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腎風風水
關燈
小
中
大
>帝曰:善。
帝曰:有病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素問·奇病論》。
)如有水狀,謂其然浮腫,似水而實非水也。
脈大者、陰虛也。
脈緊者,寒氣也。
身無痛形不瘦者,邪氣在髒不在表也。
風挾腎邪,反傷脾胃,故不能食。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
(病生在腎,名為腎風,其非外感之風可知,然則五風有由内生者,皆此義也,所以風有内外之分,不可不辨。
愚按:風之為病,最多誤治者,在不明其表裡耳。
蓋外風者,八方之所中也;内風者,五髒之本病也。
八風自外而入,必先有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等證,此因于外者,顯然有可察也;五風由内而病,則絕無外證,而忽病如風,其由内傷可知也。
然既非外感,而經曰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何也?蓋肝為東方之髒,其藏血,其主風,血病則無以養筋,筋病則掉眩強直之類,諸變百出,此皆肝木之化,故雲皆屬于風。
謂之屬者,以五氣各有所主,如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之類,其義同也。
蓋有所中者謂之中,外感也;無所中者謂之屬,内傷也。
故王安道有真中類中之辨,所當察也。
後世不明此義,不惟以類風者認為真風,而且以内奪暴厥等證俱認為風,誤亦甚矣。
夫外感者,邪襲肌表,故多陽實;内傷者,由于酒色勞倦,七情口腹,緻傷髒氣,故由陰虛。
凡髒氣受傷,脾敗者病在肢體,或多痰飲;腎病者,或在骨髓,或在二陰;心病者,或在血脈,或在神志;肺病者,或在營衛,或在聲音;肝病者,或在筋爪,或在脅肋,此五髒之類風,未有不由陰虛而然者。
惟東垣獨得其義曰:有中風者,卒然昏愦,不省人事,此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
人年逾四旬,氣衰者,多有此疾。
蓋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故多犯之,豈非陰虛之病乎?夫人生于陽而根于陰,根本衰則人必病,根本敗則人必危矣。
所謂根本者,即真陰也。
人知陰虛唯一,而不知陰虛有二。
如陰中之水虛,則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病在神氣。
蓋陽衰則氣去,故神志為之昏亂,非火虛乎?陰虧則形壞,故肢體為之廢弛,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證,乃不求水火之源,而猶以風治,鮮不危矣。
試以天道言之,其象亦然。
凡旱則多燥,燥則多風,是風木之化從乎燥,燥即陰虛之候也。
故凡治類風者,專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使陰氣複則風燥自除矣。
然外感者非曰絕無虛證,氣虛則虛也。
内傷者非曰必無實證,有滞則實也。
治虛者當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治實者但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此于内傷外感及虛實攻補之間,最當察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
甚至有元氣素虧,猝然仆倒,上無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證,尤與風邪無涉,使非大劑參熟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又安望其複真氣于将絕之頃哉?倘不能察其表裡,又不能辨其虛實,但以風之為名,多用風藥。
不知風藥皆燥,燥複傷陰;風藥皆散,散複傷氣。
以内傷作外感,以不足為有餘,是促人之死也。
班氏雲不服藥為中醫者,正為此輩而發耳。
)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風生于腎,則反克脾土,故不能食。
腎邪犯心,則神氣失守,故善驚。
驚後而心氣痿弱不能複者,心腎俱敗,水火俱困也,故死。
)帝曰:善。
帝曰:有病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素問·奇病論》。
)如有水狀,謂其然浮腫,似水而實非水也。
脈大者、陰虛也。
脈緊者,寒氣也。
身無痛形不瘦者,邪氣在髒不在表也。
風挾腎邪,反傷脾胃,故不能食。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
(病生在腎,名為腎風,其非外感之風可知,然則五風有由内生者,皆此義也,所以風有内外之分,不可不辨。
愚按:風之為病,最多誤治者,在不明其表裡耳。
蓋外風者,八方之所中也;内風者,五髒之本病也。
八風自外而入,必先有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等證,此因于外者,顯然有可察也;五風由内而病,則絕無外證,而忽病如風,其由内傷可知也。
然既非外感,而經曰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何也?蓋肝為東方之髒,其藏血,其主風,血病則無以養筋,筋病則掉眩強直之類,諸變百出,此皆肝木之化,故雲皆屬于風。
謂之屬者,以五氣各有所主,如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之類,其義同也。
蓋有所中者謂之中,外感也;無所中者謂之屬,内傷也。
故王安道有真中類中之辨,所當察也。
後世不明此義,不惟以類風者認為真風,而且以内奪暴厥等證俱認為風,誤亦甚矣。
夫外感者,邪襲肌表,故多陽實;内傷者,由于酒色勞倦,七情口腹,緻傷髒氣,故由陰虛。
凡髒氣受傷,脾敗者病在肢體,或多痰飲;腎病者,或在骨髓,或在二陰;心病者,或在血脈,或在神志;肺病者,或在營衛,或在聲音;肝病者,或在筋爪,或在脅肋,此五髒之類風,未有不由陰虛而然者。
惟東垣獨得其義曰:有中風者,卒然昏愦,不省人事,此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
人年逾四旬,氣衰者,多有此疾。
蓋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故多犯之,豈非陰虛之病乎?夫人生于陽而根于陰,根本衰則人必病,根本敗則人必危矣。
所謂根本者,即真陰也。
人知陰虛唯一,而不知陰虛有二。
如陰中之水虛,則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病在神氣。
蓋陽衰則氣去,故神志為之昏亂,非火虛乎?陰虧則形壞,故肢體為之廢弛,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證,乃不求水火之源,而猶以風治,鮮不危矣。
試以天道言之,其象亦然。
凡旱則多燥,燥則多風,是風木之化從乎燥,燥即陰虛之候也。
故凡治類風者,專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使陰氣複則風燥自除矣。
然外感者非曰絕無虛證,氣虛則虛也。
内傷者非曰必無實證,有滞則實也。
治虛者當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治實者但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此于内傷外感及虛實攻補之間,最當察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
甚至有元氣素虧,猝然仆倒,上無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證,尤與風邪無涉,使非大劑參熟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又安望其複真氣于将絕之頃哉?倘不能察其表裡,又不能辨其虛實,但以風之為名,多用風藥。
不知風藥皆燥,燥複傷陰;風藥皆散,散複傷氣。
以内傷作外感,以不足為有餘,是促人之死也。
班氏雲不服藥為中醫者,正為此輩而發耳。
)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風生于腎,則反克脾土,故不能食。
腎邪犯心,則神氣失守,故善驚。
驚後而心氣痿弱不能複者,心腎俱敗,水火俱困也,故死。
)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