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鎮道劉公治效
關燈
小
中
大
代我發散也。
予曰:諾。
今日竟用發散何如?公輾然色喜。
予乃用小發散方,荊防不過數分,尚另加監制,謂之曰:公恙實不可發散,服必無效,今姑用之,以除公疑。
又另開清涼養陰鎮攝肝風一方,與之曰:服前方平平則已,設有不适,再進此藥則安。
次日進診,公曰:予昨日了不得。
問何故?公曰:人人皆說予症當發散,而先生獨不然。
予因前洩瀉,先生辨論精微,一藥而愈。
又不敢請他人,然心中實不能無疑也。
昨見肯用發散,欣然煎服,不意服無片時,即覺火勢一轟,似覺頭面複欲大腫,頭暈眼花,急忙伏枕,猶然難過。
幸後方亦已煎成,服下始定。
看來不能發散,誠如先生之言。
然竊聞風善腫,風宜散;又聞有大頭瘟症,屬乎風火,亦用發散,而予症似之,其風火獨不可散何也?予笑曰:公之恙非風火,家人乃火風鼎也。
風火者因風生火,風為本而火為标,散其風而火自平。
火風者火為本,而風為标,瀉其火而風自息。
試觀天地之道,熱極生風,得大雨施行,天氣清涼而風亦頓息,俗所謂煞風雨也。
今火風之症,若誤作風火論治,妄用發散,譬如爐火已旺,而又以大扇扇之,火豈有不更熾者哉?公二十日來服寒涼重劑,統計約五六斤,而始進發散小劑,即如此火上頭轟,若初起誤進發散,将火勢焮騰,焦灼肌肉,蔓延咽喉,雖有善者奈之何哉!若夫大頭瘟症,予豈不知,其初起也惡寒體重,頭面俱腫,必兼表象。
兩目鼻面腫起者陽明也,耳前後并額腫起者少陽也,腦後項下腫起者太陽也,三陽多表症,故可先加表散。
公恙初起毫未惡寒惡風,面腫于左肝部也。
公嶺南人,地氣溫熱,秉賦偏陽,京官十數年,飲食皆用煤火,官山東六年亦用煤火,火毒積蘊已久,北地風土高寒積而未發,今至江南水土不同,又值春深肝旺肝火沖起,久郁之火上犯陽明,緻成此症。
故治法隻宜消毒瀉火,經所謂高者抑之,不可散也。
公曰:己病不知,經先生之論恍然大悟,而今而後直以性命相托。
調理十餘日,頭之沉悶亦愈。
公囑署中凡欲診病,非予不可。
嗣後往署診病,亦無不應手。
公意深為器重,秋七月前任觀察錢益齋夫子請予至金陵診病,适劉少君患時邪,請予不至,家人号房遂将李某薦進,三日無效,又延他醫,纏綿五月。
予亦有在家時并不過問。
予知李某之必有讒間也,然不足校也。
次年劉公請王九峰先生診脈,一見即問李冠仙乃貴相契否?先生曰:然。
且言醫道精通。
劉公曰:醫道吾所深知,但其品行何如?先生曰:伊久在學中,品行并無不好,未免性傲,于同道中目空一切耳。
劉公曰:果止性傲目空一切,尚是讀書人本色。
僅作半面語,後不複言。
先生出以語予曰:似有人在劉公前讒汝。
予曰:其人予久知之,雖然問心無疚,何恤乎人言。
末幾趙雨樓先生來守鎮江,其号房早将李某薦進、診病不效,複延予,予告趙公曰:子實不願在本地衙門診病,以後幸勿強予,反緻害予。
公問何故,告以劉公後來一節,公笑曰:是誠有之。
李某初見即言兄乃訟師,萬不可請。
吾遍訪毫無影響,且多稱足下品學兼優,故敢奉屈。
予乃恍然李某之在道署謗我者訟師也。
劉公之所以絕迹也。
未及一載,劉公已知李某之誣,複延予,予卻之。
又二載劉公卸事住揚,不知得何病症,複再三延予,予仍卻之,而劉公死矣。
此中殆亦有數焉。
予曰:諾。
今日竟用發散何如?公輾然色喜。
予乃用小發散方,荊防不過數分,尚另加監制,謂之曰:公恙實不可發散,服必無效,今姑用之,以除公疑。
又另開清涼養陰鎮攝肝風一方,與之曰:服前方平平則已,設有不适,再進此藥則安。
次日進診,公曰:予昨日了不得。
問何故?公曰:人人皆說予症當發散,而先生獨不然。
予因前洩瀉,先生辨論精微,一藥而愈。
又不敢請他人,然心中實不能無疑也。
昨見肯用發散,欣然煎服,不意服無片時,即覺火勢一轟,似覺頭面複欲大腫,頭暈眼花,急忙伏枕,猶然難過。
幸後方亦已煎成,服下始定。
看來不能發散,誠如先生之言。
然竊聞風善腫,風宜散;又聞有大頭瘟症,屬乎風火,亦用發散,而予症似之,其風火獨不可散何也?予笑曰:公之恙非風火,家人乃火風鼎也。
風火者因風生火,風為本而火為标,散其風而火自平。
火風者火為本,而風為标,瀉其火而風自息。
試觀天地之道,熱極生風,得大雨施行,天氣清涼而風亦頓息,俗所謂煞風雨也。
今火風之症,若誤作風火論治,妄用發散,譬如爐火已旺,而又以大扇扇之,火豈有不更熾者哉?公二十日來服寒涼重劑,統計約五六斤,而始進發散小劑,即如此火上頭轟,若初起誤進發散,将火勢焮騰,焦灼肌肉,蔓延咽喉,雖有善者奈之何哉!若夫大頭瘟症,予豈不知,其初起也惡寒體重,頭面俱腫,必兼表象。
兩目鼻面腫起者陽明也,耳前後并額腫起者少陽也,腦後項下腫起者太陽也,三陽多表症,故可先加表散。
公恙初起毫未惡寒惡風,面腫于左肝部也。
公嶺南人,地氣溫熱,秉賦偏陽,京官十數年,飲食皆用煤火,官山東六年亦用煤火,火毒積蘊已久,北地風土高寒積而未發,今至江南水土不同,又值春深肝旺肝火沖起,久郁之火上犯陽明,緻成此症。
故治法隻宜消毒瀉火,經所謂高者抑之,不可散也。
公曰:己病不知,經先生之論恍然大悟,而今而後直以性命相托。
調理十餘日,頭之沉悶亦愈。
公囑署中凡欲診病,非予不可。
嗣後往署診病,亦無不應手。
公意深為器重,秋七月前任觀察錢益齋夫子請予至金陵診病,适劉少君患時邪,請予不至,家人号房遂将李某薦進,三日無效,又延他醫,纏綿五月。
予亦有在家時并不過問。
予知李某之必有讒間也,然不足校也。
次年劉公請王九峰先生診脈,一見即問李冠仙乃貴相契否?先生曰:然。
且言醫道精通。
劉公曰:醫道吾所深知,但其品行何如?先生曰:伊久在學中,品行并無不好,未免性傲,于同道中目空一切耳。
劉公曰:果止性傲目空一切,尚是讀書人本色。
僅作半面語,後不複言。
先生出以語予曰:似有人在劉公前讒汝。
予曰:其人予久知之,雖然問心無疚,何恤乎人言。
末幾趙雨樓先生來守鎮江,其号房早将李某薦進、診病不效,複延予,予告趙公曰:子實不願在本地衙門診病,以後幸勿強予,反緻害予。
公問何故,告以劉公後來一節,公笑曰:是誠有之。
李某初見即言兄乃訟師,萬不可請。
吾遍訪毫無影響,且多稱足下品學兼優,故敢奉屈。
予乃恍然李某之在道署謗我者訟師也。
劉公之所以絕迹也。
未及一載,劉公已知李某之誣,複延予,予卻之。
又二載劉公卸事住揚,不知得何病症,複再三延予,予仍卻之,而劉公死矣。
此中殆亦有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