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關燈
小
中
大
(靈樞五色篇全)
雷公問于黃帝曰:五色獨決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諸臣之中,惟雷公獨少,故自稱小子。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間也,庭者顔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顔為額角,即天庭也。
蕃蔽者,屏蔽四旁。
即藩籬之義。
十步之外,而骨胳明顯,其方大豐隆可知,故能壽終百歲。
蓋五色之決,不獨于明堂也。
蕃音煩。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髒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阙庭,王宮在于下極,五髒安于胸中,真色以緻,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肺心肝脾之候,皆在鼻中,六腑之候,皆在四旁,故一曰次于中央,一曰挾其兩側。
下極居兩目之中,心之部也。
心為君主,故曰王宮。
惟五髒和平而安于胸中,則其正色自緻,病色不見,明堂必然清潤,此五官之所以有辨也。
部次諸義,詳如下文。
惡音烏。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不辨者,色失常度而變易難辨也。
五色之見,各有其部,惟其部骨弱陷之處,然後易于受邪而不免于病矣。
若其色部雖有變見,但得彼此生王、互相乘襲而無克賊之見者,雖病甚不死。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官五色,言五色之所主也。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益甚言進,方衰言退也。
外内皆在,表裡俱當察也。
脈口者,太陰髒脈也,故曰在中而主五髒。
人迎者,陽明腑脈也,故曰在外而主六腑。
脈口滑小緊沉者,陰分之邪盛也;人迎大緊以浮者,陽分之邪盛也,故病皆益甚。
)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脈口為陰,浮滑者以陽加陰,故病日進。
人迎為陽,沉滑者陽邪漸退,故病日損。
損,減也。
)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内;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脈口人迎,經分表裡,故其沉滑浮滑而病日進者,有在内在外之辨也。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
(人迎寸口之脈,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于陰,則偏于陽,故病難已。
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則義有可知矣。
)病之在髒,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病在髒者,在六陰也,陰本當沉而大為有神,有神者陰氣充也,故易已;若沉而細小,則真陰衰而為逆矣。
病在腑者,在六陽也,陽病得陽脈者為順,故浮而大者病易已;若或浮小,亦逆候也。
) 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
(人迎主表,脈盛而堅者,寒傷三陽也,是為外感。
氣口主裡,脈盛而堅者,食傷三陰也,是為内傷。
此古有之法也。
今則止用寸口診法,不為不妙;然本無以左右分内外之說,自王叔和以來,謬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失表裡之義久矣。
詳見藏象類十一。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間甚,輕重也。
粗,顯也。
言色有顯而明,若沉夭者,其病必甚也。
上行者濁氣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
下行者滞氣将散而色漸退,漸退者病将已。
)五色各有髒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從外部走内部者,其病從外走内;其色從内走外者,其病從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内,反者益甚。
(各有髒部,統言色髒所屬,各有分部也。
外部言六腑之表,六腑挾其兩側也。
内部言五髒之裡,五髒次于中央也。
故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後及内部者,其病自表入裡,是外為本而内為标,故當先治其外,後治其内。
若先起内部而後及外部者,其病自裡出表,是陰為本而陽為标,故當先治其陰,後治其陽
(諸臣之中,惟雷公獨少,故自稱小子。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間也,庭者顔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顔為額角,即天庭也。
蕃蔽者,屏蔽四旁。
即藩籬之義。
十步之外,而骨胳明顯,其方大豐隆可知,故能壽終百歲。
蓋五色之決,不獨于明堂也。
蕃音煩。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髒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阙庭,王宮在于下極,五髒安于胸中,真色以緻,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肺心肝脾之候,皆在鼻中,六腑之候,皆在四旁,故一曰次于中央,一曰挾其兩側。
下極居兩目之中,心之部也。
心為君主,故曰王宮。
惟五髒和平而安于胸中,則其正色自緻,病色不見,明堂必然清潤,此五官之所以有辨也。
部次諸義,詳如下文。
惡音烏。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不辨者,色失常度而變易難辨也。
五色之見,各有其部,惟其部骨弱陷之處,然後易于受邪而不免于病矣。
若其色部雖有變見,但得彼此生王、互相乘襲而無克賊之見者,雖病甚不死。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官五色,言五色之所主也。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益甚言進,方衰言退也。
外内皆在,表裡俱當察也。
脈口者,太陰髒脈也,故曰在中而主五髒。
人迎者,陽明腑脈也,故曰在外而主六腑。
脈口滑小緊沉者,陰分之邪盛也;人迎大緊以浮者,陽分之邪盛也,故病皆益甚。
)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脈口為陰,浮滑者以陽加陰,故病日進。
人迎為陽,沉滑者陽邪漸退,故病日損。
損,減也。
)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内;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脈口人迎,經分表裡,故其沉滑浮滑而病日進者,有在内在外之辨也。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
(人迎寸口之脈,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于陰,則偏于陽,故病難已。
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則義有可知矣。
)病之在髒,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病在髒者,在六陰也,陰本當沉而大為有神,有神者陰氣充也,故易已;若沉而細小,則真陰衰而為逆矣。
病在腑者,在六陽也,陽病得陽脈者為順,故浮而大者病易已;若或浮小,亦逆候也。
) 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
(人迎主表,脈盛而堅者,寒傷三陽也,是為外感。
氣口主裡,脈盛而堅者,食傷三陰也,是為内傷。
此古有之法也。
今則止用寸口診法,不為不妙;然本無以左右分内外之說,自王叔和以來,謬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失表裡之義久矣。
詳見藏象類十一。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間甚,輕重也。
粗,顯也。
言色有顯而明,若沉夭者,其病必甚也。
上行者濁氣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
下行者滞氣将散而色漸退,漸退者病将已。
)五色各有髒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從外部走内部者,其病從外走内;其色從内走外者,其病從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内,反者益甚。
(各有髒部,統言色髒所屬,各有分部也。
外部言六腑之表,六腑挾其兩側也。
内部言五髒之裡,五髒次于中央也。
故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後及内部者,其病自表入裡,是外為本而内為标,故當先治其外,後治其内。
若先起内部而後及外部者,其病自裡出表,是陰為本而陽為标,故當先治其陰,後治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