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經脈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陽起于目内睛明穴,與相近,陽明由此下行,故入之也。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鼻外,即承泣、四白、巨之分。
)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環,繞也。
承漿,任脈穴。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腮下為颔。
颔中為頤。
由地倉以下大迎也。
)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頰車,本經穴,在耳下。
上耳前,下關也。
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在耳前。
循發際以上頭維,至額顱,會于督脈之神庭。
額顱,發際前也。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人迎,缺盆,俱本經穴。
屬胃,謂本經之所屬也。
絡脾,胃與脾為表裡也。
此支自缺盆入内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直者,直下而外行也。
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以至乳中、乳根也。
)下挾臍,(天樞等穴也。
)入氣街中;(自外陵等穴下入氣街,即氣沖也,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胃口,胃之下口,當下脘之分,難經謂之幽門者是也。
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脈,由胃下行,而與直者複合于氣街之中也。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間;(髀,股也。
抵,至也。
髀關、伏兔,皆膝上穴名。
自此由陰市諸穴以下。
膝蓋曰膑。
骨曰胫。
足面曰跗。
此三者,即犢鼻、巨虛、沖陽等穴之次。
乃循内庭入中趾内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于此。
厲兌義詳本穴條下。
髀,并米切,又音比。
膑,頻、牝二音。
胫,形敬切。
跗,附、孚二音。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廉,上廉也。
下廉三寸,即豐隆穴。
是為陽明别絡,故下入中趾外間。
又其支者,自跗上沖陽穴次,别行入大趾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趾出其端,而接乎足太陰經也。
)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脾為足太陰經也。
起于足大趾端隐白穴。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足太陰脈發于此。
凡後足三陰經皆然。
)循趾内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内踝前廉,(循趾内側白肉際,行大都、太白等穴。
核骨,即大趾本節後内側圓骨也。
滑氏言為孤拐骨者非,蓋孤拐即名踝骨,古有擊踝之說,即今北人所謂打孤拐也。
核骨唯一,踝骨則有内外之分。
滑氏以足跟骨為踝者亦非,蓋彼曰跟踵,非踝也。
踝,胡寡切。
)上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足肚也,亦名腓腸。
本經自漏谷上行,交出厥陰之前,即地機,陰陵泉也。
,本經與通用,音篆。
蓋本音,玉篇以足跟為。
)上膝股内前廉,(股,大腿也,一曰髀内為股。
前廉,上側也,當血海、箕門之次。
)入腹屬脾絡胃,(自沖門穴入腹内行。
脾與胃為表裡,故于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咽以咽物,居喉之後。
自胃脘上行至此,連舌本,散舌下而終。
本,根也。
)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陰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于胸中,而止于大包。
其内行而支者,自胃脘别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陰經也。
)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心為手少陰經,故脈發于心中。
)出屬心系,(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髒之氣而為之主也。
系音。
)下膈絡小腸;)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膈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以合于内。
) 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直者,經之正脈也。
此自前心系複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次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行于外者始此。
)下循内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内後廉,青靈穴也。
手之三陰,少陰居太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鼻外,即承泣、四白、巨之分。
)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環,繞也。
承漿,任脈穴。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腮下為颔。
颔中為頤。
由地倉以下大迎也。
)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頰車,本經穴,在耳下。
上耳前,下關也。
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在耳前。
循發際以上頭維,至額顱,會于督脈之神庭。
額顱,發際前也。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人迎,缺盆,俱本經穴。
屬胃,謂本經之所屬也。
絡脾,胃與脾為表裡也。
此支自缺盆入内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直者,直下而外行也。
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以至乳中、乳根也。
)下挾臍,(天樞等穴也。
)入氣街中;(自外陵等穴下入氣街,即氣沖也,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胃口,胃之下口,當下脘之分,難經謂之幽門者是也。
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脈,由胃下行,而與直者複合于氣街之中也。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間;(髀,股也。
抵,至也。
髀關、伏兔,皆膝上穴名。
自此由陰市諸穴以下。
膝蓋曰膑。
骨曰胫。
足面曰跗。
此三者,即犢鼻、巨虛、沖陽等穴之次。
乃循内庭入中趾内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于此。
厲兌義詳本穴條下。
髀,并米切,又音比。
膑,頻、牝二音。
胫,形敬切。
跗,附、孚二音。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廉,上廉也。
下廉三寸,即豐隆穴。
是為陽明别絡,故下入中趾外間。
又其支者,自跗上沖陽穴次,别行入大趾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趾出其端,而接乎足太陰經也。
)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脾為足太陰經也。
起于足大趾端隐白穴。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足太陰脈發于此。
凡後足三陰經皆然。
)循趾内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内踝前廉,(循趾内側白肉際,行大都、太白等穴。
核骨,即大趾本節後内側圓骨也。
滑氏言為孤拐骨者非,蓋孤拐即名踝骨,古有擊踝之說,即今北人所謂打孤拐也。
核骨唯一,踝骨則有内外之分。
滑氏以足跟骨為踝者亦非,蓋彼曰跟踵,非踝也。
踝,胡寡切。
)上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足肚也,亦名腓腸。
本經自漏谷上行,交出厥陰之前,即地機,陰陵泉也。
,本經與通用,音篆。
蓋本音,玉篇以足跟為。
)上膝股内前廉,(股,大腿也,一曰髀内為股。
前廉,上側也,當血海、箕門之次。
)入腹屬脾絡胃,(自沖門穴入腹内行。
脾與胃為表裡,故于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咽以咽物,居喉之後。
自胃脘上行至此,連舌本,散舌下而終。
本,根也。
)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陰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于胸中,而止于大包。
其内行而支者,自胃脘别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陰經也。
)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心為手少陰經,故脈發于心中。
)出屬心系,(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髒之氣而為之主也。
系音。
)下膈絡小腸;)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膈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以合于内。
) 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直者,經之正脈也。
此自前心系複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次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行于外者始此。
)下循内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内後廉,青靈穴也。
手之三陰,少陰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