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部九候

關燈
,手陽明也;(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合谷之次,大腸經脈氣所行也。

    )
中部人,手少陰也。

    (掌後銳骨下動脈,神門之次,心經脈氣所行也。

    )
下部天,足厥陰也;(氣沖下三寸動脈,五裡之分,肝經脈氣所行也,卧而取之。

    女子取太沖,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中。

    )
下部地,足少陰也;(内踝後跟骨旁動脈,太溪之分,腎經脈氣所行也。

    )
下部人,足太陰也。

    (魚腹上越筋間動脈,直五裡下箕門之分,沉取乃得之,脾經脈氣所行也。

    若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上之沖陽。

    )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足厥陰脈也,故以候肝。

    )
地以候腎,(足少陰脈也,故以候腎。

    )
人以候脾胃之氣。

    (足太陰脈也,脾胃以膜相連,故可以候脾胃之氣。

    )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手太陰脈也,故以候肺。

    )
地以候胸中之氣,(手陽明大腸脈也,大腸小腸皆屬于胃,胃脘通于胸中,故以候胸中。

    )
人以候心。

    (手少陰脈也,故以候心。

    )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兩額動脈,故以候頭角。

    )
地以候口齒之氣,(兩頰動脈,故以候口齒。

    )
人以候耳目之氣。

    (耳前動脈,故以候耳目。

    )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上部中部下部各有天地人,是為三部九候。

    )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九野義見前。

    九藏,即上文九候之謂。

    神藏五,以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

    形藏四,即頭角、耳目、口齒、胸中。

    共為九藏。

    此言人之九藏,正應地之九野,乃合于天地之至數。

    )
五髒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色者神之幟,髒者神之舍,其色夭者其神去,其神去者其髒敗,故必死矣。

    夭者,枯暗不澤而色異常也。

    )
帝曰:以侯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候,謂診候其病情。

    度,謂度量其虛實。

    形之肥瘦者,針有淺深之異,如逆順肥瘦篇之謂者是也。

    病之虛實者,治有補瀉之殊,如終始篇、九針、針解等篇者是也。

    此雖以針法為言,而用藥者亦可以類推矣。

    愚按:上古針治之法,必察三部九候之脈證,以調九藏之盛衰;今之人,但知按穴以求病,而于諸經虛實之理,茫然不知,曰神曰聖之罕聞者,其在失其本耳。

    瀉,去聲。

    )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凡有瘀血在脈而為壅塞者,必先刺去壅滞,而後可調虛實也。

    )
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凡病甚者,奏功非易,故不必問其效之遲速,但當以血氣平和為期則耳。

    此與後二十五章同篇,所當互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