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部九候
關燈
小
中
大
(素問三部九候論)
黃帝問曰:餘聞九針于夫子,衆多博大,不可勝數。
餘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洩。
(屬,付也。
着,紀也。
歃血,飲血而誓也。
數,上聲。
歃。
所甲切。
)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天地雖大,萬物雖多,莫有能出乎數者,數道大矣,故曰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
(數始于一而終于九,天地自然之數也。
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太極營運乎其中,陽九之數也。
又如四象之位,則老陽一,少陰二,少陽三,老陰四;四象之數,則老陽九,少陰八,少陽七,老陰六。
以一二三四,連九八七六,而五居乎中,亦陽九之數也。
故以天而言歲,則一歲統四季,一季統九十日,是天數之九也。
以地而言位,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位中宮,是洛書之九也。
以人而言事,則黃鐘之數起于九,九而九之,則九九八十一分,以為萬事之本,是人事之九也。
九數之外是為十,十則複變為一矣,故曰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一者奇也,故應天。
二者偶也,故應地。
三者參也,故應人。
故曰天開于子,地辟于醜,人生于寅,所謂三才也。
三而三之,以應九野。
九野者,即洛書九宮、禹貢九州之義,詳見九宮星野等圖。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謂之三才。
以人身而言上中下,謂之三部。
于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謂之三候。
三而三之,是謂三部九候。
其通身經隧由此出入,故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而除邪疾也。
愚按:三部九候,本經明指人身上中下動脈如下文所雲者,蓋上古診法,于人身三部九候之脈,各有所候,以診諸髒之氣,而針除邪疾,非獨以寸口為言也。
如仲景脈法,上取寸口,下取趺陽,是亦此意。
觀十八難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乃單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診,後世言脈者皆宗之,雖亦診家捷法,然非軒岐本旨,學人當并詳其義。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侯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指而導之,言必受師之指授,庶得其真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額旁動脈,當颔厭之分,足少陽脈氣所行也。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兩頰動脈,即地倉大迎之分,足陽明脈氣所行也。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耳前動脈,即和之分,手少陽脈氣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掌後寸口動脈,經渠之次,肺經脈氣所行也。
)中部地
餘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洩。
(屬,付也。
着,紀也。
歃血,飲血而誓也。
數,上聲。
歃。
所甲切。
)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天地雖大,萬物雖多,莫有能出乎數者,數道大矣,故曰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
(數始于一而終于九,天地自然之數也。
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太極營運乎其中,陽九之數也。
又如四象之位,則老陽一,少陰二,少陽三,老陰四;四象之數,則老陽九,少陰八,少陽七,老陰六。
以一二三四,連九八七六,而五居乎中,亦陽九之數也。
故以天而言歲,則一歲統四季,一季統九十日,是天數之九也。
以地而言位,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位中宮,是洛書之九也。
以人而言事,則黃鐘之數起于九,九而九之,則九九八十一分,以為萬事之本,是人事之九也。
九數之外是為十,十則複變為一矣,故曰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一者奇也,故應天。
二者偶也,故應地。
三者參也,故應人。
故曰天開于子,地辟于醜,人生于寅,所謂三才也。
三而三之,以應九野。
九野者,即洛書九宮、禹貢九州之義,詳見九宮星野等圖。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謂之三才。
以人身而言上中下,謂之三部。
于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謂之三候。
三而三之,是謂三部九候。
其通身經隧由此出入,故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而除邪疾也。
愚按:三部九候,本經明指人身上中下動脈如下文所雲者,蓋上古診法,于人身三部九候之脈,各有所候,以診諸髒之氣,而針除邪疾,非獨以寸口為言也。
如仲景脈法,上取寸口,下取趺陽,是亦此意。
觀十八難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乃單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診,後世言脈者皆宗之,雖亦診家捷法,然非軒岐本旨,學人當并詳其義。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侯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指而導之,言必受師之指授,庶得其真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額旁動脈,當颔厭之分,足少陽脈氣所行也。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兩頰動脈,即地倉大迎之分,足陽明脈氣所行也。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耳前動脈,即和之分,手少陽脈氣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掌後寸口動脈,經渠之次,肺經脈氣所行也。
)中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