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厥逆
關燈
小
中
大
(《素問·厥論》)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厥者,逆也。
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
愚按:厥證之起于足者,厥發之始也。
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最為急候。
後世不能詳察,但以手足寒熱為厥,又有以腳氣為厥者,謬之甚也。
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亦以手足為言,蓋彼以辨傷寒之寒熱耳,實非若《内經》之所謂厥也。
觀《大奇論》曰: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調經論》曰: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
《缪刺論》曰: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
若此者,豈止于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今人多不知厥證,而皆指為中風也。
夫中風者,病多經絡之受傷;厥逆者,直因精氣之内奪。
表裡虛實,病情當辨,名義不正,無怪其以風治厥也,醫中之害,莫此為甚。
今将風厥二類并列于此,以便觀者之究正。
諸篇厥義,詳會通類疾病二十三。
)岐伯對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
(凡物之生氣,必自下而升,故陰陽之氣衰于下,則寒厥熱厥由之而生也。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足下,足心也。
熱為陽邪而反起于陰分,故問之。
)岐伯曰: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足趾之端曰表,三陽之所起也。
足下、足心,三陰之所聚也。
若陽氣勝則陰氣虛,陽乘陰位,故熱厥必從足下始。
凡人病陰虛者,所以足心多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五趾為陽氣之所起,寒為陰邪,反從陽分而上,故問之。
)岐伯曰:陰氣起于五趾之裡,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内也。
(裡言内也,亦足下也。
若陰氣勝則陽氣虛,陽不勝陰,故寒厥必起于五趾而上寒至膝。
然其寒也,非從外入,皆由内而生也。
故凡病陽虛者,必手足多寒,皆從趾端始。
)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厥之将發,手足先寒者,是為寒厥。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前陰者,陰器也。
宗筋者,衆筋之所聚也。
如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沖、任、督、跷,筋脈皆聚于此,故曰宗筋。
此獨言太陰、陽明之合者,重水谷之藏也。
蓋胃為水谷氣血之海,主潤宗筋;又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故特言之,以發明下文之義。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
愚按:厥證之起于足者,厥發之始也。
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最為急候。
後世不能詳察,但以手足寒熱為厥,又有以腳氣為厥者,謬之甚也。
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亦以手足為言,蓋彼以辨傷寒之寒熱耳,實非若《内經》之所謂厥也。
觀《大奇論》曰: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調經論》曰: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
《缪刺論》曰: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
若此者,豈止于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今人多不知厥證,而皆指為中風也。
夫中風者,病多經絡之受傷;厥逆者,直因精氣之内奪。
表裡虛實,病情當辨,名義不正,無怪其以風治厥也,醫中之害,莫此為甚。
今将風厥二類并列于此,以便觀者之究正。
諸篇厥義,詳會通類疾病二十三。
)岐伯對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
(凡物之生氣,必自下而升,故陰陽之氣衰于下,則寒厥熱厥由之而生也。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足下,足心也。
熱為陽邪而反起于陰分,故問之。
)岐伯曰: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足趾之端曰表,三陽之所起也。
足下、足心,三陰之所聚也。
若陽氣勝則陰氣虛,陽乘陰位,故熱厥必從足下始。
凡人病陰虛者,所以足心多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五趾為陽氣之所起,寒為陰邪,反從陽分而上,故問之。
)岐伯曰:陰氣起于五趾之裡,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内也。
(裡言内也,亦足下也。
若陰氣勝則陽氣虛,陽不勝陰,故寒厥必起于五趾而上寒至膝。
然其寒也,非從外入,皆由内而生也。
故凡病陽虛者,必手足多寒,皆從趾端始。
)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厥之将發,手足先寒者,是為寒厥。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前陰者,陰器也。
宗筋者,衆筋之所聚也。
如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沖、任、督、跷,筋脈皆聚于此,故曰宗筋。
此獨言太陰、陽明之合者,重水谷之藏也。
蓋胃為水谷氣血之海,主潤宗筋;又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故特言之,以發明下文之義。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