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經筋結支别

關燈
(靈樞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結于踝,邪上結于膝,(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趾爪甲之側,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

    循足跗外側上結于外踝昆侖之分,乃邪上附陽而結于膝之分。

    結,聚也。

    凡後十二經筋所起所行之次,與十二經脈多相合;其中有小異者,乃其支别,亦互相發明耳。

    獨足之三陰,則始同而終不同也,所當并考。

    愚按:十二經脈之外,而複有所謂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髒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

    雖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于節也。

    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于輔骨,結于肘腕,系于膝關,聯于肌肉,上于頸項,終于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

    筋有剛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絡,綱之有紀,故手足項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而胸腹頭面支别橫絡之筋皆柔細也。

    但手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陽行于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于内,其筋多柔;而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于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會也。

    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陰之筋絡諸筋,而肝曰罷極之本,此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

    )
其下循足外踝,結于踵,上循跟,結于;(其下,足跗之下也。

    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筋處也,乃仆參申脈之分。

    結于,委中也。

    音國。

    ,硬同。

    )
其别者結于外,上中内廉,與中并,(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别為柔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

    後凡言别者、支者皆仿此。

    此支自外踝别行,由足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于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内廉,合大筋于委中而一之也。

    )
上結于臀,(尾骨旁,會陽之分也。

    臀音屯。

    )
上挾脊上項;(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于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

    )
其支者,别入結于舌本;(其支者,自項别入内行,與手少陽之筋結于舌本,散于舌下。

    自此以上,皆柔之筋而散于頭面。

    )
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顔,結于鼻;(其直者,自項而上,與足少陰之筋,合于腦後枕骨間,由是而上過于頭,前下于顔,以結于鼻下之兩旁也。

    額上曰顔。

    )
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于;(網,綱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阖者也。

    目下曰,即顴也。

    此支自通頂入腦者下屬目本,散于目上,為目上網,下行者結于,與足少陽之筋合。

    音求。

    )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于肩;(又其支者,從挾脊,循腋後外廉,行足少陽之後,上至肩,會手陽明之筋,結于肩。

    )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于完骨;(此支後行者,從腋後走腋下,向前邪出陽明之缺盆,乃從耳後直上,會手太陽、足少陽之筋,結于完骨。

    完骨,耳後高骨也。

    )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此支前行者,同前缺盆之筋岐出,别上頤颔,邪行出于,與前之下結于者相合也。

    此下仍有十二經筋病刺法,見疾病類六十九,與此本出同篇,所當互考。

    )
足少陽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胫外廉,結于膝外廉;(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竅陰之次也。

    外踝,丘墟之次。

    胫外廉,外丘、陽交之次。

    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

    此皆剛筋也。

    胫,奚敬切。

    )
其支者,别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于伏兔之上,後者結于尻;(膝下兩旁突出之骨曰輔骨。

    膝上六寸起肉曰伏兔。

    尾骨曰尻。

    此支自外輔骨上走于髀,分為二岐,前結于陽明之伏兔,後結于督脈之尻,至此剛柔相制,所以聯臀膝而運樞機也。

    髀,并米切,又音比。

    尻,開高切。

    )
其直者,上乘季脅,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結于缺盆;(季脅下兩旁處曰。

    胸上兩旁高處曰膺。

    此直者,自外輔骨走髀,由髀樞上行乘,循季脅上走腋,當手太陰之下,出腋前廉,橫系于胸乳之分,上結于缺盆,與手太陰之筋相合,皆剛筋也。

    音秒,一作眇,五音篇曰少也,蓋其處少骨之義。

    )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結于;(此直者,自上走腋處直上出腋,貫于缺盆,與上之結于缺盆者相合,乃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