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六經病解
關燈
小
中
大
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複争而外并于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寒邪外并于陽,則身熱多躁,故棄衣而走。
以上諸義,出前章足陽明經病。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寒邪客于陽明,則在頭為痛,在鼻為鼽,在腹為腫。
以陰氣上行而并于本經之孫絡,故為是病。
太陰者,言陰邪之盛,非陰經之謂也。
如上文所言者,皆指陰盛為邪,則此義可知。
鼽音求。
)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故曰病脹。
(陰極于子,萬物皆藏,故曰太陰子也。
太陰之經入腹,凡邪藏于中則病為脹,故應十一月之氣。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脾脈絡胃,故陰邪盛則上走于陽明。
陽明之正上通于心,故上走心為噫。
按《九針論》《宣明五氣篇》俱曰心為噫。
《口問篇》曰: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複出于胃,故為噫。
此篇則兼而言之,蓋寒氣犯于心脾胃三經,俱能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脾胃相表裡,胃受水谷,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故為嘔。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後謂大便,氣謂轉失氣,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陽下動,冬至候也,故應十一月之氣。
以上諸義出前章足太陰經病。
)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腰者腎之府,寒邪入腎則為腰痛。
純陰在下,故應十月之氣。
)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根據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陽根于陰,陰根于陽,互相倚也。
若陰中無陽,沉而不升,則孤陽在上,浮而不降,無所根據從,故為嘔咳上氣喘也。
按前章列本節義于手太陰肺病條下,此則言于腎經,正以肺主氣,腎主精,精虛則氣不歸元,即無所根據從之義。
)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KTKT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内奪,故目KTKT無所見也。
(色色,誤也,當作邑邑,不安貌。
秋氣至,微霜下,萬物俱衰,陰陽未定,故内無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則KTKT無所見。
以陰肅陽衰。
精氣内奪,故應深秋十月之候。
)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陽和不治,則肝氣多逆,不能調達,故善怒而為煎厥,所謂多陰者多怒也。
按:煎厥一證,在本篇言陽虛陰盛,在《生氣通天論》言陰虛陽盛,可見煎厥有陰陽二證。
詳本類前五。
)所謂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
(陰氣,言腎氣也。
陽氣,言邪氣也。
陰氣将藏未藏而陽邪入之,陰陽相搏,則傷腎而為恐,故亦應秋氣。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胃無氣,胃氣敗也。
胃氣所以敗者,腎為胃關,腎中真火不足,不能溫養化原,故胃氣虛而惡聞食臭也。
此即前章饑不欲食之義。
臭,許救、尺救二切。
)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内奪,故變于色也。
(色以應日,陽氣之華也。
陰勝于陽則面黑色變,故應秋氣。
此即前章面如漆柴之義。
)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于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于鼻也。
(陽脈傷者,上焦之脈傷也。
陽氣未盛于上而脈滿,則所滿者皆寒邪也。
蓋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咳則血見于口,衄則血見于鼻也。
以上諸義出前章足少陰經病。
)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腫也。
(辰,季春也。
五陽一陰,陰氣将盡,故屬厥陰。
陰邪居于陽末,則為疝少腹腫,故應三月之氣。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而不仰也。
(三月一振,陽氣振也,故榮華萬物。
然餘寒尚在。
若陰氣或勝則陽屈,而不仰,故病為腰脊痛,亦應三月之氣。
,俯同,又音免。
)所謂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癃疝也。
(此複明癃疝腫脹之由,在陰邪盛也。
陰盛則陽氣不行,故為此諸證。
)所謂甚則嗌幹熱中者,陰陽相搏而熱,故嗌幹也。
(所謂甚者,應三月之陽盛也。
陽邪盛則薄于陰分,故為嗌幹熱中等病。
上義出前章足厥陰經病。
)
(寒邪外并于陽,則身熱多躁,故棄衣而走。
以上諸義,出前章足陽明經病。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寒邪客于陽明,則在頭為痛,在鼻為鼽,在腹為腫。
以陰氣上行而并于本經之孫絡,故為是病。
太陰者,言陰邪之盛,非陰經之謂也。
如上文所言者,皆指陰盛為邪,則此義可知。
鼽音求。
)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故曰病脹。
(陰極于子,萬物皆藏,故曰太陰子也。
太陰之經入腹,凡邪藏于中則病為脹,故應十一月之氣。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脾脈絡胃,故陰邪盛則上走于陽明。
陽明之正上通于心,故上走心為噫。
按《九針論》《宣明五氣篇》俱曰心為噫。
《口問篇》曰: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複出于胃,故為噫。
此篇則兼而言之,蓋寒氣犯于心脾胃三經,俱能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脾胃相表裡,胃受水谷,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故為嘔。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後謂大便,氣謂轉失氣,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陽下動,冬至候也,故應十一月之氣。
以上諸義出前章足太陰經病。
)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腰者腎之府,寒邪入腎則為腰痛。
純陰在下,故應十月之氣。
)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根據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陽根于陰,陰根于陽,互相倚也。
若陰中無陽,沉而不升,則孤陽在上,浮而不降,無所根據從,故為嘔咳上氣喘也。
按前章列本節義于手太陰肺病條下,此則言于腎經,正以肺主氣,腎主精,精虛則氣不歸元,即無所根據從之義。
)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KTKT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内奪,故目KTKT無所見也。
(色色,誤也,當作邑邑,不安貌。
秋氣至,微霜下,萬物俱衰,陰陽未定,故内無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則KTKT無所見。
以陰肅陽衰。
精氣内奪,故應深秋十月之候。
)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陽和不治,則肝氣多逆,不能調達,故善怒而為煎厥,所謂多陰者多怒也。
按:煎厥一證,在本篇言陽虛陰盛,在《生氣通天論》言陰虛陽盛,可見煎厥有陰陽二證。
詳本類前五。
)所謂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
(陰氣,言腎氣也。
陽氣,言邪氣也。
陰氣将藏未藏而陽邪入之,陰陽相搏,則傷腎而為恐,故亦應秋氣。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胃無氣,胃氣敗也。
胃氣所以敗者,腎為胃關,腎中真火不足,不能溫養化原,故胃氣虛而惡聞食臭也。
此即前章饑不欲食之義。
臭,許救、尺救二切。
)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内奪,故變于色也。
(色以應日,陽氣之華也。
陰勝于陽則面黑色變,故應秋氣。
此即前章面如漆柴之義。
)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于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于鼻也。
(陽脈傷者,上焦之脈傷也。
陽氣未盛于上而脈滿,則所滿者皆寒邪也。
蓋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咳則血見于口,衄則血見于鼻也。
以上諸義出前章足少陰經病。
)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腫也。
(辰,季春也。
五陽一陰,陰氣将盡,故屬厥陰。
陰邪居于陽末,則為疝少腹腫,故應三月之氣。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而不仰也。
(三月一振,陽氣振也,故榮華萬物。
然餘寒尚在。
若陰氣或勝則陽屈,而不仰,故病為腰脊痛,亦應三月之氣。
,俯同,又音免。
)所謂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癃疝也。
(此複明癃疝腫脹之由,在陰邪盛也。
陰盛則陽氣不行,故為此諸證。
)所謂甚則嗌幹熱中者,陰陽相搏而熱,故嗌幹也。
(所謂甚者,應三月之陽盛也。
陽邪盛則薄于陰分,故為嗌幹熱中等病。
上義出前章足厥陰經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