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陰陽二十五人
關燈
小
中
大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須;血氣皆少則無須,(足少陽膽經之脈行于上體者,抵于,下頰車,故其氣血之盛衰,必形見于須髯也。
在頤曰須,在頰曰髯。
)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
(此皆筋骨之病,以少陽厥陰為表裡,而肝主筋也。
)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胫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胫毛美短,外踝皮堅而濃;血少氣多則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少陽之脈行于下體者,出膝外廉,下外輔骨外踝之前,故其形見者皆在足之外側。
踝,胡寡切。
音杭。
)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
(足太陽膀胱之脈行于上體者,起于目内,其筋之支者,下顔結于鼻,故其氣血之盛衰,皆形見于眉面之間也。
)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
(足太陽經之行于下體者,從後廉下合中,貫内,出外踝之後,結于踵,故其形見為病,皆在足之跟踵也。
)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
(手陽明大腸之脈行于上體者,挾口交人中,上挾鼻孔,故其氣血之盛衰,必形見于髭也。
在口上曰髭,在口下曰須。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陽明之行于下體者,上外前廉,下近于腋,且陽明太陰為表裡,而太陰之脈出腋下,故腋下毛美。
手魚肉者,大指本節後濃肉也。
本經之脈起次指出合谷,故形見于此。
)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
(手少陽三焦之脈行于上體者,出耳前後,至目銳,故其血氣之盛衰,皆見于眉耳之間。
)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少陽之脈行于下體者,起名指端,循手腕出臂外上肘,故其形見若此。
)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手太陽小腸之脈行于上體者,循頰上,斜絡于顴,故其血氣之盛衰,皆形見于須面之間也。
)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手太陽之脈行于下體者,循手外側上腕,故其形見者如此。
按:本篇首言五形者,以髒為主而言其禀;此言六陽者,以腑為表而言其形。
禀質相合,象變斯具矣,此所以有左右上下之分也。
)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約,度也。
)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氣血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
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此言足太陽一經之盛衰,而他經之有餘不足亦猶是也,審察既明而後調之,則不失其逆順矣。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寸口在手,太陰脈也。
人迎在頭,陽明脈也。
太陰行氣于三陰,陽明行氣于三陽,故按其寸口人迎而可以調陰陽也。
如禁服、終始、經脈等篇,所謂人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等義皆是也。
詳具脈色會通。
)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
(切,深也。
循,察也。
經絡為病,身必痛痹,甚則血氣不行,故脈道凝澀也。
循音巡。
)凝澀者,緻氣以溫之,血和乃止。
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
(血脈凝澀,氣不至也,故當留針以補而緻其氣以溫之。
緻,使之至也。
決者。
開洩之謂。
)故曰:氣有餘于上者,導而下之;(氣有餘于上者,病必在上,故當刺其穴之在下者,以導而下之。
導,引也。
)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氣不足于上者,即刺其在上之穴,仍推其針而休息之。
休者,留針以待氣也。
)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稽留不至,言氣至之遲滞者,接之引之而使其必來也。
迎,去聲。
凡物來而接之,則平聲;物未來而迓之使來,則去聲。
)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争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
(隧,道也。
必明經脈之道路,而後能執持之也。
其有寒熱不和者,因其偏而導去之。
脈道雖有郁陳而血不結者,則其勢而予治之。
則,度也。
予,與同。
隧音遂。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凡刺之道,須明血氣,故必知此二十五人之脈理,而刺之大約。
可以盡矣。
)
在頤曰須,在頰曰髯。
)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
(此皆筋骨之病,以少陽厥陰為表裡,而肝主筋也。
)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胫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胫毛美短,外踝皮堅而濃;血少氣多則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少陽之脈行于下體者,出膝外廉,下外輔骨外踝之前,故其形見者皆在足之外側。
踝,胡寡切。
音杭。
)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
(足太陽膀胱之脈行于上體者,起于目内,其筋之支者,下顔結于鼻,故其氣血之盛衰,皆形見于眉面之間也。
)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
(足太陽經之行于下體者,從後廉下合中,貫内,出外踝之後,結于踵,故其形見為病,皆在足之跟踵也。
)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
(手陽明大腸之脈行于上體者,挾口交人中,上挾鼻孔,故其氣血之盛衰,必形見于髭也。
在口上曰髭,在口下曰須。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陽明之行于下體者,上外前廉,下近于腋,且陽明太陰為表裡,而太陰之脈出腋下,故腋下毛美。
手魚肉者,大指本節後濃肉也。
本經之脈起次指出合谷,故形見于此。
)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
(手少陽三焦之脈行于上體者,出耳前後,至目銳,故其血氣之盛衰,皆見于眉耳之間。
)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少陽之脈行于下體者,起名指端,循手腕出臂外上肘,故其形見若此。
)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手太陽小腸之脈行于上體者,循頰上,斜絡于顴,故其血氣之盛衰,皆形見于須面之間也。
)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手太陽之脈行于下體者,循手外側上腕,故其形見者如此。
按:本篇首言五形者,以髒為主而言其禀;此言六陽者,以腑為表而言其形。
禀質相合,象變斯具矣,此所以有左右上下之分也。
)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約,度也。
)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氣血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
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此言足太陽一經之盛衰,而他經之有餘不足亦猶是也,審察既明而後調之,則不失其逆順矣。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寸口在手,太陰脈也。
人迎在頭,陽明脈也。
太陰行氣于三陰,陽明行氣于三陽,故按其寸口人迎而可以調陰陽也。
如禁服、終始、經脈等篇,所謂人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等義皆是也。
詳具脈色會通。
)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
(切,深也。
循,察也。
經絡為病,身必痛痹,甚則血氣不行,故脈道凝澀也。
循音巡。
)凝澀者,緻氣以溫之,血和乃止。
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
(血脈凝澀,氣不至也,故當留針以補而緻其氣以溫之。
緻,使之至也。
決者。
開洩之謂。
)故曰:氣有餘于上者,導而下之;(氣有餘于上者,病必在上,故當刺其穴之在下者,以導而下之。
導,引也。
)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氣不足于上者,即刺其在上之穴,仍推其針而休息之。
休者,留針以待氣也。
)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稽留不至,言氣至之遲滞者,接之引之而使其必來也。
迎,去聲。
凡物來而接之,則平聲;物未來而迓之使來,則去聲。
)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争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
(隧,道也。
必明經脈之道路,而後能執持之也。
其有寒熱不和者,因其偏而導去之。
脈道雖有郁陳而血不結者,則其勢而予治之。
則,度也。
予,與同。
隧音遂。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凡刺之道,須明血氣,故必知此二十五人之脈理,而刺之大約。
可以盡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