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諸經标本氣街
關燈
小
中
大
間上二寸,标在耳後上角下外也。
(手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當是液門穴也。
耳後上角,當是角孫穴。
下外,當是絲竹空也。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陽,标在顔下,合鉗上也。
(肘骨中,當是曲池穴也。
别陽義未詳。
手陽明上挾鼻孔,故标在顔下。
顔,額庭也。
鉗上,即根結篇鉗耳之義,謂脈由足陽明大迎之次,挾耳之兩旁也。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動也。
(寸口之中,太淵穴也。
腋内動脈,天府穴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标在背也。
(銳骨之端,神門穴也。
背,心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掌後兩筋間二寸中,内關也。
腋下三寸,天池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此諸經之标本,上下各有所候。
在下為本,本虛則厥,元陽下衰也。
下盛則熱,邪熱在下也。
在上為标,上虛則眩,清陽不升也。
上盛則熱痛,邪火上熾也。
)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石,實也。
絕而止之,謂實者可瀉,當決絕其根而止其病也。
引而起之,謂虛者宜補,當導助其氣而振其衰也。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胫氣有街。
(此四街者,乃胸腹頭胫之氣,所聚所行之道路,故謂之氣街。
上文言各經有标本,此下言諸部有氣聚之所也。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
(諸髓者皆屬于腦,乃至高之氣所聚,此頭之氣街也。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
(胸之兩旁為膺,氣在胸之前者止之膺,謂陽明少陰經分也。
胸之後者在背,謂自十一椎膈膜之上,足太陽經諸髒之,皆為胸之氣街也。
)氣在腹者,止之背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
(腹之背,謂自十一椎膈膜以下,太陽經諸髒之皆是也。
其行于前者,則沖脈并少陰之經行于腹與臍之左右動脈,即肓、天樞等穴,皆為腹之氣街也。
)氣在胫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此雲氣街,謂足陽明經穴,即氣沖也。
承山,足太陽經穴,以及踝之上下,亦皆足之氣街也。
)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乃刺而予之。
(毫針,即第七針也。
凡取此四街者,先按所針之處久之,俟其氣應于手,乃納針而刺之。
)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
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凡此者,皆四街所治之病。
又若以新感之積,知痛而可移者,乃血氣所及,無固結之形也,故治之易已。
若其不痛,及堅硬如石不動者,其積結已深,此非毫針能治矣。
)
(手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當是液門穴也。
耳後上角,當是角孫穴。
下外,當是絲竹空也。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陽,标在顔下,合鉗上也。
(肘骨中,當是曲池穴也。
别陽義未詳。
手陽明上挾鼻孔,故标在顔下。
顔,額庭也。
鉗上,即根結篇鉗耳之義,謂脈由足陽明大迎之次,挾耳之兩旁也。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動也。
(寸口之中,太淵穴也。
腋内動脈,天府穴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标在背也。
(銳骨之端,神門穴也。
背,心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掌後兩筋間二寸中,内關也。
腋下三寸,天池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此諸經之标本,上下各有所候。
在下為本,本虛則厥,元陽下衰也。
下盛則熱,邪熱在下也。
在上為标,上虛則眩,清陽不升也。
上盛則熱痛,邪火上熾也。
)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石,實也。
絕而止之,謂實者可瀉,當決絕其根而止其病也。
引而起之,謂虛者宜補,當導助其氣而振其衰也。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胫氣有街。
(此四街者,乃胸腹頭胫之氣,所聚所行之道路,故謂之氣街。
上文言各經有标本,此下言諸部有氣聚之所也。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
(諸髓者皆屬于腦,乃至高之氣所聚,此頭之氣街也。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
(胸之兩旁為膺,氣在胸之前者止之膺,謂陽明少陰經分也。
胸之後者在背,謂自十一椎膈膜之上,足太陽經諸髒之,皆為胸之氣街也。
)氣在腹者,止之背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
(腹之背,謂自十一椎膈膜以下,太陽經諸髒之皆是也。
其行于前者,則沖脈并少陰之經行于腹與臍之左右動脈,即肓、天樞等穴,皆為腹之氣街也。
)氣在胫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此雲氣街,謂足陽明經穴,即氣沖也。
承山,足太陽經穴,以及踝之上下,亦皆足之氣街也。
)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乃刺而予之。
(毫針,即第七針也。
凡取此四街者,先按所針之處久之,俟其氣應于手,乃納針而刺之。
)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
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凡此者,皆四街所治之病。
又若以新感之積,知痛而可移者,乃血氣所及,無固結之形也,故治之易已。
若其不痛,及堅硬如石不動者,其積結已深,此非毫針能治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