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關燈
牡丹花根。

    巴、蜀、渝、合州者上,海鹽者次。

    服忌蒜。

     《圖經》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今丹、延#39、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

    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此當是山牡丹。

    其莖梗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葉,三月開花。

    其花、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但花止五六葉耳。

    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

    根黃白色,可五七寸長,如筆管大。

    二月、八月采,銅刀劈去骨,陰幹用。

    此花一名木芍藥。

    近世人多貴重,圃人欲其花之詭異,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

    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藥中不可用此品,絕無力也。

    牡丹止#40血,仍去瘀滞。

    《正元廣利方》療因傷損血瘀不散者,取牡丹皮八分,合虻蟲二十一枚,熬過同搗篩,每用溫酒和散方寸匕服,血當化為水下。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日幹,用銅刀劈碎去骨了,細剉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出,日幹用。

     《外台秘要》:治蠱毒方:取牡丹根搗為末,服一錢匕,日三服,良。

     《肘後方》:治下部生瘡已決洞者。

    服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衍義》曰:牡丹,用其根上皮。

    花亦有绯者,如西洛潛溪绯是也。

    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

    惟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家椑子次之。

    若移枝接者不堪用,為其花葉既多發,奪根之氣也。

    何以知之?今千葉牡丹,初春留花稍多,來年花枝并葉便瘦,多是開不成。

    市人或以枝梗皮售于人,其乖殊甚。

     京三棱 河中府邢州随州江甯府淄州 味苦,平,無毒。

    主老癖症瘕結塊。

    俗傳昔人患症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

    得病塊幹硬如石,文理有五色,人謂異物,竊取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可療症癖也。

    黃色體重,狀若鲫魚而小。

    又有黑三棱,狀似烏梅而稍大,有須相連蔓延,體輕。

    為療體并同。

    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味甘、澀。

    治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落胎,消瘀血,補勞,通月經治氣脹,消撲損瘀血,産後腹痛,血運并宿血不下。

     《圖經》曰:京三棱,舊不着所出地土,今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

    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葉皆三棱。

    五六月開花,似莎草,黃紫色。

    霜降後采根,削去皮、須,黃色,微苦,以如小鲫魚狀體重者佳。

    多生淺水傍,及陂澤中。

    其根初生成塊,如附子大,或有扁者。

    傍生一根,又成塊,亦出苗,其不出苗,隻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棱。

    又不生細根者,謂之黑三棱,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

    河中府又有石三棱,根黃白色,形似钗股,葉綠色,如蒲,苗高及尺,葉上亦有三棱,四月開花,白色,如紅蓼花,五月采根。

    亦消積氣。

    下品别有草三棱條,雲生蜀地,即雞爪三棱也。

    其實一類,故附見于此。

    一說,三棱生荊楚,字當作荊,以着其地。

    《本經》作京,非也。

    今世都不複有。

    三棱所用皆淮南紅蒲根也,泰州尤多,舉世皆用之,雖太醫不以為謬。

    蓋流習既久,用根者不識其苗,采藥者莫究其用,因綠差失,不複更辨。

    今三棱,荊襄、江淮水澤之間皆有。

    葉如莎草,極長,莖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莖端開花,大體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際及淺水中。

    苗下即魁,其傍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發苗。

    釆時斷其莖及橫根,形扁長如鲫魚者,三棱也。

    根末将盡,一魁未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棱也。

    又根之端鈎屈如爪者,即雞爪三棱。

    皆皮黑肌白而至輕。

    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剛柔,各适其用。

    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非兩物也。

    今人乃妄以凫茨、香附子為之。

    又《本草》謂京三棱,形如鲫魚,黑三棱如烏梅而輕。

    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如形體。

    又葉扁莖圓,不複有三棱處,不知何緣名三棱也。

    今三棱皆獨傍引二根,無直下根。

    其形大體多亦如鲫魚。

     陳藏器雲:《本經》無傳三棱,總有三四種,但取根似烏梅,有須相連蔓如綖,作漆色,蜀人織為器。

    一名者?是也。

     《外台秘要》:治症瘕及主鼓脹滿。

    以三棱草切一石,水五石,煮一石,去滓更煎,取三鬥汁,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内密器中,日一服一匙,酒一盞服之,日二,每服恒令酒氣相續。

    又方:下乳汁。

    以京三棱三個,以水二#41碗,煎取一碗,洗奶,取汁為度,極妙。

     《子母秘錄》:治小兒氣癖。

    取三棱汁作羹粥,以米面為之,與奶母食,每日取一棗大,與小兒吃亦得,作粥與痫熱食之。

    治小兒十歲已下及新生百日無間痫熱無辜、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姜黃 澧州宜州 味辛、苦,大寒,無毒。

    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于郁金。

     《唐本》注雲:根、葉都似郁金。

    花春生于根,與苗并出,夏花無子。

    根有黃、青、白三色。

    其作之方法,與郁金同。

    惟花生異耳。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雲:姜黃真者,是經種三年已上老姜,能生花,在根際,一如蘘荷。

    根節緊硬,氣味辛辣。

    種姜處有之,終是難得。

    性熱不冷,《本經》雲寒,誤也。

    破血下氣。

    西蕃亦有來者,與郁金、蒁藥相似。

    如蘇恭所附,即是蒁藥而非姜黃。

    蘇不能分别二物也。

    又雲:蒁,味苦,溫。

    主惡風疰忤,心痛,血氣結積。

    蘇雲姜黃是蒁,又雲郁金是胡蒁。

    夫如此,則三物無别,遞相連名,總稱為蒁,功狀則合不殊。

    今蒁味苦,色青。

    姜黃味辛,溫,無毒,色黃,主破血下氣,溫,不寒。

    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

    三物不同,所用各别。

     《日華子》雲:姜黃,熱,無毒。

    治症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撲損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冷氣,下食。

    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蒁;江南生者,即為姜黃。

     《圖經》曰:姜黃、舊不載所出州郡,今江、廣、蜀川多有之。

    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文如紅蕉葉而小。

    花紅白色#42,至中秋漸凋。

    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葉,不結實。

    根盤屈,黃色,類生姜而圓,有節。

    或雲真者是經種三年已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際。

    一如蘘荷,根節堅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

    八月采根,片切暴幹。

    蜀人以治氣脹,及産後敗血攻心,甚驗。

    蠻人生啖,雲可以祛邪辟惡。

    謹按:郁金、姜黃、蒁藥三物相近,蘇恭不細辨,所說乃如一物。

    陳藏器解紛雲:蒁,味苦,色青;姜黃味辛,溫,色黃;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

    三物不同,所用全别。

    又劉淵林注《吳都賦》姜彙非一。

    雲姜彙大如螺,氣猛近于臭,南土人搗之以為?茭。

    一名廉姜。

    生沙石中,姜類也。

    其味大辛而香,削皮以黑梅并鹽汁漬之,乃成也。

    始安有之。

    據此,廉姜亦是其類,而自是一物耳。

    都下近年多種姜,往往有姜黃生賣,乃是老姜。

    市人買生啖之,雲治氣為最。

    醫家治氣藥大方中,亦時用之。

     《千金翼》:瘡疥初成,或始痛癢。

    以姜黃傅之,妙。

     《經驗後方》:治心痛。

    姜黃一兩,桂穰三兩為末,醋湯下一錢匕。

     荜撥 端州 味辛,大溫,無毒。

    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痃癖。

    其根名荜撥沒,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

    生彼斯國。

    此藥叢生,莖、葉似蒟醬,子緊細,味辛烈于蒟醬。

    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陳藏器雲:畢勃沒,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嘔逆,心腹脹滿,食不消,寒疝核腫,婦人内冷無子,治腰腎冷,除血氣。

    生波斯國,似柴胡黑硬。

    畢撥根也。

     《圖經》曰:荜撥,出波斯國,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内。

    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

    三月開花白色在表。

    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已來,青黑色,類梅子,九月收采,灰殺暴幹。

    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

    黃牛乳煎其子治氣痢神良。

    謹按:《唐太宗實錄》雲:正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服他名醫藥不應,因诏訪求其方。

    有衛士進乳煎荜撥法,禦用有效。

    劉禹錫亦記其事雲,後累試年長而虛冷者必效。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本出海南,長一指,赤褐色為上。

    複有荜撥,短小黑,味不堪。

    舶上者味辛,溫。

    主人老冷心痛,水瀉虛痢,與阿魏和合良。

    亦滋食味。

    得诃子、人參、桂心、幹姜,治髒腑虛冷,腸鳴洩痢,神效。

     陳藏器雲:蒟醬注蘇雲:荜撥叢生,子細味辛,烈于蒟醬。

    按荜撥溫中下氣,補腰腳,煞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痃癖。

    根名荜撥沒。

    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

    已出《拾遺》。

    生彼斯國,胡人将來此,調食用之。

     《唐本》注雲:今人以調食味。

     雷公雲:凡使,先去挺,用頭醋浸一宿,焙幹,以刀刮去皮粟子令淨方用,免傷人肺,令人上氣。

     《聖惠方》:治冷痰飲惡心。

    用荜撥一兩,搗為末,于食前用清粥飲調半錢服。

     《經驗後方》:治偏頭痛絕妙。

    荜撥為末,令患者口中含#43,左邊疼,令左鼻吸一字;右邊,令右鼻吸一字,效。

     《衍義》曰:荜撥,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

    多服走洩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四竟 #1之下:此二字原脫,循例補。

     #2止:晦明軒本作『積』。

     #3飯:原作『飲』,據晦明軒本改。

     #4核: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5着:晦明軒本作『灼然』。

     #6生:晦明軒本作『甥』。

     #7代:晦明軒本作『氏』。

     #8錄:晦明軒本作『欲』。

     #9預:晦明軒本作『碩』。

     #10剉:晦明軒本作『刺』。

     #11膿:晦明軒本作『疹』。

     #12肥:晦明軒本作『花』。

     #13勻:原作『句』,據晦明軒本改。

     #14瓜:晦明軒本『瓜』下有『根』字。

     #15三:晦明軒本『三』下有『次』字。

     #16?前:晦明軒本作『濃煎』。

     #17狹:原作『俠』,據晦明軒本改。

     #18石:晦明軒本作『水』。

     #19比:晦明軒本作『此』。

     #20而之:晦明軒本作『上』。

     #21菜:原作『萊』據晦明軒本改。

     #22貝:晦明軒本作『背』。

     #23李:晦明軒本作『季』。

     #24白:晦明軒本『白』上有『紫』字。

     #25弊:晦明軒本『弊』下有『甑』字。

     #26筒:晦明軒本作『同』。

     #27水:晦明軒本作『冰』。

     #28使:原作『死』,據晦明軒本改。

     #29南:晦明軒本無『南』字。

     #30皮:晦明軒本作『支』。

     #31勞:晦明軒本作『崂』。

     #32呼:原作『孚』,據晦明軒本改。

     #33将: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34良:『良』下原有『姜』字,據晦明軒本删。

     #35腹:原作『服』,據晦明軒本改。

     #36可:晦明軒本作『少』。

     #37和:晦明軒本作『去』。

     #38枚:原作『放』,據晦明軒本改。

     #39延:原作『廷』,據晦明軒本改。

     #40止:晦明軒本作『主』。

     #41二:原作『一』,據晦明軒本改。

     #42色:原作『花』,據晦明軒本改。

     #43含:晦明軒本『含』下有『溫水』二宇。

     十五草部中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