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本神
關燈
小
中
大
(靈樞本神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血脈營氣精神,此五髒之所藏也,至其淫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淫放也,恍,恍惚也。
詳如下文。
音逸。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人禀天地之氣以生。
天地者,陰陽之道也。
自太極而生兩儀,則清陽為天,濁陰為地;自兩儀而生萬物,則幹知大始,坤作成物。
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寶命全角論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
然則陽先陰後,陽施陰受,肇生之德本乎天,成形之氣本乎地,故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言理賦形全,而生成之道斯備矣。
)故生之來謂之精,(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各有其精。
所謂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為五行之最先。
故萬物初生,其來皆水,如果核未實猶水也,胎卵未成猶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蟲草木無不皆然。
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此之謂也。
)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者,陰陽之精也。
搏,交結也。
易曰:天數五,地數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是皆兩精相搏之謂。
凡萬物生成之道,莫不陰陽交而後神明見。
故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構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也。
又決氣篇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見本類後二十五。
愚按;神者,靈明之化也,無非理氣而已。
理根據氣行,氣從形見,凡理氣所至,即陰陽之所居,陰陽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陰陽者,神明之府也。
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氣交變大論曰: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是皆神之為義。
然萬物之神,随象而應,人身之神,惟心所主。
故本經曰:心藏神。
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此即吾身之元神也。
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類,孰匪元神所化而統乎一心?是以心正則萬神俱正,心邪則萬神俱邪,迨其變态,莫可名狀。
如八正神明論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适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
淮南子曰:或問神。
曰:心。
請聞之。
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
黃庭經曰: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
金丹大要曰:心為一身君主,萬神為之聽命。
以故虛靈知覺,作生作滅,随機應境,千變萬化,瞬息千裡,夢寝百般;又能逆料未來,推測禍福,大而天下國家,小而僻陋罅隙,無所不至。
然則神至心必至,心住神亦住。
邪客篇曰: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
則凡治身者,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也。
諸神詳義見藏象會通。
搏音博。
)随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
故魂則随神而往來,魄則并精而出入。
愚按:精神魂魄,雖有陰陽之别,而陰陽之中,複有陰陽之别焉。
如神之與魂皆陽也,何謂魂随神而往來?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
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
神藏于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則魂蕩。
此則神魂之義,可想象而悟矣。
精之與魄皆陰也,何謂魄并精而出入?蓋精之為物,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
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
精生于氣,故氣聚則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強則魄壯。
此則精魄之狀,亦可默會而知也。
然則神為陽中之陽,而魂則陽中之陰也;精為陰中之陰,而魄則陰中之陽者乎。
雖然,此特其陰陽之别耳;至若魂魄真境,猶有顯然可鞠者,則在夢寐之際。
如夢有作為而身不應者,乃魂魄之動靜,動在魂而靜在魄也;夢能變化而寤不能者,乃陰陽之離合,離從虛而合從實也。
此雖皆魂魄之證,而實即死生之幾。
苟能緻心如太虛,而必清必靜,則夢覺死生之關,知必有洞達者矣。
又神氣魂魄詳義,見後十四,所當互考。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為君主之官,統神靈而參天地,故萬物皆其所任。
)心有所憶謂之意,(憶,思憶也。
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 意之所存謂之志,(意之所存,謂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志而存變,謂意志雖定,而複有反複計度者,曰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深思遠慕,必生憂疑,故曰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疑慮既
血脈營氣精神,此五髒之所藏也,至其淫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淫放也,恍,恍惚也。
詳如下文。
音逸。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人禀天地之氣以生。
天地者,陰陽之道也。
自太極而生兩儀,則清陽為天,濁陰為地;自兩儀而生萬物,則幹知大始,坤作成物。
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寶命全角論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
然則陽先陰後,陽施陰受,肇生之德本乎天,成形之氣本乎地,故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言理賦形全,而生成之道斯備矣。
)故生之來謂之精,(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各有其精。
所謂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為五行之最先。
故萬物初生,其來皆水,如果核未實猶水也,胎卵未成猶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蟲草木無不皆然。
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此之謂也。
)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者,陰陽之精也。
搏,交結也。
易曰:天數五,地數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是皆兩精相搏之謂。
凡萬物生成之道,莫不陰陽交而後神明見。
故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構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也。
又決氣篇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見本類後二十五。
愚按;神者,靈明之化也,無非理氣而已。
理根據氣行,氣從形見,凡理氣所至,即陰陽之所居,陰陽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陰陽者,神明之府也。
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氣交變大論曰: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是皆神之為義。
然萬物之神,随象而應,人身之神,惟心所主。
故本經曰:心藏神。
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此即吾身之元神也。
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類,孰匪元神所化而統乎一心?是以心正則萬神俱正,心邪則萬神俱邪,迨其變态,莫可名狀。
如八正神明論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适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
淮南子曰:或問神。
曰:心。
請聞之。
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
黃庭經曰: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
金丹大要曰:心為一身君主,萬神為之聽命。
以故虛靈知覺,作生作滅,随機應境,千變萬化,瞬息千裡,夢寝百般;又能逆料未來,推測禍福,大而天下國家,小而僻陋罅隙,無所不至。
然則神至心必至,心住神亦住。
邪客篇曰: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
則凡治身者,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也。
諸神詳義見藏象會通。
搏音博。
)随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
故魂則随神而往來,魄則并精而出入。
愚按:精神魂魄,雖有陰陽之别,而陰陽之中,複有陰陽之别焉。
如神之與魂皆陽也,何謂魂随神而往來?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
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
神藏于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則魂蕩。
此則神魂之義,可想象而悟矣。
精之與魄皆陰也,何謂魄并精而出入?蓋精之為物,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
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
精生于氣,故氣聚則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強則魄壯。
此則精魄之狀,亦可默會而知也。
然則神為陽中之陽,而魂則陽中之陰也;精為陰中之陰,而魄則陰中之陽者乎。
雖然,此特其陰陽之别耳;至若魂魄真境,猶有顯然可鞠者,則在夢寐之際。
如夢有作為而身不應者,乃魂魄之動靜,動在魂而靜在魄也;夢能變化而寤不能者,乃陰陽之離合,離從虛而合從實也。
此雖皆魂魄之證,而實即死生之幾。
苟能緻心如太虛,而必清必靜,則夢覺死生之關,知必有洞達者矣。
又神氣魂魄詳義,見後十四,所當互考。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為君主之官,統神靈而參天地,故萬物皆其所任。
)心有所憶謂之意,(憶,思憶也。
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 意之所存謂之志,(意之所存,謂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志而存變,謂意志雖定,而複有反複計度者,曰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深思遠慕,必生憂疑,故曰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疑慮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