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本藏二十五變
關燈
小
中
大
,粗理者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
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濃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胸前兩旁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為反膺。
肩高胸突,其喉必縮,是為陷喉。
合腋張脅者,腋斂脅開也。
脅偏疏者,脅骨欹斜而不密也。
)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
廣胸反者肝高,合脅兔者肝下。
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胫骨近足之細處曰,今詳此反兔以候肝,似以脅下之骨為也。
反者,脅骨高而張也。
兔者,脅骨低合如兔也。
音敲。
)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脾氣通于口,其榮在唇,故脾之善惡,驗于唇而可知也。
)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
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腎氣通于耳,故腎之善惡,驗于耳而可知也。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凡以上諸變,使能因其偏而善為持守,則可獲安;若少有損減,則不免于病矣。
) 帝曰:善。
然非餘之所問也。
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内,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減,損也。
不可病者,病不能入也。
不免于病者,常多病也。
二者相遠,故以為問。
)岐伯曰:五髒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髒皆小者,少病,苦心,大愁憂;五髒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
五髒皆高者,好高舉措;五髒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髒皆堅者,無病;五髒皆脆者,不離于病。
五髒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髒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複言語也。
(五髒六腑,所以藏精神水谷者也,一有不和,邪乃居之,故曰邪之舍也。
不可以為人平,謂其心邪多昧,便佞不可化也。
) 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
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
脾合胃,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肺本合皮,而大腸亦應之,心本合脈,而小腸亦應之,膽胃皆然,故表裡之氣相同也。
惟是腎本合骨,而此雲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何也?如五癃津液别篇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毛,此其所以應腠理毫毛也。
腎合三焦膀胱義,見本類前三。
) 黃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
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
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此下皆言六腑之應。
肺與大腸為表裡,肺應皮,故大腸腑狀,亦可因皮而知也。
不相離者,堅實之謂。
) 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皆多纡屈者,小腸結。
(心與小腸為表裡,心應脈,故小腸腑狀,亦可因脈而知也。
然脈行皮肉之中,何以知其濃薄?但察其皮肉,即可知也。
沖,虛也。
諸陽經脈,言脈之浮淺而外見者也。
纡屈,盤曲不舒之謂。
纡音于。
) 脾應肉,肉堅大者胃濃,肉麼者胃薄。
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
肉不堅者胃緩,肉無小裡累者胃急。
肉多少裡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脾與胃為表裡,脾應肉,故胃腑之狀,亦可因肉而知也。
,肉之聚處也。
麼,細薄也。
約,不舒也。
少裡累之義未詳,高志齋謂揣其肉而少有累然結實者之謂。
,劬允切。
稱,去聲。
) 肝應爪,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
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
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肝與膽為表裡,肝應爪,故膽腑之狀,亦可因爪而知也。
結者,膽氣不舒之謂。
) 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腎與膀胱為表裡,而三焦亦合于腎,故上文曰腎合三焦膀胱,腠理毫毛其應,所以三焦膀胱之狀,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
) 黃帝曰:濃薄美惡皆有形,願聞其所病。
岐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五内,則知所病矣。
(外形既明,五内可察,病亦因而可知矣。
所謂病者,如上文二十五變之類皆是也。
)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
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濃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胸前兩旁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為反膺。
肩高胸突,其喉必縮,是為陷喉。
合腋張脅者,腋斂脅開也。
脅偏疏者,脅骨欹斜而不密也。
)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
廣胸反者肝高,合脅兔者肝下。
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胫骨近足之細處曰,今詳此反兔以候肝,似以脅下之骨為也。
反者,脅骨高而張也。
兔者,脅骨低合如兔也。
音敲。
)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脾氣通于口,其榮在唇,故脾之善惡,驗于唇而可知也。
)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
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腎氣通于耳,故腎之善惡,驗于耳而可知也。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凡以上諸變,使能因其偏而善為持守,則可獲安;若少有損減,則不免于病矣。
) 帝曰:善。
然非餘之所問也。
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内,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減,損也。
不可病者,病不能入也。
不免于病者,常多病也。
二者相遠,故以為問。
)岐伯曰:五髒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髒皆小者,少病,苦心,大愁憂;五髒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
五髒皆高者,好高舉措;五髒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髒皆堅者,無病;五髒皆脆者,不離于病。
五髒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髒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複言語也。
(五髒六腑,所以藏精神水谷者也,一有不和,邪乃居之,故曰邪之舍也。
不可以為人平,謂其心邪多昧,便佞不可化也。
) 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
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
脾合胃,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肺本合皮,而大腸亦應之,心本合脈,而小腸亦應之,膽胃皆然,故表裡之氣相同也。
惟是腎本合骨,而此雲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何也?如五癃津液别篇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毛,此其所以應腠理毫毛也。
腎合三焦膀胱義,見本類前三。
) 黃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
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
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此下皆言六腑之應。
肺與大腸為表裡,肺應皮,故大腸腑狀,亦可因皮而知也。
不相離者,堅實之謂。
) 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皆多纡屈者,小腸結。
(心與小腸為表裡,心應脈,故小腸腑狀,亦可因脈而知也。
然脈行皮肉之中,何以知其濃薄?但察其皮肉,即可知也。
沖,虛也。
諸陽經脈,言脈之浮淺而外見者也。
纡屈,盤曲不舒之謂。
纡音于。
) 脾應肉,肉堅大者胃濃,肉麼者胃薄。
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
肉不堅者胃緩,肉無小裡累者胃急。
肉多少裡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脾與胃為表裡,脾應肉,故胃腑之狀,亦可因肉而知也。
,肉之聚處也。
麼,細薄也。
約,不舒也。
少裡累之義未詳,高志齋謂揣其肉而少有累然結實者之謂。
,劬允切。
稱,去聲。
) 肝應爪,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
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
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肝與膽為表裡,肝應爪,故膽腑之狀,亦可因爪而知也。
結者,膽氣不舒之謂。
) 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腎與膀胱為表裡,而三焦亦合于腎,故上文曰腎合三焦膀胱,腠理毫毛其應,所以三焦膀胱之狀,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
) 黃帝曰:濃薄美惡皆有形,願聞其所病。
岐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五内,則知所病矣。
(外形既明,五内可察,病亦因而可知矣。
所謂病者,如上文二十五變之類皆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