈,即足陽明之人迎穴。
說文曰:嬰,頸KT也。
故頸側之筋曰嬰筋。
)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在頸之第三行。
)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
(在頸之第六行,手少陽脈也。
足字疑誤。
牖音有。
)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在頸之第七行。
)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臂太陰,即手太陰也。
以上五穴,本輸篇言之尤詳,見經絡類第十,即所以治下文之病者也。
)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迎,逆也。
陽邪逆于陽經而為頭痛胸滿者,當取之人迎也。
)暴喑氣硬,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喑,聲啞不能言也。
氣硬,喉舌強硬也。
當取手陽明之扶突穴,及出其舌本之血。
凡言暴者,皆一時之氣逆,非宿病也,故宜取此諸穴以治其标。
喑音音。
,硬同。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經氣蒙蔽而耳目暴有不明者,當取天牖如上文也。
)暴攣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攣,拘攣也。
痫,癫痫也。
眩,眩運也。
)合三證而足弱不能任身者,當取天柱如上文也。
(痫音閑。
)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瘅,熱病也。
暴熱内逆,則肝肺之氣相搏而血溢口鼻,當取天府如上文也。
瘅音丹,又上、去二聲。
)此為天牖五部。
(此總結上文五穴為天牖五部者,以天牖居中,統前後上下而言也。
) 臂陽明有入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
(手陽明脈有入遍齒者,其道出于足陽明之大迎,凡下齒齲痛者當取之,如商陽、二間、三間皆主齒痛。
但臂惡寒者多虛,故宜補;不惡寒者多實,故宜瀉。
音求,顴也。
齲,曲主切。
) 足太陽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足太陽脈亦有入遍齒者,其道出于手少陽之角孫,凡上齒齲痛者當取之。
又如鼻與前者,乃足陽明地倉、巨等穴,亦主齒痛,以足陽明入上齒中也。
但當于方病之時,察其盛衰而補瀉之。
)一曰取之出鼻外。
(謂手陽明禾、迎香等穴。
) 足陽明有挾鼻入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擊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
(其當作甚。
足陽明之脈有挾鼻入于面者,道出于足少陽之懸顱,其下行者屬于口,其上行者對口入系目本。
或目或口,凡有過者,皆可取之。
然必察其有餘不足以施補瀉,若反用之,病必益甚。
) 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
(足太陽之脈有通項入于腦者,即項中兩筋間玉枕穴也,頭目痛者當取之。
)入腦乃别,陰跷陽跷,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陽氣盛則目,陰氣盛則瞑目。
(太陽經自項入腦,乃别屬陰跷陽跷,而交合于目内之睛明穴,陽跷氣盛,則陰氣不榮,故目張如而不得合。
陰跷氣盛,則陽氣不榮,故目瞑而不能開也。
按:脈度篇言跷脈屬目内,合于太陽。
下文熱病篇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