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缪刺巨刺
關燈
小
中
大
旁也。
以月死生為數,義如前。
腰俞止一穴居中,本無左右,此言左取右、右取左者,必腰俞左右,即足太陽之下穴也。
腰尻兩胂義,詳本類後四十九。
胂音申。
)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足太陽經挾脊抵腰中,故拘攣背急。
其筋從腋後入腋下,故引脅而痛。
)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立已。
(此刺不拘俞穴,但自項大椎為始,從下數其脊椎,或開一寸半,或開三寸,俠脊處疾按之,應手而痛,即刺處也。
脊之兩旁各刺三,病當自已。
) 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留于樞中痛,髀不可舉。
(樞中,髀樞也,足少陽脈所由行者。
)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髀樞中,足少陽環跳穴也。
若寒者,須久留針,則寒邪乃去,故以月死生為數。
)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缪刺之。
(諸經所過者不病,言病不在經而在絡也,故缪刺之。
若病刺在經,則謂之巨刺矣。
) 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此複言手陽明之耳聾,當刺商陽如前也。
刺其通脈出耳前者,手陽明脈,正當足少陽聽會之分也。
) 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
(齲,齒痛也。
手陽明之脈貫頰入下齒中,故當刺大腸經之商陽也。
如不已,則刺其痛脈之入齒中者。
按:《甲乙經》注手陽明脈,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曆、溫溜,七穴皆主齒痛。
齲,丘禹切。
) 邪客于五髒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
視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
(邪客于五髒之間,必各引其經而痛,但視病處,各取其井而缪刺之。
)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有血絡者,當刺去其血亦如數。
) 缪傳引上齒,齒唇寒痛。
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缪傳者,病在下齒而引及上齒也。
上齒屬足陽明,下齒屬手陽明。
今上下引痛者,當視手陽明之絡,有血者先去之。
)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足陽明中指爪甲上,謂厲兌穴也。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手陽明商陽穴也。
) 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手少陰,心也。
足少陰,腎也。
手太陰,肺也。
足太陰,脾也。
足陽明,胃也。
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額之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
(五絡俱竭,陰陽離散也。
身脈皆動,筋惕肉也。
上下離竭,厥逆氣亂,昏愦無知,故名屍厥。
)刺其足大趾内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足太陰之井,隐白穴也。
)後刺足心,(足少陰之井,湧泉穴也。
)後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足陽明之井,厲兌穴也。
)後刺手大指内側,去端如韭葉,(手太陰之井,少商穴也。
)後刺手心主,(手厥陰之井,中沖穴也。
凡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故取之。
)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立已;(謂神門穴,手少陰之也。
)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以小竹管納對耳孔,用力吹之,勿令氣洩,所以溫助五絡,氣可複通也。
新校正雲:按陶隐居謂吹其左耳極三度,複吹其右耳三度也。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剃同。
左角之發,五絡之血餘也。
燔治,燒制為末也。
飲以美酒,助藥力行血氣也。
補以其類,故可使屍厥立已。
)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病在經者,治從其經,但審其虛實而調之。
調者,如湯液導引之類皆是也。
調之而不調,然後刺其經脈,是謂經刺,亦曰巨刺。
)有痛而經不病者缪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病在大絡也,故當缪刺之。
)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缪刺之數也。
(皮部有血絡者,邪在皮膚孫絡也,故當盡取其血。
凡此刺經者,刺大絡者,刺皮部血絡者,各有其治,所以辨缪刺之術數也。
)
以月死生為數,義如前。
腰俞止一穴居中,本無左右,此言左取右、右取左者,必腰俞左右,即足太陽之下穴也。
腰尻兩胂義,詳本類後四十九。
胂音申。
)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足太陽經挾脊抵腰中,故拘攣背急。
其筋從腋後入腋下,故引脅而痛。
)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立已。
(此刺不拘俞穴,但自項大椎為始,從下數其脊椎,或開一寸半,或開三寸,俠脊處疾按之,應手而痛,即刺處也。
脊之兩旁各刺三,病當自已。
) 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留于樞中痛,髀不可舉。
(樞中,髀樞也,足少陽脈所由行者。
)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髀樞中,足少陽環跳穴也。
若寒者,須久留針,則寒邪乃去,故以月死生為數。
)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缪刺之。
(諸經所過者不病,言病不在經而在絡也,故缪刺之。
若病刺在經,則謂之巨刺矣。
) 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此複言手陽明之耳聾,當刺商陽如前也。
刺其通脈出耳前者,手陽明脈,正當足少陽聽會之分也。
) 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
(齲,齒痛也。
手陽明之脈貫頰入下齒中,故當刺大腸經之商陽也。
如不已,則刺其痛脈之入齒中者。
按:《甲乙經》注手陽明脈,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曆、溫溜,七穴皆主齒痛。
齲,丘禹切。
) 邪客于五髒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
視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
(邪客于五髒之間,必各引其經而痛,但視病處,各取其井而缪刺之。
)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有血絡者,當刺去其血亦如數。
) 缪傳引上齒,齒唇寒痛。
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缪傳者,病在下齒而引及上齒也。
上齒屬足陽明,下齒屬手陽明。
今上下引痛者,當視手陽明之絡,有血者先去之。
)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足陽明中指爪甲上,謂厲兌穴也。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手陽明商陽穴也。
) 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手少陰,心也。
足少陰,腎也。
手太陰,肺也。
足太陰,脾也。
足陽明,胃也。
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額之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
(五絡俱竭,陰陽離散也。
身脈皆動,筋惕肉也。
上下離竭,厥逆氣亂,昏愦無知,故名屍厥。
)刺其足大趾内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足太陰之井,隐白穴也。
)後刺足心,(足少陰之井,湧泉穴也。
)後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足陽明之井,厲兌穴也。
)後刺手大指内側,去端如韭葉,(手太陰之井,少商穴也。
)後刺手心主,(手厥陰之井,中沖穴也。
凡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故取之。
)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立已;(謂神門穴,手少陰之也。
)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以小竹管納對耳孔,用力吹之,勿令氣洩,所以溫助五絡,氣可複通也。
新校正雲:按陶隐居謂吹其左耳極三度,複吹其右耳三度也。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剃同。
左角之發,五絡之血餘也。
燔治,燒制為末也。
飲以美酒,助藥力行血氣也。
補以其類,故可使屍厥立已。
)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病在經者,治從其經,但審其虛實而調之。
調者,如湯液導引之類皆是也。
調之而不調,然後刺其經脈,是謂經刺,亦曰巨刺。
)有痛而經不病者缪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病在大絡也,故當缪刺之。
)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缪刺之數也。
(皮部有血絡者,邪在皮膚孫絡也,故當盡取其血。
凡此刺經者,刺大絡者,刺皮部血絡者,各有其治,所以辨缪刺之術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