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關格
關燈
小
中
大
(素問六節藏象論脈要精微論)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素問六節藏象論。
人迎,足陽明胃脈也,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
一盛二盛,猶言一倍二倍,謂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
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故人迎寸口而至于盛衰相倍者,乃不免于病矣。
然人迎候陽,故一盛在少陽,膽與三焦也。
二盛在太陽,膀胱小腸也。
三盛在陽明,胃與大腸也。
四盛以上者,以陽脈盛極而陰無以通,故曰格陽。
此義終始、禁服二篇,分别尤詳,見針刺類二十八、九。
又經脈篇所載亦明,見疾病類十。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寸口,手太陰肺脈也。
寸口候陰,故一盛在厥陰,肝與心主也。
二盛在少陰,心與腎也。
三盛在太陰,脾與肺也。
四盛以上者,以陰脈盛極而陽無以交,故曰關陰。
終始、禁服二篇詳義同前。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俱盛四倍以上,謂盛于平常之脈四倍也。
物不可以過盛,盛極則敗。
凡脈盛而至于關格者,以陰陽離絕,不能相營,故至羸敗。
極,盡也。
精氣,天禀也。
言不能盡其天年而夭折也。
脈度篇曰: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愚按:關格脈證,本經垂訓極明,世人病此不少;而曆代醫師,每各立名目以相傳訓,甚至并其大義而失之,其謬甚矣。
夫所謂關格者,陰陽否絕,不相榮運,乖羸離敗之候也。
故人迎獨盛者,病在三陽之腑也。
寸口獨盛者,病在三陰之髒也。
蓋太陰行氣于三陰,而氣口之脈,亦太陰也。
陽明行氣于三陽,而人迎之脈,在結喉之旁也。
故古法診三陽之氣于人迎,診三陰之氣于寸口。
如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
正此謂也。
其于關格之證,則以陰陽偏盛之極,而或見于人迎,或見于氣口,皆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
故六腑之陰脫者曰格陽,格陽者,陽格于陰也。
五髒之陰脫者曰關陰,關陰者,陰拒乎陽也。
髒腑之陰俱脫,故雲關格。
然既曰陰陽關格,必其彼此痞絕,似當陰陽對言,而餘皆謂之陰脫者何也?正以脈盛之極為無陰,無陰則無根,而孤陽浮露于外耳,凡犯此者,必死無疑。
餘嘗于蒯司馬、田宗伯輩見之,其脈則堅盛至極,其證則喘息日增,甚至手頸通身之脈,俱為振動不已,是皆酒色傷精所緻,終至不救。
故本神篇曰:五髒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其即關陰格陽之謂欤?又按:關格之脈,如六節藏象、脈度、終始、禁服、經脈等篇,言之再四。
蓋恐其難明,故宣而又宣,誠重之也。
而後世諸賢,鮮有得其旨者,豈皆未之
(素問六節藏象論。
人迎,足陽明胃脈也,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
一盛二盛,猶言一倍二倍,謂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
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故人迎寸口而至于盛衰相倍者,乃不免于病矣。
然人迎候陽,故一盛在少陽,膽與三焦也。
二盛在太陽,膀胱小腸也。
三盛在陽明,胃與大腸也。
四盛以上者,以陽脈盛極而陰無以通,故曰格陽。
此義終始、禁服二篇,分别尤詳,見針刺類二十八、九。
又經脈篇所載亦明,見疾病類十。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寸口,手太陰肺脈也。
寸口候陰,故一盛在厥陰,肝與心主也。
二盛在少陰,心與腎也。
三盛在太陰,脾與肺也。
四盛以上者,以陰脈盛極而陽無以交,故曰關陰。
終始、禁服二篇詳義同前。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俱盛四倍以上,謂盛于平常之脈四倍也。
物不可以過盛,盛極則敗。
凡脈盛而至于關格者,以陰陽離絕,不能相營,故至羸敗。
極,盡也。
精氣,天禀也。
言不能盡其天年而夭折也。
脈度篇曰: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愚按:關格脈證,本經垂訓極明,世人病此不少;而曆代醫師,每各立名目以相傳訓,甚至并其大義而失之,其謬甚矣。
夫所謂關格者,陰陽否絕,不相榮運,乖羸離敗之候也。
故人迎獨盛者,病在三陽之腑也。
寸口獨盛者,病在三陰之髒也。
蓋太陰行氣于三陰,而氣口之脈,亦太陰也。
陽明行氣于三陽,而人迎之脈,在結喉之旁也。
故古法診三陽之氣于人迎,診三陰之氣于寸口。
如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
正此謂也。
其于關格之證,則以陰陽偏盛之極,而或見于人迎,或見于氣口,皆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
故六腑之陰脫者曰格陽,格陽者,陽格于陰也。
五髒之陰脫者曰關陰,關陰者,陰拒乎陽也。
髒腑之陰俱脫,故雲關格。
然既曰陰陽關格,必其彼此痞絕,似當陰陽對言,而餘皆謂之陰脫者何也?正以脈盛之極為無陰,無陰則無根,而孤陽浮露于外耳,凡犯此者,必死無疑。
餘嘗于蒯司馬、田宗伯輩見之,其脈則堅盛至極,其證則喘息日增,甚至手頸通身之脈,俱為振動不已,是皆酒色傷精所緻,終至不救。
故本神篇曰:五髒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其即關陰格陽之謂欤?又按:關格之脈,如六節藏象、脈度、終始、禁服、經脈等篇,言之再四。
蓋恐其難明,故宣而又宣,誠重之也。
而後世諸賢,鮮有得其旨者,豈皆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