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陰陽内外病生有紀
關燈
小
中
大
手太陽小腸經。
下者,足太陽膀胱經。
二經色病皆如前。
)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儒,說文:柔也。
王氏曰:順也。
少陰為三陰開阖之樞,而陰氣柔順,故名曰樞儒。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于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于經,其出者,從陰内注于骨。
(上者,手少陰心經。
下者,足少陰腎經。
二經色病俱如前。
其入也從陽部注于經,即自絡入經之謂。
其出者從陰内注于骨,謂出于經而入于骨,即前少陽經雲在陰者主出以滲于内之義。
)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心主之陰,手厥陰之陰也。
厥陰者,兩陰交盡,陰之極也。
肩,任也,載也。
陽主乎運,陰主乎載。
陰盛之極,其氣必傷,是陰之盛也在厥陰,陰之傷也亦在厥陰,故曰害肩。
然則陽明曰害蜚,此曰害肩者,即陰極陽極之義。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于經。
(上者,手厥陰心主也。
下者,足厥陰肝經也。
二經色病皆如前。
此但言心主,而又曰上下同法,則肝經在所遺耳。
)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關者,固于外。
蟄者,伏于中。
陰主髒而太陰衛之,故曰關蟄,此亦太陰為開之義。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于經。
(上者,手太陰肺經。
下者,足太陰脾經。
二經色病皆如前。
)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浮絡見于皮,故曰皮之部。
)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留而不去,傳入于腑,廪于腸胃。
(廪,積也,聚也。
中,去聲。
)邪之始入于皮也,然起毫毛,開腠理;然,豎起也,寒栗貌。
腠理,膚腠之文理也。
音素,逆流曰。
)其入于絡也,則絡脈盛,色變;(絡脈盛,色變異于常也。
即上文五色為病之義。
)其入客于經也,則感虛乃陷下;(感虛乃陷下,言邪所客者,必因虛乃深也。
)其留于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
(攣,急也。
,縱緩也。
消,枯竭也。
爍,銷爍也。
寒多則血脈凝澀,故為筋攣骨痛。
熱多則真陰散亡,故為筋骨消等證。
破者,反側多而熱潰肌肉也。
毛直而敗者,液不足而皮毛枯槁也。
攣,闾員切,又去聲。
音矢。
爍,收勺切。
,劬允切。
)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十二經脈,各有其部,察之于皮,其脈可知,故曰皮者脈之部。
)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腑髒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經脈既有分部,則邪之中人,可視而知,當速去之。
若不預為之治,則邪将日深,而變生大病也。
與,預同。
)
下者,足太陽膀胱經。
二經色病皆如前。
)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儒,說文:柔也。
王氏曰:順也。
少陰為三陰開阖之樞,而陰氣柔順,故名曰樞儒。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于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于經,其出者,從陰内注于骨。
(上者,手少陰心經。
下者,足少陰腎經。
二經色病俱如前。
其入也從陽部注于經,即自絡入經之謂。
其出者從陰内注于骨,謂出于經而入于骨,即前少陽經雲在陰者主出以滲于内之義。
)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心主之陰,手厥陰之陰也。
厥陰者,兩陰交盡,陰之極也。
肩,任也,載也。
陽主乎運,陰主乎載。
陰盛之極,其氣必傷,是陰之盛也在厥陰,陰之傷也亦在厥陰,故曰害肩。
然則陽明曰害蜚,此曰害肩者,即陰極陽極之義。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于經。
(上者,手厥陰心主也。
下者,足厥陰肝經也。
二經色病皆如前。
此但言心主,而又曰上下同法,則肝經在所遺耳。
)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關者,固于外。
蟄者,伏于中。
陰主髒而太陰衛之,故曰關蟄,此亦太陰為開之義。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于經。
(上者,手太陰肺經。
下者,足太陰脾經。
二經色病皆如前。
)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浮絡見于皮,故曰皮之部。
)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留而不去,傳入于腑,廪于腸胃。
(廪,積也,聚也。
中,去聲。
)邪之始入于皮也,然起毫毛,開腠理;然,豎起也,寒栗貌。
腠理,膚腠之文理也。
音素,逆流曰。
)其入于絡也,則絡脈盛,色變;(絡脈盛,色變異于常也。
即上文五色為病之義。
)其入客于經也,則感虛乃陷下;(感虛乃陷下,言邪所客者,必因虛乃深也。
)其留于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
(攣,急也。
,縱緩也。
消,枯竭也。
爍,銷爍也。
寒多則血脈凝澀,故為筋攣骨痛。
熱多則真陰散亡,故為筋骨消等證。
破者,反側多而熱潰肌肉也。
毛直而敗者,液不足而皮毛枯槁也。
攣,闾員切,又去聲。
音矢。
爍,收勺切。
,劬允切。
)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十二經脈,各有其部,察之于皮,其脈可知,故曰皮者脈之部。
)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腑髒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經脈既有分部,則邪之中人,可視而知,當速去之。
若不預為之治,則邪将日深,而變生大病也。
與,預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