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氣邪氣皆本于陰陽
關燈
小
中
大
,為驚駭,以陽氣受傷于内也。
俞音庶。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
(邪氣陷脈,則營氣不從,營行脈中也。
不從則不順,故逆于肉理,聚為癰腫也。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魄,陰也。
汗由陰液,故曰魄汗。
汗出未止,衛氣未固,其時形氣正在消弱,而風寒薄之,俞穴随閉,邪氣留止,郁而為瘧。
以所病在風,故名風瘧。
金匮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亦言俞穴之閉也,其義即此。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凡邪傷衛氣、如上文寒暑濕氣風者,莫不緣風氣以入,故風為百病之始。
然衛氣者,陽氣也,人惟清靜,無過勞擾,則腠理閉而陽氣固,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也。
所謂清靜者無他,在因四時之氣序耳。
如四氣調神論曰,應春氣以養生,應夏氣以養長,應秋氣以養收,應冬氣以養藏。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順其自然,是得四時清靜之道。
又風為百病之始,義詳針刺類三十六。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并,陰陽交通也。
病始因風,久必傳化,及至上下不并,則陰陽相離,水火不相濟矣,雖有良醫,弗可為也。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若邪蓄陽分,積而不行,陽亢無陰,其病當死,蓋即上下不并之謂也。
何以驗之?隔塞不通,則其證耳。
當瀉不瀉,正以粗工誤之,故緻敗亡。
陰陽别論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亦此之謂。
)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此下言陽氣之盛衰,由于日之升降,正以明上文若天與日之義也。
一日而主外,晝則陽氣在外也。
平旦人氣生,以日初升也。
日中陽氣隆,以日當午也。
日西陽氣虛,以日漸降也。
人氣應之,故晝則衛氣行于陽分二十五度,至日暮則陽氣之門閉,而行于陰分二十五度矣。
氣門,玄府也,所以通行營衛之氣,故曰氣門。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此所以順陽氣也。
陽出而出,陽藏而藏,暮時陽氣藏于陰分,故動宜收斂,以拒虛邪。
無擾筋骨,則陽不耗于内;無見霧露,則邪不侵于外。
若勞擾不分朝暮,反此三時,則陽氣失養,形體勞困衰薄矣。
上二節言不但因時之序,雖以一日之間,亦當知所調養如此也。
)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此以下伯因帝專言陽氣未及于陰,故特明陰氣亦所當重。
謂人有陰陽,陽雖主外而為衛,所以固氣也;陰則主内而藏精,所以起亟也。
陰内陽外,氣欲和平,不和則病如下文矣。
亟,即氣也,觀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即此藏精起氣之謂。
又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亦其義也。
故此當以氣字為解,以見陽能生陰,陰亦能生陽,庶為得理。
若諸書釋為數字,則全無意義。
亟音氣。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薄,氣相迫也。
疾,急數也。
并者,陽邪入于陽分,謂重陽也。
陰不勝陽則陽邪盛,故當為陽脈陽證之外見者如此。
) 陽不勝其陰,則五髒氣争,九竅不通。
(邪在陰分則藏氣不和,故有所争。
上七竅,五官也。
下二竅,二陰也。
九竅之氣,皆屬于藏,陽不勝陰則陰邪盛,故當為陰病之内見者如此。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陳陰陽,猶言鋪設得所,不使偏勝也,故于筋脈骨髓,無不和調,氣血皆從,從則順矣。
)如是則内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耳目聰明,以九竅之要者言,神氣之全可知也。
人受天地之氣以立命,故曰氣立。
然必陰陽調和而後氣立如故。
首節所謂生之本本于陰陽者,正此兩節之謂。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此下四節皆失調和之道,所以為筋骨氣血之病也。
淫氣者,陰陽之亂氣也。
表不和則風邪客之,風木生火,淫氣化熱,熱則傷陰,精乃消亡。
風邪通于肝,故必先傷肝也。
然風為百病之始,故凡病因于外而内連五髒者,皆由乎風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
(此下三節,皆兼上文風客淫氣而言也。
風氣既淫于外,因而飽食,則随客陽明,必腸胃橫滿,橫滿則有損傷,故筋脈弛解,病為腸為痔而下痢膿血也。
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此即其類。
音劈。
痔音雉。
)因而大飲,則氣逆。
(酒挾風邪,則因辛走肺,故肺布葉舉而氣逆上奔也。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高骨,腰之高骨也。
凡因風強力者,其傷在骨,骨傷則腎氣亦傷,腎主骨也。
若強力入房,尤傷精髓
俞音庶。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
(邪氣陷脈,則營氣不從,營行脈中也。
不從則不順,故逆于肉理,聚為癰腫也。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魄,陰也。
汗由陰液,故曰魄汗。
汗出未止,衛氣未固,其時形氣正在消弱,而風寒薄之,俞穴随閉,邪氣留止,郁而為瘧。
以所病在風,故名風瘧。
金匮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亦言俞穴之閉也,其義即此。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凡邪傷衛氣、如上文寒暑濕氣風者,莫不緣風氣以入,故風為百病之始。
然衛氣者,陽氣也,人惟清靜,無過勞擾,則腠理閉而陽氣固,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也。
所謂清靜者無他,在因四時之氣序耳。
如四氣調神論曰,應春氣以養生,應夏氣以養長,應秋氣以養收,應冬氣以養藏。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順其自然,是得四時清靜之道。
又風為百病之始,義詳針刺類三十六。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并,陰陽交通也。
病始因風,久必傳化,及至上下不并,則陰陽相離,水火不相濟矣,雖有良醫,弗可為也。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若邪蓄陽分,積而不行,陽亢無陰,其病當死,蓋即上下不并之謂也。
何以驗之?隔塞不通,則其證耳。
當瀉不瀉,正以粗工誤之,故緻敗亡。
陰陽别論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亦此之謂。
)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此下言陽氣之盛衰,由于日之升降,正以明上文若天與日之義也。
一日而主外,晝則陽氣在外也。
平旦人氣生,以日初升也。
日中陽氣隆,以日當午也。
日西陽氣虛,以日漸降也。
人氣應之,故晝則衛氣行于陽分二十五度,至日暮則陽氣之門閉,而行于陰分二十五度矣。
氣門,玄府也,所以通行營衛之氣,故曰氣門。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此所以順陽氣也。
陽出而出,陽藏而藏,暮時陽氣藏于陰分,故動宜收斂,以拒虛邪。
無擾筋骨,則陽不耗于内;無見霧露,則邪不侵于外。
若勞擾不分朝暮,反此三時,則陽氣失養,形體勞困衰薄矣。
上二節言不但因時之序,雖以一日之間,亦當知所調養如此也。
)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此以下伯因帝專言陽氣未及于陰,故特明陰氣亦所當重。
謂人有陰陽,陽雖主外而為衛,所以固氣也;陰則主内而藏精,所以起亟也。
陰内陽外,氣欲和平,不和則病如下文矣。
亟,即氣也,觀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即此藏精起氣之謂。
又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亦其義也。
故此當以氣字為解,以見陽能生陰,陰亦能生陽,庶為得理。
若諸書釋為數字,則全無意義。
亟音氣。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薄,氣相迫也。
疾,急數也。
并者,陽邪入于陽分,謂重陽也。
陰不勝陽則陽邪盛,故當為陽脈陽證之外見者如此。
) 陽不勝其陰,則五髒氣争,九竅不通。
(邪在陰分則藏氣不和,故有所争。
上七竅,五官也。
下二竅,二陰也。
九竅之氣,皆屬于藏,陽不勝陰則陰邪盛,故當為陰病之内見者如此。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陳陰陽,猶言鋪設得所,不使偏勝也,故于筋脈骨髓,無不和調,氣血皆從,從則順矣。
)如是則内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耳目聰明,以九竅之要者言,神氣之全可知也。
人受天地之氣以立命,故曰氣立。
然必陰陽調和而後氣立如故。
首節所謂生之本本于陰陽者,正此兩節之謂。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此下四節皆失調和之道,所以為筋骨氣血之病也。
淫氣者,陰陽之亂氣也。
表不和則風邪客之,風木生火,淫氣化熱,熱則傷陰,精乃消亡。
風邪通于肝,故必先傷肝也。
然風為百病之始,故凡病因于外而内連五髒者,皆由乎風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
(此下三節,皆兼上文風客淫氣而言也。
風氣既淫于外,因而飽食,則随客陽明,必腸胃橫滿,橫滿則有損傷,故筋脈弛解,病為腸為痔而下痢膿血也。
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此即其類。
音劈。
痔音雉。
)因而大飲,則氣逆。
(酒挾風邪,則因辛走肺,故肺布葉舉而氣逆上奔也。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高骨,腰之高骨也。
凡因風強力者,其傷在骨,骨傷則腎氣亦傷,腎主骨也。
若強力入房,尤傷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