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五過四德

關燈
,欲得其素履之詳也。

    男女有陰陽之殊,脈色有逆順之别,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

    )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髒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

    (離者失其親愛,絕者斷其所懷,菀謂思慮抑郁,結謂深情難解,憂則氣沉,恐則氣怯,喜則氣緩,恚則氣逆,凡此皆傷其内,故令五髒空虛,血氣離守。

    醫不知此,何術之有。

    菀,郁同。

    )
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複行,令澤不息。

    (大傷,謂甚勞甚苦也。

    故其筋如斬,脈如絕,以耗傷之過也。

    雖身體猶能複舊而行,然令澤不息矣。

    澤,精液也。

    息,生長也。

    )
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

    (故,舊也。

    言舊之所傷,有所敗結,血氣留薄不散,則郁而成熱,歸于陽分,故膿血蓄積,令人寒炅交作也。

    炅,居永切,熱也。

    )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

    (粗工不知寒熱為膿積所生,膿積以勞傷所緻,乃治以常法,急刺陰陽,奪而又奪,以緻血氣複傷,故身體解散,四肢轉筋,則死日有期,謂非粗工之誤之者耶?!亟音棘。

    )
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但知死日,而不知緻死者,由于施治之不當,此過誤之五也。

    )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不通者,不通于理也。

    物理不通,焉知人事。

    以上五條,所不可不知也。

    )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陰陽氣候之變,人身應之,以為消長,此天道之不可不知也。

    )
五髒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髒腑有雌雄,經絡有表裡,刺灸石藥各有所宜,此髒象之不可不知也。

    )
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經道,常道也。

    不從容于人事,則不知常道,不能知常,焉能知變?人事有不齊,品類有同異,知之則随方就圓,因變而施,此人事之不可不知也。

    )
審于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八正,八節之正氣也。

    副,稱也。

    能察形色于分部,則病之本始可知;能察邪正于九侯,則脈之順逆可據,明斯二者,診必稱矣。

    此色脈之不可不知也。

    按:本篇詳言五過,未明四德,而此四節一言天道,一言髒象,一言人事,一言脈色,即四德也。

    明此四者,醫道全矣,誠缺一不可也。

    )
治病之道,氣内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

    (氣内者,氣之在内者也,即元氣也。

    凡治病者,當先求元氣之強弱,元氣既明,大意見矣。

    求元氣之病而無所得,然後察其過之在表在裡以治之,斯無誤也。

    此下五節,亦皆四德内事。

    愚按:氣有外氣,天地之六氣也。

    有内氣,人身之元氣也。

    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亦曰真氣。

    但真氣所在,其義有三,曰上中下也。

    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養榮衛者也;下者氣化于精,藏于命門,以為三焦之根本者也。

    故上有氣海,曰膻中也,其治在肺;中有水谷氣血之海,曰中氣也,其治在脾胃;下有氣海,曰丹田也,其治在腎。

    人之所賴,惟此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故帝曰氣内為寶,此誠最重之辭,醫家最切之旨也。

    即如本篇始末所言,及終始等篇,皆以精氣重虛為念,先聖惜人元氣至意,于此可見。

    奈何今之醫家,但知見病治病,初不識人根本。

    凡天下之理,亦焉有根本受傷而能無敗者,伐絕生機,其誰之咎?所以餘之治人,既察其邪,必觀其正,因而百不失一,存活無算。

    故于諸章之注,亦必以元氣為首務,實本諸此篇,非億見也。

    凡心存仁愛者,其毋忽于是焉。

    又真氣義,見疾病類四。

    )
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

    (此承上文而言表裡陰陽,經絡髒腑,皆有其數,不可失也。

    俞理,周身俞穴之理也。

    殆,危也。

    )
不知俞理,五髒菀熱,癰發六腑。

    (菀,積也。

    不知俞穴之理,妄施刺灸,則五髒菀積,其熱癰乃發于六腑矣。

    是亦上文故傷敗結、留薄歸陽之義。

    )
診病不審,是為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

    (若不詳加審察,必失經常中正之道,故欲謹守治法者,在求經旨以相明也。

    經,即下文上經下經之謂。

    )
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于終始,可以橫行。

    (上經下經,古經名也。

    病能論曰:上經者,言氣之通天。

    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

    揆度,切度之也。

    奇恒,言奇病也。

    五中,五内也。

    明堂,面鼻部位也。

    終始,靈樞篇名也。

    凡診病者,能明上經下經之理以揆度陰陽,能察奇恒五中之色而決于明堂,能審脈候針刺之法于終始等篇之義;夫如是則心通一貫,應用不窮,目牛無全,萬舉萬當,斯則高明無敵于天下,故可橫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