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五髒病氣法時
關燈
小
中
大
應甚于長夏也。
)戊己不死,持于庚辛;(應持于秋也。
)起于壬癸。
(應起于冬也。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夜半水王,故慧。
四季土勝之,故甚。
下晡金王,水得所生,故靜。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也。
苦能堅,故為補。
鹹能堅,故為瀉。
) 夫邪氣之客于身也,以勝相加,(此下總結上文愈甚持起之由然也。
凡内傷外感之加于人者,皆曰邪氣。
外感六氣,盛衰有持,内傷五情,間甚随藏,必因勝以侮不勝,故曰以勝相加也。
)至其所生而愈,(我所生也,以時而言。
下同。
) 至其所不勝而甚,(我不勝彼,被克者也。
)至于所生而持,(生我之時也。
)自得其位而起。
(自王之時也。
)必先定五髒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欲知時氣逆順,必須先察髒氣,欲察髒氣,必須先定五髒所病之脈,如肝主弦,心主鈎,肺主毛,腎主石,脾主代,脈來獨至,全無胃氣,則其間甚死生之期,皆可得而知之,如上文所論者是矣。
)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此承上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等義,而詳言其所宜之味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苦緩,故宜此酸物以收之也。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肺苦氣上逆,故宜此苦物以洩之也。
薤音械,根白如小蒜,《爾雅翼》雲:似韭而無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鹹從水化,其氣入腎,脾宜食鹹者,以腎為胃關,胃與脾合,鹹能潤下,利其關竅,胃關利則脾氣運,故宜食之。
上文雲: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此複言鹹者,蓋鹹之利濕,與苦之瀉者,各有宜也。
故諸髒皆同前,惟此獨異耳。
藿,豆葉羹也。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腎苦燥,故宜此辛物以潤之也。
黃黍即糯小米,北方謂之黃米。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此總言五味之用,藥食皆然也。
)毒藥攻邪,(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
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
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
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
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如《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曰毒藥攻邪也。
)五谷為養,(養生氣也。
)五果為助,(助其養也。
)五畜為益,(益精血也。
)五菜為充,(實髒腑也。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氣歸精。
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故氣味和合,可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髒,病随五味所宜也。
(此總結上文,五髒之氣,四時之用,各有所利;然變出不常,則四時五髒,因病而藥,五味當随所宜也。
)
)戊己不死,持于庚辛;(應持于秋也。
)起于壬癸。
(應起于冬也。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夜半水王,故慧。
四季土勝之,故甚。
下晡金王,水得所生,故靜。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也。
苦能堅,故為補。
鹹能堅,故為瀉。
) 夫邪氣之客于身也,以勝相加,(此下總結上文愈甚持起之由然也。
凡内傷外感之加于人者,皆曰邪氣。
外感六氣,盛衰有持,内傷五情,間甚随藏,必因勝以侮不勝,故曰以勝相加也。
)至其所生而愈,(我所生也,以時而言。
下同。
) 至其所不勝而甚,(我不勝彼,被克者也。
)至于所生而持,(生我之時也。
)自得其位而起。
(自王之時也。
)必先定五髒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欲知時氣逆順,必須先察髒氣,欲察髒氣,必須先定五髒所病之脈,如肝主弦,心主鈎,肺主毛,腎主石,脾主代,脈來獨至,全無胃氣,則其間甚死生之期,皆可得而知之,如上文所論者是矣。
)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此承上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等義,而詳言其所宜之味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苦緩,故宜此酸物以收之也。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肺苦氣上逆,故宜此苦物以洩之也。
薤音械,根白如小蒜,《爾雅翼》雲:似韭而無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鹹從水化,其氣入腎,脾宜食鹹者,以腎為胃關,胃與脾合,鹹能潤下,利其關竅,胃關利則脾氣運,故宜食之。
上文雲: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此複言鹹者,蓋鹹之利濕,與苦之瀉者,各有宜也。
故諸髒皆同前,惟此獨異耳。
藿,豆葉羹也。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腎苦燥,故宜此辛物以潤之也。
黃黍即糯小米,北方謂之黃米。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此總言五味之用,藥食皆然也。
)毒藥攻邪,(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
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
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
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
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如《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曰毒藥攻邪也。
)五谷為養,(養生氣也。
)五果為助,(助其養也。
)五畜為益,(益精血也。
)五菜為充,(實髒腑也。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氣歸精。
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故氣味和合,可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髒,病随五味所宜也。
(此總結上文,五髒之氣,四時之用,各有所利;然變出不常,則四時五髒,因病而藥,五味當随所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