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鎮道劉公治效
關燈
小
中
大
常鎮道劉名載字竹湄,嶺南人也。
由山東濟南府保舉赴都,自都赴鎮,于道光五年正月二十五日到任,二月初一谒聖廟行香,官屬齊集,劉公言身有久病未愈,欲請一儒醫診治,未知有否。
當有王惹山明府保舉微名,謬謂文名久着,醫理更深,惟不懸壺,必須禮請。
劉公即煩王明府先容,随後差内使持貼延請,予因往診,詢其病源,乃瀉洩已閱四月,天未明瀉起至晚不過五六遍,而進京出京一路醫治,總無效驗。
予診其脈,諸脈皆平,肺脈獨大,按之見數,予曰:此肺移熱于大腸,乃熱瀉也。
公曰:予一路來往皆值冬寒,屢遇風雪,反緻熱瀉乎?予曰:據公言當為寒瀉,據脈象實為熱瀉,右寸屬肺,肺與大腸相表裡,獨見數大,故知其移熱作瀉也。
脈象大于他脈數倍,自診可知。
且公一路所服,可系溫燥藥否?洩瀉時可熱而有聲否?公曰;皆然。
予曰:豈有寒瀉服溫燥而不減者?豈有在腹為寒瀉出轉熱者?豈有寒瀉急迫作聲者?經雲: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豈人止有寒瀉而無熱瀉乎?公自診其脈,亦覺肺部獨大,辨論既明,疑團盡釋。
予乃用天冬三錢、麥冬三錢、孩兒參三錢,以養肺陰,加瀉白散地骨皮二錢、桑白皮一錢、粉甘草五分以瀉肺熱,又加茯苓三錢以為分利,懷山藥五錢以顧脾腎,定方後公問可服幾劑,予曰:二劑後再診。
公服一帖,日間瀉止,惟餘天明一瀉,服二帖而天明之瀉亦止。
第三日因公無暇未請診,亦未服藥,而次日天明之瀉又來,又急請診,問何以故?予曰一百念日之恙,可以一藥而止,不能一藥除根,再服二帖,病當霍然。
雖然診公之脈沉部頗有數象,似乎尚有伏熱,瀉不難止,恐春氣大透,木來生火,變生他症,須預為調治,未可大意。
公曰:予急欲赴揚關,月餘乃還,再當請診可也。
十日即返鎮署,且急延予,稱有重症,予往視,見其面左部.白頭至項半邊全行紅腫,左目腫合不能開,上下唇皆厚寸許,心煩意亂。
自謂此次定當告病去官。
予診其脈洪數有力,而無浮象。
予慰之曰:無妨也。
此症似乎大頭天行,而實非也。
此久有郁熱,熱郁成毒,春透木旺,借肝氣發生,熱毒上達,肝位于左,氣由左升,故病在左,所喜六脈根本甚固,尚能勝病,月餘可痊,無庸告病而去。
于是用東垣普濟消毒飲子,而去其升、柴,以症無外感,火發于肝,延熾于胃,其勢已甚,不敢再為升提也。
且加犀角、羚羊角清肺胃以清肝,恐其上犯咽喉也,大便屢結異常,加調胃承氣以下之。
十日後火勢漸平,腫亦漸消,知其血陰傷,加丹皮、生地以涼之,每帖藥計四五兩,始多苦寒,繼加甘涼,而總不用發散。
其始尚用桔梗、薄荷二味,取其辛涼疏解,後并此而去之。
症雖日減,而劉公見予每曰:我病莫非有風寒,先生何不散之。
予曰:無有也,不可散也。
嗣後跟随諸人見予至,故揚言曰:主人之病,隻要發散即愈,惜未發耳,予若弗聞也者。
惟每至署,見轅外有醫轎一頂,密詢之,乃李某也,其人雖醫生而不務醫學,專務結交各衙門号房,巴結家人,希圖引薦,今聞劉公有病,無門可入,訪予方藥不用辛散,乃揚言一散即愈,托其家人聳動其主,以圖進見。
劉公雖未之信,而未免有疑,啧啧者所由來也。
至二十日症已全愈,惟偏左頭内尚覺沉悶,劉公向予歎曰:症雖承先生治好,但将來未免頭風之患耳。
予問何故?曰:先生總末
由山東濟南府保舉赴都,自都赴鎮,于道光五年正月二十五日到任,二月初一谒聖廟行香,官屬齊集,劉公言身有久病未愈,欲請一儒醫診治,未知有否。
當有王惹山明府保舉微名,謬謂文名久着,醫理更深,惟不懸壺,必須禮請。
劉公即煩王明府先容,随後差内使持貼延請,予因往診,詢其病源,乃瀉洩已閱四月,天未明瀉起至晚不過五六遍,而進京出京一路醫治,總無效驗。
予診其脈,諸脈皆平,肺脈獨大,按之見數,予曰:此肺移熱于大腸,乃熱瀉也。
公曰:予一路來往皆值冬寒,屢遇風雪,反緻熱瀉乎?予曰:據公言當為寒瀉,據脈象實為熱瀉,右寸屬肺,肺與大腸相表裡,獨見數大,故知其移熱作瀉也。
脈象大于他脈數倍,自診可知。
且公一路所服,可系溫燥藥否?洩瀉時可熱而有聲否?公曰;皆然。
予曰:豈有寒瀉服溫燥而不減者?豈有在腹為寒瀉出轉熱者?豈有寒瀉急迫作聲者?經雲: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豈人止有寒瀉而無熱瀉乎?公自診其脈,亦覺肺部獨大,辨論既明,疑團盡釋。
予乃用天冬三錢、麥冬三錢、孩兒參三錢,以養肺陰,加瀉白散地骨皮二錢、桑白皮一錢、粉甘草五分以瀉肺熱,又加茯苓三錢以為分利,懷山藥五錢以顧脾腎,定方後公問可服幾劑,予曰:二劑後再診。
公服一帖,日間瀉止,惟餘天明一瀉,服二帖而天明之瀉亦止。
第三日因公無暇未請診,亦未服藥,而次日天明之瀉又來,又急請診,問何以故?予曰一百念日之恙,可以一藥而止,不能一藥除根,再服二帖,病當霍然。
雖然診公之脈沉部頗有數象,似乎尚有伏熱,瀉不難止,恐春氣大透,木來生火,變生他症,須預為調治,未可大意。
公曰:予急欲赴揚關,月餘乃還,再當請診可也。
十日即返鎮署,且急延予,稱有重症,予往視,見其面左部.白頭至項半邊全行紅腫,左目腫合不能開,上下唇皆厚寸許,心煩意亂。
自謂此次定當告病去官。
予診其脈洪數有力,而無浮象。
予慰之曰:無妨也。
此症似乎大頭天行,而實非也。
此久有郁熱,熱郁成毒,春透木旺,借肝氣發生,熱毒上達,肝位于左,氣由左升,故病在左,所喜六脈根本甚固,尚能勝病,月餘可痊,無庸告病而去。
于是用東垣普濟消毒飲子,而去其升、柴,以症無外感,火發于肝,延熾于胃,其勢已甚,不敢再為升提也。
且加犀角、羚羊角清肺胃以清肝,恐其上犯咽喉也,大便屢結異常,加調胃承氣以下之。
十日後火勢漸平,腫亦漸消,知其血陰傷,加丹皮、生地以涼之,每帖藥計四五兩,始多苦寒,繼加甘涼,而總不用發散。
其始尚用桔梗、薄荷二味,取其辛涼疏解,後并此而去之。
症雖日減,而劉公見予每曰:我病莫非有風寒,先生何不散之。
予曰:無有也,不可散也。
嗣後跟随諸人見予至,故揚言曰:主人之病,隻要發散即愈,惜未發耳,予若弗聞也者。
惟每至署,見轅外有醫轎一頂,密詢之,乃李某也,其人雖醫生而不務醫學,專務結交各衙門号房,巴結家人,希圖引薦,今聞劉公有病,無門可入,訪予方藥不用辛散,乃揚言一散即愈,托其家人聳動其主,以圖進見。
劉公雖未之信,而未免有疑,啧啧者所由來也。
至二十日症已全愈,惟偏左頭内尚覺沉悶,劉公向予歎曰:症雖承先生治好,但将來未免頭風之患耳。
予問何故?曰:先生總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