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十二經水陰陽刺灸之度

關燈
(靈樞經水篇全) 黃帝問于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内屬于五髒六腑。

    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髒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人有經脈十二,手足之三陰三陽也。

    天地有經水十二,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濟漳也。

    經脈有高下小大不同,經水有廣狹遠近不同,故人與天地皆相應也。

    )
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髒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經水者,受水而行于地也。

    人之五髒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腑者,所以受水谷,化其精微之氣,而布揚于内外者也。

    經脈猶江河也,血猶水也,江河受水而經營于天下,經脈受血而營運于周身,合經水之道以施治,則其源流遠近固自不同,而刺之淺深,灸之壯數,亦當有所辨也。

    )
岐伯答曰:善哉問也。

    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間,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天至高,地至廣,難以測度。

    人生天地六合之間,雖氣數亦與天地相合,似難測識;然而八尺之士,有形可據,其生也可度量其外,其死也可剖視其内。

    故如髒之堅脆,則見于本藏篇;腑之大小,谷之多少,則見于平人絕谷篇;脈之長短,則見于脈度篇;血之清濁,則見于根結篇;十二經血氣多少各有大數,則見于血氣形志等篇。

    此其針艾淺深多寡,故各有所宜如下文也。

    )
黃帝曰:餘聞之,快于耳,不解于心,願卒聞之。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人與天地相參,所以為三也,應陰陽義如下文。

    )
足太陽外合于清水,内屬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此下以經脈配經水,蓋欲因其象,以辨血氣之盛衰也。

    足太陽經内屬膀胱,是經多血少氣,故外合于清水。

    按清水即大小清河。

    輿地圖志曰:大清河即濟水之故道,自兖州府東北流出長清等縣,由利津等界入海。

    小清河一名灤水,源發濟南府趵突泉,經章丘,受漯河之水,由新城入海。

    禹貢曰浮于濟漯達于河者,必此河也。

    今俱屬山東省濟南府。

    )
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内屬于膽。

    (足少陽經内屬于膽,常少血多氣,故外合于渭水。

    按地志:渭水出隴西郡渭源縣西南烏鼠山,至同州入河。

    今俱隸陝西省,渭源屬臨洮府,同州屬西安府。

    )
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内屬于胃。

    (足陽明經内屬于胃,常多氣多血,為五髒六腑之海,故外合于海水。

    按海包地外,地在海中,海水周流,實一而已。

    今雲四海者,以東西南北而分言之也。

    故東曰渤海,南曰漲海,西曰青海,北曰瀚海。

    )
足太陰外合于湖水,内屬于脾。

    (足太陰經内屬于脾,常多氣少血,九針論雲多血少氣,故外合于湖水。

    湖即五湖,謂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鑒湖也。

    五湖皆在東南,周禮·職方氏:揚州澤薮曰具區。

    )
足少陰外合于汝水,内屬于腎。

    (足少陰經内屬于腎,常少血多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