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八

關燈
末,分為三貼,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頻服。

    當吐蠱出,未快再服,以快為度。

    又方:草蠱術正因方及嶺南。

    人若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欲死者。

    用兜鈴苗一兩,為末。

    以溫水調下一錢匕,即消化,蠱出,效。

     《外台秘要》:崔氏蛇蠱,食飲中得之。

    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悶心熱。

    服兜鈴即吐出。

    又服麝香一錢匕,即吐蠱毒。

     《簡要濟衆》:治肺氣喘嗽。

    兜鈴二兩,隻用裡面子,去卻殼,酥半兩,入碗内拌和勻,慢火炒幹,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

    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以藥末含咽津,亦得。

     《衍義》曰:馬兜鈴,蔓生,附木而上。

    葉脫時,鈴尚垂之,其狀如馬項鈴,故得名。

    然熟時則自折坼,間有子全者。

    采得時須八九月間。

    治肺氣喘急。

     仙茅 味辛,溫,有毒。

    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

    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

    一名獨茅根,一名茅瓜子,一名婆羅門參。

    《仙茅傳》雲: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爾。

    生西域,又大庾嶺。

    亦雲忌鐵及牛乳。

    二月、八月采根。

    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治一切風氣,延年益壽,補五勞七傷,開胃下氣,益房事。

    彭祖單服法:以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後,無妨損。

     《圖經》曰:仙茅,生西域及大庾嶺,今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亦有之。

    葉青如茅而軟,複稍闊,面有縱理,又似棕榈。

    至冬盡枯,春初乃生。

    三月有花如栀子黃,不結實。

    其根獨莖而直,傍有短細根相附,肉黃白,外皮稍粗,褐色。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用。

    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結黑子。

    謹按《續傳信方》叙仙茅雲:主五勞七傷,明目,益筋力,宣而複補,本西域道人所傳。

    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此藥,明皇服之有效,當時禁方不傳。

    天寶之亂,方書流散,。

    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傳與李勉司徒、路嗣恭尚書、齊杭給事、張建封仆射,服之皆得力。

    路公久服金石無效、及得此藥,其益百倍。

    齊給事守缙雲、日少氣力,風疹繼作,服之遂愈。

    八九月時采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兩宿,陰幹搗篩,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飲任使下二十丸。

    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減藥力也。

    《續傳信方》僞唐筠州刺史王顔所著,皆因#53書編錄,其方當時盛行。

    故今江南但呼此藥為婆羅門參。

     《海藥》雲:生西域。

    粗細有筋,或如筆管,有節文理。

    其黃色多涎。

    梵雲呼為阿輸乹阤。

    味甘,微溫,有小毒。

    主風,補緩腰腳,清安五髒,強筋骨,消食。

    久服輕身,益顔色。

    自武城來,蜀中諸州皆有。

    葉似茅,故名日仙茅。

    味辛,平。

    宣而複補,無大毒,有小熱,有小毒。

    主丈夫七傷,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陽不倦。

    用時竹刀切,糯米泔浸。

     雷公雲:凡采得後,用清水洗令淨,刮上皮,于槐砧上用銅刀切豆許大,卻用生稀布袋盛,于烏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濕拌了蒸,從巳至亥,取出暴幹。

    勿犯鐵器,斑人須鬓。

     羊桃 味苦,寒,有毒。

    主熛熱,身暴赤色,風水積聚,惡瘍,除小兒熱,去五藏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氣。

    可作浴湯。

    一名鬼桃,一名羊腸,一名長楚,一名禦弋,一名铫音姚弋。

    生山林川谷及生田野。

    二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山野多有。

    甚似家桃,又非山桃子。

    小細,苦不堪啖,花甚赤。

    《詩》雲:隰有苌楚者即此也。

    方藥亦不複用。

     《唐本》注雲:此物多生溝渠隍塹之間。

    人取煮以洗風癢及諸瘡腫,極效。

    劍南人名紐#54子根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生平澤中。

    葉、花似桃,子細如棗核,苗長弱即蔓生,不能為樹。

    今處處有,多生溪澗。

    今人呼為細子根,似牡丹。

    療腫。

    《爾雅》雲:長楚,铫弋。

    郭雲:今羊桃也。

    釋雲:葉似桃,花白,子如小麥,亦似桃。

    陸機雲:葉長而狹,華紫赤色。

    其枝莖弱,過一尺引蔓于草上。

    今人以為汲灌,重而善沒,不如楊柳也。

    近下根,刀切其皮,着熱灰中脫之,可韬筆管也。

     陳藏器雲:味甘,無毒。

    主風熱羸老。

    浸酒服之。

    生蜀川川谷中。

    草高一尺,葉長小,亦雲羊桃根也。

     《肘後方》:治傷寒毒攻手足痛,煮羊桃汁漬之,雜鹽豉尤好。

     鼠尾草 味苦,微寒,無毒。

    主鼠瘘寒熱,下痢膿血不止。

    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

    一名葝音勍,一名陵翹。

    生平澤中。

    四月采葉,七月采花,陰幹。

     陶隐居雲: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皂。

    又用療下瘘,當濃煮取汁,令可丸服之,今人亦用作飲。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所在下濕地有之。

    葉如蒿,莖端夏生四五穗,穗若車前,有赤、白二種花。

    七月采苗,日幹用之。

    《爾雅》雲:葝,鼠尾。

    釋曰:可以染皂草也。

    一名鼠尾。

     陳藏器雲:鼠尾草,平。

    主諸痢。

    煮汁服,亦末服,紫花,莖、葉堪染皂。

    一名烏草,又名水青也。

     《圖經》曰:鼠尾草,舊不載所出州土,雲生平澤中,今所在有之,惟黔中人采為藥。

    苗如蒿,夏生,莖端作四五穗,穗若車前,花有赤白二色。

    《爾雅》謂葝,鼠尾。

    雲可以染皂草也。

    四月采葉,七月采花,陰幹。

    古治痢多用之。

    姚氏雲:濃煮汁如薄饴,飲五合,日三,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瘥。

     《聖惠方》:治久赤白痢不瘥,羸瘦。

    用鼠尾草搗為末,每服一錢,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

     女青 味辛,平,有毒。

    主蠱毒,逐邪惡氣,殺鬼,溫瘧,辟不祥。

    一名雀瓢。

    蛇銜根也,生朱崖。

    八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若是蛇銜根,不應獨生朱崖。

    俗用是草葉,别是一物,未詳孰是。

    術雲:帶此屑一兩,則疫疠不犯,彌宜識真者。

     《唐本》注雲:此草即雀瓢也。

    葉似蘿摩,兩葉相對。

    子似瓢形,大如棗許也,故名#55雀瓢。

    根似白薇。

    生平澤。

    莖、葉并臭。

    其蛇銜根,都非其類。

    又《别錄》雲:葉嫩時似蘿摩,圓端大莖,實黑,莖、葉汁黃白。

    亦與前說相似#56。

    若是蛇銜根,何得苗生益州,根在朱崖,相去萬裡餘也?《别錄》雲:雀瓢白汁,主蟲蛇毒,即女青苗汁也。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女青,使,味苦,無毒。

    能治溫瘧寒熱,蛇銜為使。

     《圖經》曰:文具蛇銜條下。

     《肘後方》:辟瘟病。

    正月上寅日,搗女青末,三角绛囊盛,系前帳中,大吉。

     《子母秘錄》:治小兒卒腹皮青黑赤,不能喘息。

    即急用此方,并治吐痢卒死,用女青末内口中酒服。

    亦治大人。

     紫虛元#57君《南嶽夫人内傳》:治卒死。

    搗女青屑一錢,安喉中。

    以水或酒送下,立活也。

     故麻鞋底 水煮汁服之。

    解紫石英發毒,又主霍亂吐下不止,及解食牛馬肉毒,腹脹吐痢不止者。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故麻鞋底,主消渴。

    煮汁服之。

    鞋綱繩如棗大,婦人内衣有血者,手大鈎頭棘針二七枚,三物并燒作灰,以豬脂調傅狐刺瘡出蟲。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雲:破草鞋和人亂發燒作灰,醋和傅小兒熱毒遊腫。

     陳藏器雲:取麻鞋尖頭二七為灰,歲朝井花水服之,又主遺溺。

    又故麻鞋底燒令赤,投酒煮粟谷汁中服之,主霍亂轉筋。

     《外台秘要》:《近效》尿床。

    取麻鞋綱帶及鼻根等,唯不用底,須七量,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又方:治蜈蚣螫人。

    麻鞋履底炙以揩之,即瘥。

     《千金方》:肛脫出。

    以炙麻履底,令人頻按,永瘥。

    又故麻鞋底、鼈頭各一枚,燒鼈頭搗為末,傅肛門,将履底按入,即不出也。

     《經驗方》:治鼻塞。

    燒麻鞋灰吹鼻中,立通。

    一名千裡馬,麻鞋名也。

     《廣利方》:治鼻衄血。

    鞋?作灰吹鼻孔中,立效。

     劉寄奴草 味苦,溫。

    主破血下脹。

    多服令人痢。

    生江南。

     《唐本》注雲: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蘭草尖長,子似稗而細,一莖上有數穗,葉互生。

     今按:《别本》注雲:昔人将此草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産後餘疾,下血止痛,極效。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葉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實黃白作穗,蒿之類也。

    今出越州。

    夏收苗,日幹之。

     《日華子》雲:劉寄奴,無毒。

    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58氣,通婦人經脈症結,止霍亂水瀉。

    又名劉寄奴。

    六七八月采。

     《圖經》曰:劉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漢中亦有之。

    春生苗,莖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已來。

    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結實,似黍而細,一莖上有數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莴苣。

    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而用之。

     雷公雲:采得後去莖、葉,隻用實。

    凡使,先以布拭上薄殼皮令争,拌酒蒸,從巳至申出,暴幹用之。

     《經驗方》:治湯火瘡至妙。

    劉寄奴搗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湯着處,後摻藥末在上,并不痛,亦無痕。

    大凡湯着處#59,先用鹽末摻之,護肉#60不壞,然後藥末傅之。

     骨碎補 味苦,溫,無毒。

    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生江南。

    根着樹石上,有毛,葉如庵。

    江西人呼為胡孫姜。

    一名石庵,一名骨碎布。

    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骨碎補,使。

    能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手不收,上熱下冷,悉能主之。

     陳藏器雲:骨碎補,似石韋而一根,餘葉生于木。

    嶺南虔、吉亦有。

    本名猴姜。

    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作此名耳。

     《日華子》雲:猴姜,平。

    治惡瘡蝕爛肉,殺蟲。

    是樹上寄生草苗,似姜細長。

     《圖經》曰:骨碎補,生江南,今淮、浙、陝西、夔路州郡亦有之。

    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陰處,引根成條,上有黃毛及短葉附之。

    又有大葉成枝,面青綠色,有黃點,背青白色,有赤紫點。

    春生葉,至冬幹黃,無花實,惟根入藥。

    采無時,削去毛用之。

    本名胡孫姜,唐明皇以其主折傷有奇效。

    故作此名。

    蜀人治閃折筋骨傷損,取根搗篩,煮黃米粥,和之裹傷處良。

    又用治耳聾。

    削作細條,火炮,乘熱塞耳,亦入婦人血氣藥用。

    又名石毛姜。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先用銅刀刮去上黃赤毛盡,便細切,用酒#61拌令潤,架柳甑蒸二日後出,暴幹用。

    又《幹甯記》雲:去毛細切後,用生蜜拌蒸,從巳至亥,準前暴幹。

    搗末#62用。

    炮豬腎空心吃治耳嗚,亦能正#63諸雜痛。

     《靈苑方》:治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牙龈癢痛。

    骨碎補二兩,細剉,炒令黑色,杵末。

    依常盥漱後揩齒根下,良久吐之,臨卧用後睡,咽之無妨。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八竟 #1草部下品之下:『之下』二字原脫,循例補。

    按此題下原有本卷藥目,循全書體例删。

     #2靳:晦明軒本作『勒』。

     #3凡:原作『幹』,據晦明軒本改。

     #4土: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5順:原作『幽』,據晦明軒本改。

     #6三:晦明軒本作『五』。

     #7與蘿蔔相惡,令:此六字原作『與蘿蘭難零,據晦明軒本改。

     #8疝:原作『病』,據晦明軒本改。

     #9用: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0有:原作『下』,據晦明軒本改。

     #11葛:晦明軒本作『菖』。

     #12葛:晦明軒本作『菖』。

     #13悶:晦明軒本作『内』。

     #14膿:原作『腮』,據晦明軒本改。

     #15性:原作『姓』,據晦明軒本改。

     #16則:原作『服』,據晦明軒本改。

     #17惡:原作『藥』,據晦明軒本改。

     #18治:晦明軒本作『出』。

     #19好:原作『毒』,據晦明軒本改。

     #20飯:晦明軒本作『蜜』。

     #21幹:原作『花』,據晦明軒本改。

     #22烏:原作『約』,據晦明軒本改。

     #23三:晦明軒本作『二』。

     #24痰:晦明軒本作『疾』。

     #25疠:原作『痢』,據晦明軒本改。

     #26濕:原作『滋』,據晦明軒本改。

     #27令:原作『冷』,據晦明軒本改。

     #28錢:晦明軒本『錢』下有『匕』字。

     #29裂:原作『烈』,據晦明軒本改。

     #30二:晦明軒本作『一』。

     #31焙:原作『培』,據晦明軒本改。

     #32一約:晦明軒本作一『可』字。

     #33和:原作『裡』,據晦明軒本改。

     #34唆:晦明軒本作『啖』。

     #35頭:晦明軒本作『癞』。

     #36張:原作『強』,據晦明軒本改。

     #37治:疑當作『痔』。

     #38蟲:晦明軒本作『蠱』。

     #39食:原作『合』,據晦明軒本改。

     #40蠱:原作『蟲』,據晦明軒本改。

     #41二:晦明軒本作『土』。

     #42加:原作『如』,據晦明軒本改。

     #43鞘:疑當作『稍』。

    下同。

     #44藏:晦明軒本作『栽』。

     #45水一大盞:此四字原脫,晦明軒本補。

     #46瘕:晦明軒本作『金』。

     #47明:晦明軒本作『胡』。

     #48楫:晦明軒本作『奈』。

     #49暖:晦明軒本作『效』。

     #50編:晦明軒本作『偏』。

     #51菁:晦明軒本作『青』。

     #52裹了:晦明軒本作『裡子』。

     #53因:晦明軒本『因』下有『國』字。

     #54紐:晦明軒本作『細』。

     #55故名:此二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56似: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57虛元:晦明軒本作『靈南』。

     #58血:原作『也』,據晦明軒本改。

     #59處: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60肉:原作『白』,據晦明軒本改。

     #61酒:晦明軒本作『蜜』。

     #62末:原作『中』,據晦明軒本改。

     #63正:晦明軒本作『止』。

     十九草部下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