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布,二月、八月采。
江左山南皆有之。
《藥性論》雲:苎麻根,使,味甘,平。
主懷妊安胎。
《日華子》雲:味甘,滑冷,無毒。
治心膈熱,漏胎下血,産前後心煩悶,天行熱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藥人心熱,罯毒箭蛇蟲咬。
《圖經》曰:苎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
其皮可績布。
苗高七八尺。
葉如楮葉,面青背白,有短毛。
夏秋間着細穗青花。
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采。
又有一種山苎亦相似。
謹按陸機《草木疏》雲:苎,一科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須藏#44種。
刑、楊間歲三刈,官令諸園種之,歲再刈,便剝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處自脫,得裹如筋者煮之,用緝。
今江浙、閩中尚複如此。
孕婦胎損方所須。
又主白丹。
濃煮水浴之,日三四差。
韋宙療癰疽發背,初覺未成膿者。
以苎根、葉熟搗傅上,日夜數易之,腫消則差矣。
《聖惠方》:治妊娠胎動欲堕,腹痛不可忍者。
用苎根二兩剉,銀五兩,酒一盞,水一大盞#45同煎,去滓。
不計時候分溫作二服。
《外台秘要》:《備急》治白丹。
苎根三斤,小豆四升,以水二鬥,煮以浴三四遍,浸洗妙。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
苎根三斤,水三鬥煮浴。
每日塗之。
又方:胎動不安。
取苎根如足大指者一尺,?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
《鬥門方》:治五種淋。
用苎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取半碗。
頻服即通。
大妙。
《梅師方》:治諸癰疽發背,或發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
速消方:搗苎根傅之,數易。
又方:治妊娠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
苎根切二升,去黑皮,以銀一斤,水九升,煎取四升。
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煎藥,取一升,分作二服。
《衍義》曰:苎根,如荨麻。
花如白楊而長,成穗生,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
白頭翁 味苦,溫,無毒、有毒。
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症瘕積聚,瘿氣,逐血止痛,療瘕#46瘡。
鼻衄。
一名野丈人,一名明#47王使者,一名楫#48何草。
生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陶隐居雲:處處有。
近根處有白茸,狀似人白頭,故以為名。
方用亦療毒痢。
《唐本》注雲: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僅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寸餘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今言近根有白茸,陶似不識。
太常所貯蔓生者,乃是女萎。
其白頭翁根,甚療毒痢,似續斷而扁。
今按:《别本》注雲:今處處有。
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
與赤箭、獨活同也。
又今驗此草叢生,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
葉生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
近根者有白茸,舊經陶注則未述其莖、葉,唐注又雲:葉似芍藥,實大如雞子,白毛寸餘,此皆誤矣。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有細毛,不滑澤,花蕊黃。
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實,八月采根,皆日幹。
《藥性論》雲:白頭翁,使,味甘、苦,有小毒。
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疬。
又雲:胡王使者,味苦,有毒。
主百骨節痛,豚實為使。
《日華子》雲:得酒良。
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子。
功用同上,莖、葉同用之。
《圖經》曰:白頭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
正月生苗作叢,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
葉生莖端,上有細白毛,而不滑澤。
近根有白茸,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根紫色,深如蔓菁。
二月、三月開紫花,黃蕊,五月、六月結實。
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與赤箭、獨活同。
七月、八月采根,陰幹用。
今俗醫用合補下藥,服之大暖#49,亦沖人。
《外台秘要》:治陰?。
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之。
随編#50腫處以傅之,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
《肘後方》:小兒秃。
取白頭翕根,搗傅一宿,或作瘡,二十日愈。
《衍義》曰:白頭翁,生河南洛陽界及新安土山中。
性溫。
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藥性論》甚詳。
陶隐居失于不審,宜其排叱也。
新安縣界兼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唐本》注所說。
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甘蕉根 根大寒。
主癰腫結熱。
陶隐居雲:本出廣州,今都下、東闾并有。
根、葉無異,惟子不堪食爾,根搗傅熱腫甚良。
又有五葉莓,生人籬援間,作藤,俗人呼為籠草。
取其根搗傅癰廊亦效。
《唐本》注雲:五葉即烏蔹草也。
其甘蕉根,味甘,寒,無毒。
搗汁服,主産後血脹悶,傅腫,去熱毒亦效。
嶺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
北間但有花汁無實。
今注:此藥本出廣州。
然有數種,其子性冷,不益人,故不備載。
按此花葉,與芭蕉相似而極大,子形圓長及生青熟黃。
南人皆食之,而多動氣疾。
其根搗傅熱腫尤良。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俗為芭蕉,多生江南,葉長丈許,闊二尺餘,莖虛軟,根可生用,不入方藥。
《藥性論》雲:甘蕉根,搗傅一切癰腫上,幹即更上,無不瘥者。
《日華子》雲:生芭蕉根,治天行熱狂,煩間消渴,患癰毒并金石發熱悶口幹人。
并絞汁服,及梳頭長益發,腫毒,遊風,風疹,頭痛,并研罯傅。
又雲:芭蕉油,冷,無毒。
治頭風熱并女人發落,止煩渴及湯火瘡。
《圖經》曰:甘蕉根,舊不着所出州郡。
陶隐居雲:本出廣州,江東并有。
根、葉無異,惟子不堪食。
今出二廣、閩中、川蜀者有花,閩、廣者實極美,可啖。
他處雖多,而作花者亦少,近歲都下,往往種之甚盛,皆芭蕉也。
蕉類亦多,此雲甘蕉,乃是有子者,葉大抵與芭蕉相類,但其卷心中抽稈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數層,層皆作瓣,慚大則花出瓣中,極繁盛。
紅者如火炬,謂之紅蕉。
白者如蠟色,謂之水蕉。
其花大類象牙,故謂之牙蕉。
其實亦有青、黃之别,品類亦多,食之大甘美。
亦可暴幹寄遠,北土得之,以為珍果。
閩人灰埋其皮,令錫滑,績以為布,如古之錫衰焉。
其根極冷,搗汁以傅腫毒,蓐婦血妨,亦可飲之。
又芭蕉根,性亦相類,俚醫以治時疾,狂熱及消渴,金石發動躁熱,并可飲其汁。
又芭蕉油治暗風痫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得吐便瘥,極有奇效。
取之用竹筒插皮中,如取漆法。
《食療》:主黃疸。
子,生食大寒。
止渴潤肺,發冷病。
蒸熟暴之令口開,拍取人食之。
性寒,通血脈,填骨髓。
《百一方》:發背欲死也,取根搗塗之。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遊,行于上下,至心即死。
搗芭蕉根汁煎,塗之。
《衍義》曰:芭蕉,三年已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莖止一花,全如蓮花。
葉亦相似,但其色微黃綠,從下脫葉。
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蓮樣,然未嘗見其花心,剖而示之亦無蕊,悉是葉,但花頭常下垂。
每一朵,自中夏開,直至中秋後方盡。
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
北地惜其種,人故少用。
縷其苗為布。
取汁,婦人塗發令黑。
餘說如《經》。
蘆根 味甘,寒。
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
陶隐居雲:當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也。
《唐本》注雲:此草根,療嘔逆不下食,胃中熱,傷寒患者彌良。
其花名蓬蕽音農,水煮汁服,主霍亂大善,用有驗也。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蘆根,使,無毒。
能解大熱,開胃,治噎喊不止。
《日華子》雲:治寒熱,時疾,煩悶,妊孕人心熱,并瀉痢人渴。
《圖經》曰:蘆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生下濕陂澤中。
其狀都似竹,而葉抱莖生,無枝。
花白作穗若茅花。
根亦若竹根而節疏。
二月、八月采,日幹。
用之當極取水底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
謹按《爾雅》謂:蘆根為葭華。
郭璞雲:蘆,葦也,葦即蘆之成者,謂蒹為蒹,與廉同,蒹似雈音完而細長,高數尺,江東人呼為蒹。
藡與荻同,荻者謂菼他敢切,為薍五芭切。
薍似葦而小,中實,江東呼為烏蓲音丘者,或謂之荻。
荻至秋堅成,即謂之雈,其芭皆名苕徒雕切,其萌筍皆名虇音绻。
若然,所謂蘆葦,通一物也。
所謂廉,今作蒹者是也。
所言菼,人以當薪爨者是也。
今人罕能别蒹菼與蘆葦。
又北人以葦與蘆為二物。
水傍下濕所生者皆名葦;其細不及指,人家池圃所植者為蘆。
其幹差大,深碧色者,謂之碧蘆,亦難得。
然則本草所用蘆,今北地謂葦者,皆可通用也。
古方多單用。
葛洪療嘔哕。
切根水煮,頓服一升。
《必效方》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三升差。
其蓬茸,主卒得霍亂,氣息危急者。
取一把煮濃汁,頓服二升瘥。
兼主魚蟹中毒,服之尤佳。
其筍,味小苦,堪食。
法如竹筍,但極冷耳。
《唐本》:餘生下濕地。
莖、葉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幹用之。
雷公雲:凡使,須要逆水蘆。
其根逆水生并黃泡肥厚者,味甘,采得後去節須并上赤黃了,細剉用。
《聖惠方》:治食馬肉中毒,癢痛。
蘆根五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千金方》:治幹嘔哕,若手足厥冷。
蘆根三斤濃煮汁,飲之。
《肘後方》:食鲈魚肝,鯸鮧魚中毒。
剉蘆根煮汁一二升,飲之。
《梅師方》;食狗肉不消,心下堅,或脹口幹,忽發熱妄語。
煮蘆根飲之。
《金匮主函方》:治五噎心膈氣滞煩悶,吐逆不下食。
蘆根五兩剉,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鬼臼 味辛,溫、微溫,有毒。
主殺蠱毒,鬼疰精物,辟惡氣不祥,逐邪,解百毒,療咳嗽喉結,風邪煩惑,失魄妄見,去目中膚翳,殺大毒,不入湯。
一名爵犀,一名馬目毒公,一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解毒。
生九真山谷及冤句。
二月、八月采根。
畏垣衣。
陶隐居雲:鬼臼如射幹,白而味甘,溫,有毒。
主風邪,鬼疰,蠱毒,九臼相連,有毛者良。
一名九臼,生山谷,八月采,陰幹。
又似鈎吻。
今馬目毒公如黃精,根臼處似馬眼而柔潤。
鬼臼似射幹、朮輩,有兩種:出錢塘、近道者,味甘,上有叢毛,最勝;出會稽、吳興者,乃大,味苦,無叢毛,不如,略乃相似而乖異毒公。
今方家多用鬼臼,少用毒公,不知此郍複頓爾乖越也。
《唐本》注雲:此藥生深山岩石之陰。
葉如蓖麻、重樓輩。
生一莖,莖端一葉,亦有兩歧者。
年長一莖,莖枯為一臼。
假令生來二十年,則有二十臼,豈惟九臼耶?根肉皮須并似射幹,今俗用皆是射幹。
及江南别送一物,非真者。
今刑州當陽縣、硖州遠安縣、襄州荊山縣山中并有之,極難得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花生莖間,赤色。
今出硖州、襄州深山,二月、八月采根,日幹用之。
《藥性論》雲:鬼臼,使,味苦。
能主屍疰,殗殜勞疾,傳屍瘦疾,主辟邪氣,逐鬼神。
《圖經》曰:鬼臼,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今江甯府、滁、舒、商、齊、杭、襄、硖州、荊門軍亦有之,多生深山岩石之陰。
葉似蓖麻、重樓輩。
初生一莖,莖端一葉,亦有兩歧者,年長一莖,莖枯為一臼,二十年則二十臼也。
花生莖間,赤色,三月開,後結實。
根、肉、皮、須并似射幹,俗用皆是射幹,當細别之。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用。
古方治五屍,鬼疰,百毒,惡氣方用之。
一說鬼臼生深山陰地,葉六出或五出,如雁掌。
莖端一葉如傘,蓋旦時東向,及暮則西傾,蓋随日出沒也。
花紅紫如荔枝,正在葉下,常為葉所蔽,未常見日。
一年生一葉,既枯則為一臼,及八九年則八九臼矣。
然一年一臼生而一臼腐,蓋陳新相易也,故俗又名曰害母草。
如芋魁、烏頭輩亦然。
新苗生則舊苗死,前年之魁腐矣。
而本草注謂全似射幹,今射幹體狀雖相似,然臼形淺薄,大異鬼臼,鬼臼如八九天南星側比相疊,而色理正如射幹。
要者,當使人求苗采之,市中不複有也。
角蒿 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甘濕?諸惡瘡有蟲者。
《唐本》注雲:葉似白蒿,花如瞿麥,紅赤可愛,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采。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葉似蛇床、青蒿等。
子角似蔓菁,實黑細,秋熟,所在皆有之。
陳藏器雲:?蒿,味辛,溫,無毒。
主破血下氣,煮食之似小薊。
生高崗。
宿根先于百草。
一名莪蒿。
《爾雅》雲:莪,蘿。
注:?蒿也。
釋曰:《詩˙小雅》雲:菁菁者莪。
陸機雲:莪蒿也,一名蘿蒿。
生澤田壍洳處。
葉似邪蒿而細,科生三月中。
莖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頗似莖蒌蒿。
雷公雲:凡使,勿用紅蒿并邪蒿,二味真似角蒿,隻是上香角短。
采得,并于槐砧上細剉用之。
《外台秘要》:凡齒龈宣露多是疳。
角蒿取灰,夜塗龈上。
使慎,油膩、沙糖、幹棗切忌之。
《千金方》:治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瘡。
角蒿灰塗之一宿效,口中若有汁,吐之。
《宮氣方》:治小兒口瘡。
角蒿灰貼瘡,妙。
《衍義》曰:角蒿,莖、葉如菁#51蒿,開淡紅紫花,花大約徑三四分。
花罷,結角子,長二寸許,微彎。
苗與角治口齒絕勝。
馬兜鈴 味苦,寒,無毒。
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瘘瘡。
生關中,藤繞樹而生。
子狀如鈴,作四五瓣。
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馬兜鈴,平。
能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連連不可。
《日華子》雲:治痔瘘瘡,以藥于瓶中燒熏病處,入藥炙用,是上青木香,獨行根子。
越州七八月采。
《圖經》曰:馬兜鈴,生關中,今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亦有之。
春生苗如藤蔓,葉如山芋葉,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棗許大如鈴,作四五瓣。
其根名雲南根,似木香,小指大,赤黃色。
亦名土青木香。
七月、八月采實,暴幹。
主肺病。
三月采根,治氣下膈,止刺痛。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去葉并蔓了,用生絹袋盛,于東屋角畔懸。
令幹了,擘作片,取向裹了#52,去革膜,并令淨,用子并皮。
勿令去革膜不盡用之。
《聖惠方》:治五種蠱毒。
用兜鈴根三兩為
江左山南皆有之。
《藥性論》雲:苎麻根,使,味甘,平。
主懷妊安胎。
《日華子》雲:味甘,滑冷,無毒。
治心膈熱,漏胎下血,産前後心煩悶,天行熱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藥人心熱,罯毒箭蛇蟲咬。
《圖經》曰:苎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
其皮可績布。
苗高七八尺。
葉如楮葉,面青背白,有短毛。
夏秋間着細穗青花。
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采。
又有一種山苎亦相似。
謹按陸機《草木疏》雲:苎,一科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須藏#44種。
刑、楊間歲三刈,官令諸園種之,歲再刈,便剝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處自脫,得裹如筋者煮之,用緝。
今江浙、閩中尚複如此。
孕婦胎損方所須。
又主白丹。
濃煮水浴之,日三四差。
韋宙療癰疽發背,初覺未成膿者。
以苎根、葉熟搗傅上,日夜數易之,腫消則差矣。
《聖惠方》:治妊娠胎動欲堕,腹痛不可忍者。
用苎根二兩剉,銀五兩,酒一盞,水一大盞#45同煎,去滓。
不計時候分溫作二服。
《外台秘要》:《備急》治白丹。
苎根三斤,小豆四升,以水二鬥,煮以浴三四遍,浸洗妙。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
苎根三斤,水三鬥煮浴。
每日塗之。
又方:胎動不安。
取苎根如足大指者一尺,?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
《鬥門方》:治五種淋。
用苎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取半碗。
頻服即通。
大妙。
《梅師方》:治諸癰疽發背,或發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
速消方:搗苎根傅之,數易。
又方:治妊娠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
苎根切二升,去黑皮,以銀一斤,水九升,煎取四升。
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煎藥,取一升,分作二服。
《衍義》曰:苎根,如荨麻。
花如白楊而長,成穗生,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
白頭翁 味苦,溫,無毒、有毒。
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症瘕積聚,瘿氣,逐血止痛,療瘕#46瘡。
鼻衄。
一名野丈人,一名明#47王使者,一名楫#48何草。
生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陶隐居雲:處處有。
近根處有白茸,狀似人白頭,故以為名。
方用亦療毒痢。
《唐本》注雲: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僅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寸餘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今言近根有白茸,陶似不識。
太常所貯蔓生者,乃是女萎。
其白頭翁根,甚療毒痢,似續斷而扁。
今按:《别本》注雲:今處處有。
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
與赤箭、獨活同也。
又今驗此草叢生,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
葉生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
近根者有白茸,舊經陶注則未述其莖、葉,唐注又雲:葉似芍藥,實大如雞子,白毛寸餘,此皆誤矣。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有細毛,不滑澤,花蕊黃。
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實,八月采根,皆日幹。
《藥性論》雲:白頭翁,使,味甘、苦,有小毒。
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疬。
又雲:胡王使者,味苦,有毒。
主百骨節痛,豚實為使。
《日華子》雲:得酒良。
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子。
功用同上,莖、葉同用之。
《圖經》曰:白頭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
正月生苗作叢,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
葉生莖端,上有細白毛,而不滑澤。
近根有白茸,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根紫色,深如蔓菁。
二月、三月開紫花,黃蕊,五月、六月結實。
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與赤箭、獨活同。
七月、八月采根,陰幹用。
今俗醫用合補下藥,服之大暖#49,亦沖人。
《外台秘要》:治陰?。
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之。
随編#50腫處以傅之,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
《肘後方》:小兒秃。
取白頭翕根,搗傅一宿,或作瘡,二十日愈。
《衍義》曰:白頭翁,生河南洛陽界及新安土山中。
性溫。
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藥性論》甚詳。
陶隐居失于不審,宜其排叱也。
新安縣界兼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唐本》注所說。
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甘蕉根 根大寒。
主癰腫結熱。
陶隐居雲:本出廣州,今都下、東闾并有。
根、葉無異,惟子不堪食爾,根搗傅熱腫甚良。
又有五葉莓,生人籬援間,作藤,俗人呼為籠草。
取其根搗傅癰廊亦效。
《唐本》注雲:五葉即烏蔹草也。
其甘蕉根,味甘,寒,無毒。
搗汁服,主産後血脹悶,傅腫,去熱毒亦效。
嶺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
北間但有花汁無實。
今注:此藥本出廣州。
然有數種,其子性冷,不益人,故不備載。
按此花葉,與芭蕉相似而極大,子形圓長及生青熟黃。
南人皆食之,而多動氣疾。
其根搗傅熱腫尤良。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俗為芭蕉,多生江南,葉長丈許,闊二尺餘,莖虛軟,根可生用,不入方藥。
《藥性論》雲:甘蕉根,搗傅一切癰腫上,幹即更上,無不瘥者。
《日華子》雲:生芭蕉根,治天行熱狂,煩間消渴,患癰毒并金石發熱悶口幹人。
并絞汁服,及梳頭長益發,腫毒,遊風,風疹,頭痛,并研罯傅。
又雲:芭蕉油,冷,無毒。
治頭風熱并女人發落,止煩渴及湯火瘡。
《圖經》曰:甘蕉根,舊不着所出州郡。
陶隐居雲:本出廣州,江東并有。
根、葉無異,惟子不堪食。
今出二廣、閩中、川蜀者有花,閩、廣者實極美,可啖。
他處雖多,而作花者亦少,近歲都下,往往種之甚盛,皆芭蕉也。
蕉類亦多,此雲甘蕉,乃是有子者,葉大抵與芭蕉相類,但其卷心中抽稈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數層,層皆作瓣,慚大則花出瓣中,極繁盛。
紅者如火炬,謂之紅蕉。
白者如蠟色,謂之水蕉。
其花大類象牙,故謂之牙蕉。
其實亦有青、黃之别,品類亦多,食之大甘美。
亦可暴幹寄遠,北土得之,以為珍果。
閩人灰埋其皮,令錫滑,績以為布,如古之錫衰焉。
其根極冷,搗汁以傅腫毒,蓐婦血妨,亦可飲之。
又芭蕉根,性亦相類,俚醫以治時疾,狂熱及消渴,金石發動躁熱,并可飲其汁。
又芭蕉油治暗風痫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得吐便瘥,極有奇效。
取之用竹筒插皮中,如取漆法。
《食療》:主黃疸。
子,生食大寒。
止渴潤肺,發冷病。
蒸熟暴之令口開,拍取人食之。
性寒,通血脈,填骨髓。
《百一方》:發背欲死也,取根搗塗之。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遊,行于上下,至心即死。
搗芭蕉根汁煎,塗之。
《衍義》曰:芭蕉,三年已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莖止一花,全如蓮花。
葉亦相似,但其色微黃綠,從下脫葉。
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蓮樣,然未嘗見其花心,剖而示之亦無蕊,悉是葉,但花頭常下垂。
每一朵,自中夏開,直至中秋後方盡。
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
北地惜其種,人故少用。
縷其苗為布。
取汁,婦人塗發令黑。
餘說如《經》。
蘆根 味甘,寒。
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
陶隐居雲:當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也。
《唐本》注雲:此草根,療嘔逆不下食,胃中熱,傷寒患者彌良。
其花名蓬蕽音農,水煮汁服,主霍亂大善,用有驗也。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蘆根,使,無毒。
能解大熱,開胃,治噎喊不止。
《日華子》雲:治寒熱,時疾,煩悶,妊孕人心熱,并瀉痢人渴。
《圖經》曰:蘆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生下濕陂澤中。
其狀都似竹,而葉抱莖生,無枝。
花白作穗若茅花。
根亦若竹根而節疏。
二月、八月采,日幹。
用之當極取水底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
謹按《爾雅》謂:蘆根為葭華。
郭璞雲:蘆,葦也,葦即蘆之成者,謂蒹為蒹,與廉同,蒹似雈音完而細長,高數尺,江東人呼為蒹。
藡與荻同,荻者謂菼他敢切,為薍五芭切。
薍似葦而小,中實,江東呼為烏蓲音丘者,或謂之荻。
荻至秋堅成,即謂之雈,其芭皆名苕徒雕切,其萌筍皆名虇音绻。
若然,所謂蘆葦,通一物也。
所謂廉,今作蒹者是也。
所言菼,人以當薪爨者是也。
今人罕能别蒹菼與蘆葦。
又北人以葦與蘆為二物。
水傍下濕所生者皆名葦;其細不及指,人家池圃所植者為蘆。
其幹差大,深碧色者,謂之碧蘆,亦難得。
然則本草所用蘆,今北地謂葦者,皆可通用也。
古方多單用。
葛洪療嘔哕。
切根水煮,頓服一升。
《必效方》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三升差。
其蓬茸,主卒得霍亂,氣息危急者。
取一把煮濃汁,頓服二升瘥。
兼主魚蟹中毒,服之尤佳。
其筍,味小苦,堪食。
法如竹筍,但極冷耳。
《唐本》:餘生下濕地。
莖、葉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幹用之。
雷公雲:凡使,須要逆水蘆。
其根逆水生并黃泡肥厚者,味甘,采得後去節須并上赤黃了,細剉用。
《聖惠方》:治食馬肉中毒,癢痛。
蘆根五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千金方》:治幹嘔哕,若手足厥冷。
蘆根三斤濃煮汁,飲之。
《肘後方》:食鲈魚肝,鯸鮧魚中毒。
剉蘆根煮汁一二升,飲之。
《梅師方》;食狗肉不消,心下堅,或脹口幹,忽發熱妄語。
煮蘆根飲之。
《金匮主函方》:治五噎心膈氣滞煩悶,吐逆不下食。
蘆根五兩剉,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鬼臼 味辛,溫、微溫,有毒。
主殺蠱毒,鬼疰精物,辟惡氣不祥,逐邪,解百毒,療咳嗽喉結,風邪煩惑,失魄妄見,去目中膚翳,殺大毒,不入湯。
一名爵犀,一名馬目毒公,一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解毒。
生九真山谷及冤句。
二月、八月采根。
畏垣衣。
陶隐居雲:鬼臼如射幹,白而味甘,溫,有毒。
主風邪,鬼疰,蠱毒,九臼相連,有毛者良。
一名九臼,生山谷,八月采,陰幹。
又似鈎吻。
今馬目毒公如黃精,根臼處似馬眼而柔潤。
鬼臼似射幹、朮輩,有兩種:出錢塘、近道者,味甘,上有叢毛,最勝;出會稽、吳興者,乃大,味苦,無叢毛,不如,略乃相似而乖異毒公。
今方家多用鬼臼,少用毒公,不知此郍複頓爾乖越也。
《唐本》注雲:此藥生深山岩石之陰。
葉如蓖麻、重樓輩。
生一莖,莖端一葉,亦有兩歧者。
年長一莖,莖枯為一臼。
假令生來二十年,則有二十臼,豈惟九臼耶?根肉皮須并似射幹,今俗用皆是射幹。
及江南别送一物,非真者。
今刑州當陽縣、硖州遠安縣、襄州荊山縣山中并有之,極難得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花生莖間,赤色。
今出硖州、襄州深山,二月、八月采根,日幹用之。
《藥性論》雲:鬼臼,使,味苦。
能主屍疰,殗殜勞疾,傳屍瘦疾,主辟邪氣,逐鬼神。
《圖經》曰:鬼臼,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今江甯府、滁、舒、商、齊、杭、襄、硖州、荊門軍亦有之,多生深山岩石之陰。
葉似蓖麻、重樓輩。
初生一莖,莖端一葉,亦有兩歧者,年長一莖,莖枯為一臼,二十年則二十臼也。
花生莖間,赤色,三月開,後結實。
根、肉、皮、須并似射幹,俗用皆是射幹,當細别之。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用。
古方治五屍,鬼疰,百毒,惡氣方用之。
一說鬼臼生深山陰地,葉六出或五出,如雁掌。
莖端一葉如傘,蓋旦時東向,及暮則西傾,蓋随日出沒也。
花紅紫如荔枝,正在葉下,常為葉所蔽,未常見日。
一年生一葉,既枯則為一臼,及八九年則八九臼矣。
然一年一臼生而一臼腐,蓋陳新相易也,故俗又名曰害母草。
如芋魁、烏頭輩亦然。
新苗生則舊苗死,前年之魁腐矣。
而本草注謂全似射幹,今射幹體狀雖相似,然臼形淺薄,大異鬼臼,鬼臼如八九天南星側比相疊,而色理正如射幹。
要者,當使人求苗采之,市中不複有也。
角蒿 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甘濕?諸惡瘡有蟲者。
《唐本》注雲:葉似白蒿,花如瞿麥,紅赤可愛,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采。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葉似蛇床、青蒿等。
子角似蔓菁,實黑細,秋熟,所在皆有之。
陳藏器雲:?蒿,味辛,溫,無毒。
主破血下氣,煮食之似小薊。
生高崗。
宿根先于百草。
一名莪蒿。
《爾雅》雲:莪,蘿。
注:?蒿也。
釋曰:《詩˙小雅》雲:菁菁者莪。
陸機雲:莪蒿也,一名蘿蒿。
生澤田壍洳處。
葉似邪蒿而細,科生三月中。
莖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頗似莖蒌蒿。
雷公雲:凡使,勿用紅蒿并邪蒿,二味真似角蒿,隻是上香角短。
采得,并于槐砧上細剉用之。
《外台秘要》:凡齒龈宣露多是疳。
角蒿取灰,夜塗龈上。
使慎,油膩、沙糖、幹棗切忌之。
《千金方》:治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瘡。
角蒿灰塗之一宿效,口中若有汁,吐之。
《宮氣方》:治小兒口瘡。
角蒿灰貼瘡,妙。
《衍義》曰:角蒿,莖、葉如菁#51蒿,開淡紅紫花,花大約徑三四分。
花罷,結角子,長二寸許,微彎。
苗與角治口齒絕勝。
馬兜鈴 味苦,寒,無毒。
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瘘瘡。
生關中,藤繞樹而生。
子狀如鈴,作四五瓣。
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馬兜鈴,平。
能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連連不可。
《日華子》雲:治痔瘘瘡,以藥于瓶中燒熏病處,入藥炙用,是上青木香,獨行根子。
越州七八月采。
《圖經》曰:馬兜鈴,生關中,今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亦有之。
春生苗如藤蔓,葉如山芋葉,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棗許大如鈴,作四五瓣。
其根名雲南根,似木香,小指大,赤黃色。
亦名土青木香。
七月、八月采實,暴幹。
主肺病。
三月采根,治氣下膈,止刺痛。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去葉并蔓了,用生絹袋盛,于東屋角畔懸。
令幹了,擘作片,取向裹了#52,去革膜,并令淨,用子并皮。
勿令去革膜不盡用之。
《聖惠方》:治五種蠱毒。
用兜鈴根三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