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關燈
小
中
大
氣也。
金匮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 秋胃微毛曰平,(秋令金王,其脈當毛,但宜微毛而不至太過,是得秋胃之和也,故曰平。
毛者,脈來浮澀,類羽毛之輕虛也。
)毛多胃少曰肺病,(毛多胃少,是金氣偏勝而少和緩之氣也,故為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但毛無胃,是秋時胃氣已絕,而肺之真藏見也,故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為春脈屬木,秋時得之,以金氣衰而木反乘也,故至春木王時而病。
)弦甚曰今病,(秋脈弦甚,是金氣大衰,而木寡于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
)藏真高于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秋金用事,其氣清肅,肺處上焦,故藏真之氣高于肺,肺主乎氣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者,皆自肺宣布,故以行營衛陰陽也。
) 冬胃微石曰平,(冬令水王,脈當沉石,但宜微石而不至太過,是得冬胃之和也,故曰平。
石者,脈來沉實,如石沉水之謂。
)石多胃少曰腎病,(石多胃少,是水氣偏勝,反乘土也,故為腎病。
)但石無胃曰死,(但石無胃,是冬時胃氣已絕,而腎之真藏見也,故死。
)石而有鈎曰夏病,(鈎為夏脈屬火,冬時得之,以水氣衰而火反侮也,故至夏火王時而病。
)鈎甚曰今病,(冬脈鈎甚,是水氣大衰而火寡于畏,故不必至夏,今即病矣。
)藏真下于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冬水用事,其氣閉藏,故藏真之氣下于腎,而腎之所藏,則骨髓之氣也。
金匮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土為萬物之母,故上文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主。
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裡,其脈從胃貫膈,上絡于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動應于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
宗,主也,本也。
蓋宗氣積于膻中,化于水谷而出于胃也。
經脈篇所載十五絡,并此共十六絡,詳具十六絡穴圖中。
又脾為陰土義,詳疾病類五十二。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若虛裡動甚而如喘,或數急而兼斷絕者,由中氣不守而然,故曰病在中。
數音朔。
)結而橫,有積矣;(胃氣之出,必由左乳之下,若有停阻則結橫為積,故凡患者多在左肋之下,因胃氣積滞而然。
如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者,蓋以左右上下分發五行而言耳,而此實胃氣所主也。
)絕不至曰死。
(虛裡脈絕者,宗氣絕也,故必死。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
(前言應衣者,言其微動,似乎應衣,可驗虛裡之胃氣。
此言應衣者,言其大動,真有若與衣俱振者,是宗氣不固而大洩于外,中虛之候也。
愚按:虛裡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是即此證,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裡之動也。
但動之微者病尚微,動之甚者病則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輕重。
凡患此者,餘常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活者多矣。
然經言宗氣之洩,而餘謂真陰之虛,其說似左,不知者必謂謬誕,愚請竟其義焉。
夫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是由胃氣而上為宗氣也。
氣為水母,氣聚則水生,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
今胃氣傳之肺,而腎虛不能納,故宗氣洩于上,則腎水竭于下,腎愈虛則氣愈無所歸,氣不歸則陰愈虛矣。
氣水同類,當求相濟,故凡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
)
金匮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 秋胃微毛曰平,(秋令金王,其脈當毛,但宜微毛而不至太過,是得秋胃之和也,故曰平。
毛者,脈來浮澀,類羽毛之輕虛也。
)毛多胃少曰肺病,(毛多胃少,是金氣偏勝而少和緩之氣也,故為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但毛無胃,是秋時胃氣已絕,而肺之真藏見也,故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為春脈屬木,秋時得之,以金氣衰而木反乘也,故至春木王時而病。
)弦甚曰今病,(秋脈弦甚,是金氣大衰,而木寡于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
)藏真高于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秋金用事,其氣清肅,肺處上焦,故藏真之氣高于肺,肺主乎氣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者,皆自肺宣布,故以行營衛陰陽也。
) 冬胃微石曰平,(冬令水王,脈當沉石,但宜微石而不至太過,是得冬胃之和也,故曰平。
石者,脈來沉實,如石沉水之謂。
)石多胃少曰腎病,(石多胃少,是水氣偏勝,反乘土也,故為腎病。
)但石無胃曰死,(但石無胃,是冬時胃氣已絕,而腎之真藏見也,故死。
)石而有鈎曰夏病,(鈎為夏脈屬火,冬時得之,以水氣衰而火反侮也,故至夏火王時而病。
)鈎甚曰今病,(冬脈鈎甚,是水氣大衰而火寡于畏,故不必至夏,今即病矣。
)藏真下于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冬水用事,其氣閉藏,故藏真之氣下于腎,而腎之所藏,則骨髓之氣也。
金匮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土為萬物之母,故上文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主。
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裡,其脈從胃貫膈,上絡于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動應于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
宗,主也,本也。
蓋宗氣積于膻中,化于水谷而出于胃也。
經脈篇所載十五絡,并此共十六絡,詳具十六絡穴圖中。
又脾為陰土義,詳疾病類五十二。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若虛裡動甚而如喘,或數急而兼斷絕者,由中氣不守而然,故曰病在中。
數音朔。
)結而橫,有積矣;(胃氣之出,必由左乳之下,若有停阻則結橫為積,故凡患者多在左肋之下,因胃氣積滞而然。
如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者,蓋以左右上下分發五行而言耳,而此實胃氣所主也。
)絕不至曰死。
(虛裡脈絕者,宗氣絕也,故必死。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
(前言應衣者,言其微動,似乎應衣,可驗虛裡之胃氣。
此言應衣者,言其大動,真有若與衣俱振者,是宗氣不固而大洩于外,中虛之候也。
愚按:虛裡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是即此證,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裡之動也。
但動之微者病尚微,動之甚者病則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輕重。
凡患此者,餘常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活者多矣。
然經言宗氣之洩,而餘謂真陰之虛,其說似左,不知者必謂謬誕,愚請竟其義焉。
夫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是由胃氣而上為宗氣也。
氣為水母,氣聚則水生,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
今胃氣傳之肺,而腎虛不能納,故宗氣洩于上,則腎水竭于下,腎愈虛則氣愈無所歸,氣不歸則陰愈虛矣。
氣水同類,當求相濟,故凡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