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關格
關燈
小
中
大
察耶?夫人迎在頭,系陽明表脈,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陽。
寸口在手,系太陰裡脈,故寸口倍大者曰關陰。
此以陰陽痞絕,氣不相營,故名關格,不可易也。
而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
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内格,此陰乘之脈也。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内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故仲景宗之曰: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夫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而曰吐逆者,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二證未必至死,何兩經諄諄特重之若是耶?繼自王叔和以後,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關格,而且雲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緻後世惑亂,遂并陰陽表裡大義盡皆失之。
迨及東垣之宗脈經者,則亦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曰氣口之脈,大四倍于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
人迎之脈,大四倍于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
其宗仲景者,則亦曰格則吐逆,關則不便。
甚至丹溪則特立關格一門,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
夫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為寒在上熱在下耶?其說愈乖,其義愈失,緻使後學茫然莫知所辨,欲求無誤,其可得乎?獨近代馬玄台知諸子之非,而謂關格之義,非隔食癃閉之證,曰嗚呼痛哉!軒岐之旨乎。
秦張王李朱,後世業醫者所宗,尚與内經渺然如此,況能使後世下工,複知關格為脈體而非病名也,又焉能決關格脈之死生,治關格脈之病證,及治隔證閉癃證而無謬也哉?此馬子之言誠是矣,然觀其諸篇之注,則亦未詳經義,謬宗叔和,仍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竟置陽明胃脈于烏有,而仍失本經表裡陰陽根本對待之義,此其複為誤也。
故于陰陽别論中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之義,竟皆謬注。
嗚呼!玄台哀前人之誤,而餘複哀其誤,所謂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使餘之後人,又複有哀餘之誤者,餘誠不自知其非,而今日之言,乃又不如無矣。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素問脈要精微論。
此言四時陰陽,脈之相反者,亦為關格也。
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以人迎為陽脈而主春夏,寸口為陰脈而主秋冬也。
若其反者,春夏氣口當不足而反有餘,秋冬人迎當不足而反有餘,此邪氣之有餘,有餘者反為精也。
春夏人迎當有餘而反不足,秋冬寸口當有餘而反不足,此血氣之不足,不足者日為消也。
)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如春夏人迎應太過,而寸口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秋冬寸口應太過,而人迎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是不足者為精也。
春夏寸口應不足,而人迎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秋冬人迎應不足,而寸口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是有餘者為消也。
應不足而有餘者,邪之日盛;應有餘而不足者,正必日消。
若此者,是為陰陽相反,氣不相營,皆名關格。
前二應字平聲,後一應字去聲。
)
寸口在手,系太陰裡脈,故寸口倍大者曰關陰。
此以陰陽痞絕,氣不相營,故名關格,不可易也。
而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
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内格,此陰乘之脈也。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内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故仲景宗之曰: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夫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而曰吐逆者,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二證未必至死,何兩經諄諄特重之若是耶?繼自王叔和以後,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關格,而且雲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緻後世惑亂,遂并陰陽表裡大義盡皆失之。
迨及東垣之宗脈經者,則亦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曰氣口之脈,大四倍于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
人迎之脈,大四倍于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
其宗仲景者,則亦曰格則吐逆,關則不便。
甚至丹溪則特立關格一門,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
夫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為寒在上熱在下耶?其說愈乖,其義愈失,緻使後學茫然莫知所辨,欲求無誤,其可得乎?獨近代馬玄台知諸子之非,而謂關格之義,非隔食癃閉之證,曰嗚呼痛哉!軒岐之旨乎。
秦張王李朱,後世業醫者所宗,尚與内經渺然如此,況能使後世下工,複知關格為脈體而非病名也,又焉能決關格脈之死生,治關格脈之病證,及治隔證閉癃證而無謬也哉?此馬子之言誠是矣,然觀其諸篇之注,則亦未詳經義,謬宗叔和,仍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竟置陽明胃脈于烏有,而仍失本經表裡陰陽根本對待之義,此其複為誤也。
故于陰陽别論中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之義,竟皆謬注。
嗚呼!玄台哀前人之誤,而餘複哀其誤,所謂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使餘之後人,又複有哀餘之誤者,餘誠不自知其非,而今日之言,乃又不如無矣。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素問脈要精微論。
此言四時陰陽,脈之相反者,亦為關格也。
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以人迎為陽脈而主春夏,寸口為陰脈而主秋冬也。
若其反者,春夏氣口當不足而反有餘,秋冬人迎當不足而反有餘,此邪氣之有餘,有餘者反為精也。
春夏人迎當有餘而反不足,秋冬寸口當有餘而反不足,此血氣之不足,不足者日為消也。
)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如春夏人迎應太過,而寸口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秋冬寸口應太過,而人迎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是不足者為精也。
春夏寸口應不足,而人迎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秋冬人迎應不足,而寸口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是有餘者為消也。
應不足而有餘者,邪之日盛;應有餘而不足者,正必日消。
若此者,是為陰陽相反,氣不相營,皆名關格。
前二應字平聲,後一應字去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