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堂治效
關燈
小
中
大
張偉堂二兄,吾鄉南張榜眼公嫡派先居城南塞上,太夫人患瘧,服涼藥太多,病劇。
其戚嚴嘉植素信予薦診,知其本體虛寒,始以溫解,繼以溫補而愈。
嗣遷居揚州十餘載,不相往來,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忽接嚴嘉兄信,據雲偉堂病已垂危,諸醫朝至以為暮必死,暮至以為朝必死,既如此,何敢複以相累。
但病者忽憶當日母病系兄挽救,思得一診,雖死瞑目,務懇屈降,死生均感等語。
因其言直諒不欺,二十日渡江下,晝到張府,即上樓診視,見其痰湧氣急,坐伏茶幾,一人兩手扶其頭,不能俯仰,十餘日不得一卧矣,人事昏沉,不能言語,診其脈滑數而大,雖已空象,而尺部尚覺有根。
遍閱渚方,自八月服起,皆作外感治,盡用發散消導;月餘後想覺人虛,易而為補,總以人參為主;後想因痰多氣阻,又改用化痰;又或疑外感,加用疏解。
現在諸醫皆雲不治,無藥可用。
惟一朱醫與偉堂至好,一日數至,以二陳湯作丸與服,見症愈壞,束手流淚而已。
予乃曰:此腎氣上沖症也。
諸氣以下行為順,今肺不清降,腎反上沖,氣降則痰降,氣升則痰升,故痰湧氣急,不能俯仰,且其脈象甚數,似雜濕熱陰虛,濕熱不化,亦随腎氣而上沖,若能納氣歸腎,氣降痰降,濕熱亦降,可以安卧,可以調理,症雖重無妨也。
于是用六味為君,以都氣法,原本六味,而六味地黃,古稱為治痰之聖藥,又稱為下焦濕熱之聖藥,有三善焉,皆合乎此症,故特用之。
大熟地八錢、山萸肉四錢、懷山藥四錢、粉丹皮三錢、福澤瀉三錢、雲茯苓三錢,外加北沙參四錢、杏仁泥三錢,以潤肺降氣,胡桃肉三錢以助納氣,福橘皮一錢,取其順氣而不燥。
開方後予往候九峰先生,因即止宿,次日複請,予至門嚴嘉翁迎出,服藥如何?曰:差不多若有不豫色。
然予心竊疑之,至廳坐定,予問曰:藥吃壞耶,何吾兄之怏快也?曰:藥并未服,正以遠勞吾兄,又不服兄藥,故不快耳。
予聞未服藥,心轉定。
因問何不服藥?曰;朱先生堅稱熟地不可服故耳。
伊家聞予至,又請上樓診脈,太夫人曰:昨方因有熟地不敢服,今懇另定良方。
予曰:熟地乃此症要藥,吾方君藥,舍此更有何法。
日聞所請先生不少,朝稱夕死,夕稱朝死,無藥可治,今服熟地不合,亦不過死,況予尚許君家不死耶。
此症服熟地則生,不服則死,服與不服,悉聽君家,予無他方。
下樓予即欲行,嚴嘉兄曰:今已将午,不及到鎮,飯後兄仍住九峰先生處,明早動身可也。
予唯唯。
嘉兄又曰;此地有好浴堂,陪兄去一浴何如?予曰:甚好。
正欲偕行,忽一人出告曰:老爺過矣,請嚴大太爺勿他往。
嘉兄彷徨欲止,予笑曰:予診脈未久,豈有死
其戚嚴嘉植素信予薦診,知其本體虛寒,始以溫解,繼以溫補而愈。
嗣遷居揚州十餘載,不相往來,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忽接嚴嘉兄信,據雲偉堂病已垂危,諸醫朝至以為暮必死,暮至以為朝必死,既如此,何敢複以相累。
但病者忽憶當日母病系兄挽救,思得一診,雖死瞑目,務懇屈降,死生均感等語。
因其言直諒不欺,二十日渡江下,晝到張府,即上樓診視,見其痰湧氣急,坐伏茶幾,一人兩手扶其頭,不能俯仰,十餘日不得一卧矣,人事昏沉,不能言語,診其脈滑數而大,雖已空象,而尺部尚覺有根。
遍閱渚方,自八月服起,皆作外感治,盡用發散消導;月餘後想覺人虛,易而為補,總以人參為主;後想因痰多氣阻,又改用化痰;又或疑外感,加用疏解。
現在諸醫皆雲不治,無藥可用。
惟一朱醫與偉堂至好,一日數至,以二陳湯作丸與服,見症愈壞,束手流淚而已。
予乃曰:此腎氣上沖症也。
諸氣以下行為順,今肺不清降,腎反上沖,氣降則痰降,氣升則痰升,故痰湧氣急,不能俯仰,且其脈象甚數,似雜濕熱陰虛,濕熱不化,亦随腎氣而上沖,若能納氣歸腎,氣降痰降,濕熱亦降,可以安卧,可以調理,症雖重無妨也。
于是用六味為君,以都氣法,原本六味,而六味地黃,古稱為治痰之聖藥,又稱為下焦濕熱之聖藥,有三善焉,皆合乎此症,故特用之。
大熟地八錢、山萸肉四錢、懷山藥四錢、粉丹皮三錢、福澤瀉三錢、雲茯苓三錢,外加北沙參四錢、杏仁泥三錢,以潤肺降氣,胡桃肉三錢以助納氣,福橘皮一錢,取其順氣而不燥。
開方後予往候九峰先生,因即止宿,次日複請,予至門嚴嘉翁迎出,服藥如何?曰:差不多若有不豫色。
然予心竊疑之,至廳坐定,予問曰:藥吃壞耶,何吾兄之怏快也?曰:藥并未服,正以遠勞吾兄,又不服兄藥,故不快耳。
予聞未服藥,心轉定。
因問何不服藥?曰;朱先生堅稱熟地不可服故耳。
伊家聞予至,又請上樓診脈,太夫人曰:昨方因有熟地不敢服,今懇另定良方。
予曰:熟地乃此症要藥,吾方君藥,舍此更有何法。
日聞所請先生不少,朝稱夕死,夕稱朝死,無藥可治,今服熟地不合,亦不過死,況予尚許君家不死耶。
此症服熟地則生,不服則死,服與不服,悉聽君家,予無他方。
下樓予即欲行,嚴嘉兄曰:今已将午,不及到鎮,飯後兄仍住九峰先生處,明早動身可也。
予唯唯。
嘉兄又曰;此地有好浴堂,陪兄去一浴何如?予曰:甚好。
正欲偕行,忽一人出告曰:老爺過矣,請嚴大太爺勿他往。
嘉兄彷徨欲止,予笑曰:予診脈未久,豈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