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陰陽

關燈


    陽藏水中,陰藏氣中。

    氣主于升,氣中有真水;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氣。

    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

    凡此之說,皆深得陰陽之精義。

    試以人之陽事驗之,夫施而洩者,陰之精也,堅而熱者,陽之氣也,精去而陽痿,則陰之為陽,尤易見也。

    此即陰氣自半之謂。

    故本神篇曰:五髒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由此觀之,可見真陰者,即真陽之本也。

    夫水火皆宅于命門,拆之則二,合之則一,造化由此而生,萬物由此而出。

    其在人身,為性命之根柢,為髒腑之化原。

    故許叔微雲:補脾不若補腎。

    誠獨見之玄談,醫家之宗旨也。

    後世有以苦寒為補陰者,伐陰者也,害莫甚矣,不可不為深察。

    )起居衰矣。

    (真陰已半,所以衰也。

    )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今精血漸衰,故體重而耳目不聰矣。

    )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陰痿,陽不舉也。

    陰氣内虧,故九竅不利。

    陰虛則陽無所歸而氣浮于上,故上實下虛而涕泣俱出。

    )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謂知損益之道。

    )
故同出而名異耳。

    (同出者,人生同此陰陽也。

    而知與不知,則智愚之名異矣。

    )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智者所見,皆合于道,故察同。

    愚者聞道則笑,而各是其是,故察異。

    )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愚者失之,智者得之也。

    )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治。

    (此智者有餘之征驗。

    )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之能,(無為者,天地之道也。

    恬者,自然之樂也。

    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自然而然者,即恬無為之道也。

    莊子曰: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甯,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

    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

    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二子之言,皆本乎此。

    能者,如關尹子所謂惟有道之士能為之,亦能能之而不為之之義。

    )
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從欲,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也。

    快志,如莊子之樂全得志也。

    虛無之守,守無為之道也。

    故欲無不從,志無不快,壽命可以無窮,而與天地同其終矣。

    愚按:聖人之道,惟聖人能之,人非生知,誠未能也。

    然而效法聖賢,則在明哲之所必不容己者,欲得其門,當自養心保身始。

    故但能于動中藏靜,忙裡偷閑,緻遠鈎深,庶乎近矣。

    觀譚景升曰:明鏡無心,無物不照,昊天無心,萬象自馳;行師無狀,敵不敢欺;至人無慮,元精自歸。

    能師于無者,無所不之。

    故鏡以察物,物去而鏡自鏡;心以應事,事去而心自心。

    此養心之道也。

    南華經曰: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

    故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甯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淮南子曰:得道之士,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伸卷舒,于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

    所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此保身之道也。

    知此二者,則跻聖功夫,必有能因學而至者矣。

    又恬虛無義,見攝生類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