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陰陽虛實寒熱随而刺之
關燈
小
中
大
(《素問·調經論》連前篇)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
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經言,引古經語也。
陽主表,其氣熱。
陰主裡,其氣寒。
所以陽虛則寒,陽盛則熱,陰虛則熱,陰盛則寒也。
)岐伯曰: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栗。
(寒氣在外,阻遏陽道,故上焦不通,衛氣不溫于表,而寒氣獨留,乃為寒栗,此陽虛則外寒也。
)帝曰:陰虛生内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
(形氣,陰氣也。
上焦之氣,水谷精微之所化也。
今勞倦不慎,而形氣衰少,傷脾陰也。
故谷氣不盛則上焦不行,上不行則下脘不通,以緻胃腑郁熱,熏于胸中,此陰虛生内熱也。
按:本節言勞倦傷形,指脾胃也。
若情欲不節,則五髒失守而傷精,精傷則水虧,故邪火易生,陰虛内熱,此為尤甚。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洩越,故外熱。
(上焦之氣,主陽分也。
故外傷寒邪,則上焦不通,肌表閉塞,衛氣郁聚,無所流行而為外熱,所謂人傷于寒,則病為熱,此外感證也。
)帝曰:陰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厥氣,寒厥之氣也。
或寒氣傷髒,或食飲寒涼,寒留中焦,陽氣乃去,經脈凝滞,故盛大而澀。
蓋陽脈流利多滑,不滑則無陽可知,此内傷證也。
) 帝曰:陰與陽并,血氣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于營,取氣于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此下連前二章而統言刺法也。
取血于營,刺陰氣也。
取氣于衛,刺陽氣也。
且人之形體,有長短肥瘦大小不同;天之四時,有寒暑溫涼不一。
故凡刺此者,必用人之形,因天之序,以為針之多少高下耳。
)帝曰:血氣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内針,針與氣俱内,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為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氣盛乃内針者,因病患之吸氣而入針也。
針與氣俱出者,候病患之呼氣而出針也。
蓋氣盛納針,迎而奪之也。
開其門,利其戶,針與氣俱出,則邪必從而竭矣。
故必切中其疾而後出針,則大邪之氣可以屈伏,是謂大瀉之法。
)帝曰:補虛奈何?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持針勿置,以定其意,謂宜詳審補法而後下之針也。
如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之類皆是也。
候呼内針
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經言,引古經語也。
陽主表,其氣熱。
陰主裡,其氣寒。
所以陽虛則寒,陽盛則熱,陰虛則熱,陰盛則寒也。
)岐伯曰: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栗。
(寒氣在外,阻遏陽道,故上焦不通,衛氣不溫于表,而寒氣獨留,乃為寒栗,此陽虛則外寒也。
)帝曰:陰虛生内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
(形氣,陰氣也。
上焦之氣,水谷精微之所化也。
今勞倦不慎,而形氣衰少,傷脾陰也。
故谷氣不盛則上焦不行,上不行則下脘不通,以緻胃腑郁熱,熏于胸中,此陰虛生内熱也。
按:本節言勞倦傷形,指脾胃也。
若情欲不節,則五髒失守而傷精,精傷則水虧,故邪火易生,陰虛内熱,此為尤甚。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洩越,故外熱。
(上焦之氣,主陽分也。
故外傷寒邪,則上焦不通,肌表閉塞,衛氣郁聚,無所流行而為外熱,所謂人傷于寒,則病為熱,此外感證也。
)帝曰:陰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厥氣,寒厥之氣也。
或寒氣傷髒,或食飲寒涼,寒留中焦,陽氣乃去,經脈凝滞,故盛大而澀。
蓋陽脈流利多滑,不滑則無陽可知,此内傷證也。
) 帝曰:陰與陽并,血氣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于營,取氣于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此下連前二章而統言刺法也。
取血于營,刺陰氣也。
取氣于衛,刺陽氣也。
且人之形體,有長短肥瘦大小不同;天之四時,有寒暑溫涼不一。
故凡刺此者,必用人之形,因天之序,以為針之多少高下耳。
)帝曰:血氣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内針,針與氣俱内,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為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氣盛乃内針者,因病患之吸氣而入針也。
針與氣俱出者,候病患之呼氣而出針也。
蓋氣盛納針,迎而奪之也。
開其門,利其戶,針與氣俱出,則邪必從而竭矣。
故必切中其疾而後出針,則大邪之氣可以屈伏,是謂大瀉之法。
)帝曰:補虛奈何?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持針勿置,以定其意,謂宜詳審補法而後下之針也。
如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之類皆是也。
候呼内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