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關燈
生汝南諸大澤傍,今荊、徐、随、壽、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

    根紫黑色,如粟根。

    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莖簳青紫色,作四棱。

    葉生相對,如婆苛,微香。

    七月開花,帶白#24色,萼通紫色,亦似婆苛花。

    三月采苗,陰幹。

    荊、湖、嶺南人家多種之。

    壽州出者無花子。

    此與蘭草大抵相類,但蘭草生水傍,葉光潤,陰小紫,五六月盛;而澤蘭生水澤中及下濕地,葉尖,微有毛,不光潤,方莖紫節,七月、八月初采,微辛,此為異耳。

    今婦人方中最急用也。

    又有一種馬蘭,生水澤傍,頗似澤蘭,而氣臭,味辛。

    亦主破血,補金瘡,斷下血。

    陳藏器以為《楚辭》所喻惡草即是也。

    北人呼為紫菊,以其花似菊也。

    又有一種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桠,不對生,花心微黃赤。

    亦能破血,皆可用。

     雷公雲:凡使,須要别識雄雌,其形不同。

    大澤蘭形葉皆圓,根青黃,能生血調氣與榮合。

    小澤蘭迥别,采得後,看葉上斑,根須尖,此藥能破血,通久積。

    凡修事,大小澤蘭須細剉之。

    用絹袋盛,懸于屋南畔角上,令幹用。

     《子母秘錄》:治小兒蓐瘡,嚼澤蘭心封上。

     《衍義》曰:澤蘭,按《補注》雲:葉如蘭。

    今蘭葉如麥門冬,稍闊而長,及一二尺無枝梗,殊不與澤蘭相似。

    澤蘭纔出土便分枝,梗葉如菊,但尖長。

    若取香臭,則稍相類。

    故謂之澤蘭。

    又曰生汝南大澤傍,則其種本别。

    如蘭之說誤矣。

     昆布 味鹹,寒,無毒。

    主十二種水腫,瘿瘤聚結氣,瘘瘡。

    生東海。

     陶隐居雲:今惟出高麗,繩把索之如卷麻,作黃黑色,柔韌可食。

    《爾雅》雲:綸音關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

    今青苔、紫菜皆似綸,此昆布亦似組,恐即是也。

    凡海中菜,皆療瘿瘤結氣。

    青苔、紫菜輩亦然。

    幹苔性熱,柔苔甚冷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昆布,主陰療,含之咽汁。

    生南海。

    葉如手大,如薄葦,紫色。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昆布,臣,有毒。

    利水道,去面腫,治惡瘡,鼠瘘。

     陳藏器雲:紫菜,味甘,寒。

    主下熱煩氣,多食令人腹痛,發氣,吐白沫,飲少熱醋消之。

     蕭炳雲:海中菜有小螺子,損人,不可多食。

     《圖經》曰:文具海藻條下。

     《唐本》注雲:又有石帆,狀如柏,治石淋。

    又有水松,狀如松,治溪毒。

     陳藏器雲:主頹卵腫毒。

    煮汁咽之。

    生南海。

    葉如手,幹紫赤色,大如薄葦。

    陶雲出新羅,黃黑色,葉柔細。

    陶解昆布,乃是馬尾海藻也。

    新注雲:如瘿氣,取末蜜圓,含化自消也。

     《海藥》雲:謹按《異志》:生東海水中,其草順流而生。

    新羅者黃黑色,葉細,胡人采得,搓之為索,陰幹,舶上來中國。

    性溫,主大腹水腫,諸浮氣,并瘿瘤氣結等,良。

     雷公雲:凡使,先弊#25箅筒#26煮,去鹹味,焙幹,細剉用。

    每修事一斤,用甑箅大小十個,同昆布細剉,二味各一處,下東流水,從巳煮至亥,水逐旋添,勿令少。

     《食療》雲:下氣,久服瘦人。

    無此疾者,不可食。

    海島之人愛食,為無好菜,隻食此物。

    服久,病亦不生。

    遂傳說其功于北人。

    北人食之,病皆生。

    是水土不宜爾。

    又雲:紫菜,下熱氣塞咽喉,煮汁飲之。

    此是海中之物,味猶有毒性。

    凡是海中菜,所以有損人矣。

     《聖惠方》:治瘿氣結核,腫硬。

    以昆布一兩,洗去鹹,搗為散,每以一錢綿裹,于好醋中浸過。

    含咽津,藥味盡,再含之。

     《外台秘要》:治颔下卒結囊,漸大欲成瘿。

    以昆布、海藻等分為末,蜜圓,含如杏核大,稍稍咽汁。

     《千金翼》:治五瘿。

    昆布一兩,并切如指大,酢漬,含咽汁,愈。

     防己 興化軍黔州 味辛、苦,平、溫,無毒。

    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痫,除邪,利大小便,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孿急,止洩,散癰腫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通勝理,利九竅。

    名解離。

    文如車輻理解者良。

    生漢中川谷。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殷孽為之使,殺雄黃毒,惡細辛,畏萆薢。

     陶隐居雲: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黯黑水#27強者不佳。

    服食亦須之。

    是療風水家要藥爾。

     《唐本》注雲:防己,本出漢中者,作車輻解,黃實而香,其青白虛軟者,名木防己,都不任用。

    陶謂之佳者,蓋未見漢中者爾。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防己,君,味苦,有小毒。

    能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疼,散風痰,主肺氣嗽喘。

    又雲:木防己,使,畏女菀、鹵鹹,味苦、辛。

    能治男子肢節中風,毒風不語,主散結氣,擁腫,溫瘧,風水腫,治膀胱。

     蕭炳雲:木防己出華州。

     《圖經》曰:防己,生漢中川谷,今黔中亦有之。

    但漢中出者,破之文作車輻解,黃實而香,莖梗甚嫩,苗葉小類于牽牛。

    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如木通類。

    他處者青白虛軟,又有腥氣,皮皺,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

    二月、八月采,陰幹用。

    木防己,雖今不入藥,而古方亦通用之。

    張仲景治傷寒有增減木防己湯,及防己地黃、五物防己、黃耆六物等湯。

    深師療膈間支滿,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吐下之乃愈,木防己揚主之。

    木防己二兩,石膏二枚,雞子大,碎,綿裹,桂心二兩,人參四兩,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虛者便愈,實者三日複發汗,至三日複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芒消三合。

    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

    内芒消,分兩服。

    微下利則愈。

    禁生蔥。

    孫思邈療遺溺,小便澀,亦用三物木防己湯。

     陳藏器雲:如陶所注,即是木防己,用體小同。

    按木、漢二防,即是根、苗為名。

    漢主水氣,木主風氣,宣通。

    作藤着木生,吹氣通一頭,如通草。

     雷公雲:凡使,勿使木條,以其木條已黃、腥、皮皺,上有丁足子,不堪用。

    夫使#28防己要心花文黃色者。

    然細剉,又剉車前草根相對同蒸,半日後出曬,去車前草根,細剉用之。

     《肘後方》:服雄黃中毒,防己汁解之。

    防己實焙幹為末,如茶法煎服,俗用治脫肛。

     《初虞世南#29方》:治肺痿咯血,多痰。

    防己、葶苈等分為末,糯米飲調下一錢。

     天麻 邵州 味辛,平,無毒。

    主諸風濕痹,四肢拘孿,小兒風痫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久服益氣,輕身長年。

    生郓州、利州、太山、崂山諸山。

    五月采根,曝幹。

    葉如芍藥而小,當中抽一莖,直上如箭簳。

    莖端結實,狀若續随子。

    至葉枯時,子黃熟。

    其根連一二十枚,猶如天門冬之類。

    形如黃瓜,亦如蘆菔,大小不定。

    彼人多生啖,或蒸煮之。

    今多用郓州者佳。

    今附。

     禹錫等按:《别注》又雲:主諸毒惡氣,皮#30滿,寒疝,下血。

    今處處有之。

    時人多用焉。

    莖似箭簳,赤色,故莖名赤箭也。

     《藥性論》雲:赤箭脂,一名天麻,又名定風草。

    味甘,平。

    能治冷氣?痹,癰?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

     陳藏器雲:天麻,寒。

    主熱毒癰腫。

    搗莖、葉以傅之,亦取子作飲,去熱氣。

    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

     《日華子》雲:味甘,暖。

    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鬼疰蠱毒,通血脈關竅,服無忌。

     《圖經》曰:天麻,生郓州、利州、太山、勞#31山,今京東、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

    春生苗,初出若芍藥,獨抽一莖直上,高二三尺,如箭簳狀,青赤色,故名赤箭脂。

    莖中空,依半以上,貼莖微有尖小葉。

    梢頭生成穗,開花,結子如豆粒大。

    其子至夏不落,卻透虛入莖中,潛生土内。

    其根形如黃瓜,連生一二十枚,大者有重半斤或五六兩。

    其皮黃白色,名白龍皮,肉名天麻。

    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内采。

    初取得,乘潤刮去皮,沸湯略煮過,暴幹收之。

    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甚珍。

     雷公雲:凡使,勿用禦風草,緣與天麻相似,隻是葉、莖不同,其禦風草根、莖、斑葉皆白有青點。

    使禦風草根,勿使天麻。

    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

    修事天麻十兩,用蒺藜子一镒,緩火熬焦熟後,便先置天麻十兩于瓶中,上用火炒過蒺藜蓋内,外便用三重紙蓋并系,從巳至未時,又取蒺藜子,再入熬炒,準前安天麻于瓶内,用炒了蒺藜子于中,依前蓋。

    又隔一伏時後出,如此七遍,瓶盛出後,用布拭上氣汗,用刀劈,焙之,細剉,單搗。

    然用禦風草,修事法亦同天麻。

     《别說》雲:謹按:赤箭條下所說甚詳,今就此考之,尤為分明。

    詳此《圖經》之狀,即赤箭苗之未長大者。

    二說前後自不同,則所為紫花者,又不知是何物也。

    若依赤箭條後用之為是。

     《衍義》曰:天麻,用根,須别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

    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

    用天麻者,深思之則得矣。

    苗則赤箭也。

     阿魏 廣州 味辛,平,無毒。

    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

    生西蕃及昆侖。

     《唐本》注雲:苗、葉、根、莖酷似白芷。

    搗根汁,日煎作餅者為上,截根穿暴幹者為次。

    體性極臭而能止臭,亦為奇物也。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蕭炳雲:今人日煎蒜白為假者,真者極臭,而去臭為奇物。

    今下細蟲極效。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阿魏出伽閣郍國,即北天竺也。

    伽閣郍呼為形虞,亦出波斯國。

    波斯呼為阿虞。

    載樹長八九尺,皮色青黃。

    三月生葉,形似鼠耳。

    無花實。

    斷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堅凝,名阿魏。

    拂林國僧彎所說同。

    摩伽陀僧提婆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成阿魏。

     《日華子》雲:阿魏,熱。

    治傳屍,破症癖冷氣,辟溫治瘧,兼主霍亂,心腹痛,腎氣,溫瘴,禦一切蕈菜毒。

     《圖經》曰:阿魏,出西蕃及昆侖,今惟廣州有之。

    舊說苗、葉、根極似白芷。

    搗根汁,日煎作餅者為上,截根穿暴幹者為次。

    今廣州出者,雲是木膏液滴釀結成。

    二說不同。

    謹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阿魏木,生波斯國,呼#32為阿虞。

    木長八九尺,皮色青黃。

    三月生葉,似鼠耳,無花實。

    斷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堅凝,名阿魏。

    或雲取汁和米、豆屑,合釀而成,乃與今廣州所生相近耳。

     《海藥》雲:謹按《廣志》雲:生石昆侖國。

    是木津液,如桃膠狀。

    其色黑者不堪,其狀黃散者為上。

    其味辛,溫。

    善主于風邪鬼疰,并心腹中冷,服餌。

    又雲南長河中亦有阿魏,與舶上來者滋味相似一般,隻無黃色。

     雷公雲:凡使,多有訛僞。

    其有三驗:第一驗,将#33半铢安于熟銅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處白如銀,永無赤色;第二驗,将一铢置五鬥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如鮮血色;第三驗,将一铢安柚樹上,樹立幹便是真。

    凡使,先于淨缽中研如粉了,于熱酒器上裹過,任入藥用。

     《千金翼》:屍疰惡氣,阿魏治之,神效。

     《别說》雲:謹按:阿魏,《補注圖經》所說,合在木部,今二浙人家亦種,枝葉香氣皆同,而差淡薄,但無汁膏爾。

     高良姜 雷州儋州 大溫。

    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陶隐居雲:出高良#34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

    形氣與杜若相似,而葉如山姜。

     《唐本》注雲:生嶺南者,形大虛軟,江左者細緊。

    味亦不甚辛,其實一也。

    今相與呼細者為杜若,大者為高良姜。

    此非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高良姜,味辛,溫。

    下氣益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