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道集卷之一

關燈
經名:庾道集。

    撰人不詳。

    據陳國符考證,書中所載丹法多為唐宋人所作,少數為元明人增補。

    慕集外丹方訣二十徐種,内容豐富。

    凡九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衆術類。

     砒匮養丹陽法 用不夾石明诤者半斤,碎作小豆粒大,尤好。

    以二兩作一包,白紙包入赢布袋内。

    依時采夏枯草,日乾燒灰,沸湯淋濃汁,磁罐懸胎煮,頻添汁,五六日布袋漸輕汁濃,火上試之有煙。

    乃以藥煮出汁内煮,至七八日,藥已在汁内。

    如些小不下,是石腳也,不必盡。

    卻将藥汁别用一罐,徐徐煎之,待乾作一塊褐黑色,乃伏也。

    慢焙十分乾,無濕氣,方入鼎封固,下灰池,頂火一兩半,離寸半,養三日。

    漸加二兩,養三七日。

    取看合子不損動,養至三十五日,開看灰白色,上如水濕,成矣。

    燒看作汁,如有煙未斷魂,以鐵匙下乳碎,入好合封,再養一月。

    又開看如黃色,漸乾不濕,火上燒之,作汁無煙,全死也,未真死。

    再依前法,封養一月,其藥白色光澤,火燒不作汁如石,乃真死了。

    乃灰霜被火養去,全礎體真死。

    碎為米粒作匮,用此法絕妙,非他可比,口訣手法盡之矣。

     煮養砂法 好砂二兩,魚腥草同米醋搗汁,懸胎煮七伏,取出,将草租包了,入合或罐,牢封固濟,慢火一緞。

    或下用水罐,尤妙。

    取砂,用前草柤搗作匮,入合一兩,頂卯酉養三伏。

    取出,又将砂昆侖紙包,以死礬貼身,入母匮,封養四七日。

    一兩半頂起,至二兩住,日足乃伏也。

    将作内匮貼身,卻養粉霜。

     粉法 兩三四升打,尤妙。

    如水精堅堅實霜四兩,作小塊兒。

    先以白紙包外,以密絹袋盛,荷葉灰汁煮五伏。

    又以拒雪草,五頂草也。

    剪刀草,慈姑也。

    二草汁煮一伏,真銀箔貼身,或再以銀箔包,入死砂匮,以徹銀打神室,将砂先鋪底,次安粉一層,又鋪砂一重,如此重重鋪了,以死砂蓋頭,盥泥固令乾,方入死砒匮外合,又封如法。

    二兩頂火,養七七日。

    取火上燒看無煙為則,如末。

    又養一錢,可點一兩為上色寶。

    若多時砂匮乏力,可将砂共養出粉霜,同乳為末一錢,點一兩,卻别依上法作匮,奇妙神聖,切不可輕忽之。

     凡匮法 合中神室可打令厚不要薄了 白礬一斤,非明礬也用搗麥灰淋濃汁一大盞,於磁石器内,将礬滴煮,汁盡礬成水,慢慢火焙乾。

    又用磁罐入礬在内,封固乾,下灰池,頂二兩,養三伏,取出,任用之。

    烏驢汁,乃木蜜楮汁也。

    人言八兩,作四分,為粗末。

    每二兩先以白紙二重包外,又以粗布包了,懸胎入草汁,作四瓶兒煮,以紙蓋罐口,乾添汁,日足取出,煮時常提動布袋,其藥易下。

    如有些少未能盡者。

    收起,另将一罐子煎之,候三五分乾,又傾上汁煎之,待煎盡乾,慢火逼乾,打破罐子,取出,與前未化藥些小,一處研細。

    始初八兩藥,入了灰霜,增添分兩多,入合封養,一月一開。

    向後三四月,其霜養去灰,止有元藥如雪,方伏也。

    前件夏枯草灰淋汁,用紙一層,鋪筲箕底,澆泡灰,細細滴下,用诤磁器收,澄定清汁,傾别器内,又澄之,取清汁收,去盡灰腳,方可煮藥,此活法也。

     凡八石,須是煮煉養伏,方倒火功,日久方死。

    可用礬澆淋,摘下芽子,又作澆匮,澆下芽子,又摘作澆匮,直至九轉,可作匮,養砂汞,為服食藥。

     煅砂法 砂一兩明者,用一小小罐兒,約盛一兩者。

    下砂在内,上用庚,作一捺口,不要有縫,封固。

    又坐甘鍋内,上安水鼎,用銅打鼎,其底到庚上。

    外放大盛水,又封固,乾。

    十二斤頂緞約一日,冷取出其砂中汞,飛在庚上,白色已乾。

    取下,又再依前緞節,次毀得乾汞約四兩,可鑄匮,養三黃等藥,皆伏。

     煮粉砒九轉法 煮粉法 大黃五倍,與山栀、川椒,更入細辛枝、姜汁、蜜,和濃米醋,同水煎之一日,期煮之黑色,才為準。

    候乾,再用毀,方奇。

    須知此法神仙術,留與丹人作祖基。

     右以大黃、五倍子、山栀子、川椒、細辛為龐末,然後用生姜汁、蜜、米醋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