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山人乏茗時,采此葉作飲亦好。
古斷下方多用之。
葛氏載徐平療下血二十年者。
取地榆、鼠尾草各三兩,水二升,煮半,頓服。
不斷,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
不過重作,乃差。
小兒疳痢,亦單煮汁如饴糖與服,便己。
又毒蛇螫人,搗新根取汁飲,兼以漬瘡,良。
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暢,絞濾,空腹服二合,日再。
《唐本》注雲:主帶下十二病。
《孔氏音義》雲: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髒堅,六曰子門辟,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髒不定。
用葉作飲代茶,甚解熱。
《聖惠方》:治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虛竭。
以地榆三兩細剉,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
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吐血。
《千金翼》:代指逆腫。
單煮地榆作湯漬之,半日愈。
《肘後方》:療虎、犬咬人。
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傅瘡尤佳。
葛氏雲:毒、蛇螫人。
搗地榆根,絞取汁飲,兼以漬瘡。
《梅師方》:治猘犬咬人。
煮地榆飲之,兼末傅瘡上,服方寸匕,日三服,忌酒。
若治瘡已差者。
搗生韭汁,飲之一二升。
《齊民要衛》:地榆汁釀酒。
治風痹,補腦。
《三洞要錄》:地榆剉一升,稻米一升,白玉屑一升,三物取白露汁二升,置銅器中煮米熟,絞取汁。
玉屑化為水,名曰玉液。
以藥内杯美醴中,所謂神王漿也。
《衍義》曰:地榆,性沉寒。
入下焦,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大小薊根 冀州 味甘,溫,主養精保血。
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
五月采。
陶隐居雲: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并多刺相似。
田野甚多,方藥不複用,是賤之故。
大薊根甚療血,亦有毒。
《唐本》注雲:大小薊,葉欲相似,功力有殊,并無毒,亦非虎、貓薊也。
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俱能破血,小薊不能消腫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小薊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
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蜴毒,服之亦佳。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大薊亦可單用,味苦,平。
止崩中血下。
生取根搗絞汁,服半升許,多立定。
《日華子》雲:小薊根,涼,無毒。
治熱毒風,并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
苗,去煩熱,生研汁服。
小薊力微,隻可退熱,不似大薊能補養下氣。
又雲:大薊葉,涼。
治腸癰,腹髒瘀血,血運,撲損,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
惡瘡疥癬,鹽研窨傅。
又名刺薊、山牛蒡。
《圖經》曰:小薊根,《本經》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俗名青刺薊。
苗高尺餘,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
當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并根作茹,食之甚美。
四月采苗,九月采根,并陰幹入藥,亦生搗根絞汁飲。
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
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
而功力有殊,破血之外,亦療癰腫。
小薊專主血疾。
陳藏器雲:薊門以薊為名,北方者勝也。
《食療》雲:小薊根,主養氣。
取生根、葉,搗取自然汁,服一盞立佳。
又,取菜煮食之,除風熱。
根主崩中。
又,女子月候傷過,搗汁半升服之。
金瘡血不止,挼葉封之。
夏月熱,煩悶不止,搗葉取汁半升,服之立差。
《聖惠方》:治心熱吐血,口幹。
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頓服。
又方:乳石發動,壅熱心悶,吐血。
以生刺薊搗取汁,每服三合,入蜜少許,攪勻服之。
《外台秘要》:治鼻窒塞不通。
小薊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
曾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夜疼悶不得眠。
煮大薊根汁服,立差也。
《梅師方》:治卒吐血及瀉鮮血。
取小薊葉搗絞取汁,溫服。
《簡要濟衆》:治九竅出血。
以刺薊一握絞取汁,以酒半盞調和,頓服之。
如無青汁,隻搗幹者為末,冷水調三錢匕。
又方:治小兒浸淫瘡,疼痛不可忍,發寒熱。
刺薊末,新水調傅瘡上,幹即易之。
《衍義》曰: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
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
小薊,山野人取為蔬,甚适用。
雖有微芒,亦不能害人。
海藻 味苦、鹹,寒,無毒。
主瘿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症瘕堅氣,腹中上下嗚,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曝?,留氣熱結,利小便。
一名落首,一名藫。
生東海池澤。
七月七日采,曝幹。
反甘草。
陶隐居雲:生海島上,黑色如亂發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
又有石帆,狀如柏,療石淋。
又有石#18松,狀如松,療溪毒。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比#19物有馬尾者,大而有葉者。
《本經》及注,海藻功狀不分。
馬尾藻,生淺水,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鹹;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
《本經》雲:主結氣瘿瘤是也。
《爾雅》雲:綸音關似綸,組似組,正為二藻也。
海人取大葉藻,正在深海底,以繩擊腰沒水下則得,旋系繩上。
五月已後,當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
禹錫等按:《爾雅》雲:?,海藻。
注:海草也。
一名海蘿。
如亂發,生海中。
《藥性論》雲:海藻,臣,味鹹,有小毒。
主辟百邪鬼魅,治氣疾急滿,療疝氣下墜疼痛,核腫,去腹中雷嗚,幽幽作聲。
孟诜雲:海藻,主起男子陰氣,常食之,消男子潰疾。
南方人多食之,傳于北人,北人食之倍生諸疾,更不宜矣。
陳藏器雲:馬藻,大寒。
搗傅小兒赤白遊,疹火焱熱瘡。
搗絞汁服,去暴熱,熱痢,止渴。
生水上,如馬齒相連。
又雲:石帆,高尺餘,根如漆,上漸軟,作交羅文,生海底。
煮汁服,主婦人血結,月閉,石淋。
又雲:水松,葉如松豐茸,食之,主水腫,亦生海底。
《吳都賦》雲:石帆,水松是也。
《日華子》雲:石帆,平,無毒。
紫色,梗大者如箸,見風漸硬,色如漆。
多人飾作珊瑚裝。
《圖經》曰:海藻,生東海池澤,今出登、萊諸州海中。
凡水中皆有藻。
《周南詩》雲:于以采藻,于沼于沚是也。
陸機雲:藻,水草,生水底。
有二種:一種葉如雞蘇,莖如箸,長四五尺;一種莖如钗股,葉如蓬蒿,謂之聚藻,扶風人謂之藻聚,為發聲也。
二藻皆可食,熟挼其腥氣,米面糁蒸為茹,甚佳美。
荊、楊人饑荒,以當谷食。
今謂海藻者,乃是海中所生,根着水底石上,黑色如亂發,而粗大少許,葉類水藻而大,謂之大葉藻。
《本經》雲主瘿瘤是也。
海人以繩系腰,沒水下則得之,旋擊繩而之#20。
又有一種馬尾藻,生淺水中,狀如短馬尾,細黑色。
此主水癊,下水用之。
陶隐居雲:《爾雅》所謂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
今青苔、紫菜皆似綸,昆布亦似組,恐即是此也。
而陳藏器乃謂綸、組,正謂此二藻也。
謹按《本經》:海藻,一名藫。
而《爾雅》謂藫為石衣,又謂?徒南切,名海薻與藻同,是海藻自有此二名,而注釋皆以為藥草,謂綸、組乃别草。
若然隐居所雲,似近之藏器之說,亦未可的據。
又注釋以石衣為水苔,一名石發,石發即陟厘也,色類似苔而粗澀為異。
又雲藫葉似?音薤而大,生海底。
且陟厘下自有條,味性功用與海藻全别。
又生江南池澤,乃是水中青苔,古人用以為紙,亦青黃色,今注以為石發是也。
然則藫與?皆是海藻之名。
石發别是一類,無疑也。
昆布,今亦出登、萊諸州,功用乃與海藻相近也。
陶又雲:凡海中菜#21,皆療瘿瘤,結氣。
青苔、紫菜輩亦然。
又有石帆如柏,主石淋;水松如松,主溪毒。
《吳都賦》所謂草則石帆、水松。
劉淵林注雲: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
無葉,高尺許,其花離樓相貫連,死則浮水中,人于海邊得之,稀有見其生者。
水松,藥草,生水中,出南海交趾是也。
紫菜,附石生海上,正青,取幹之則紫色,南海有之。
東海又有一種海帶,似海藻而粗且長,登州人取幹之,柔韌可以系束物。
醫家用下水,速于海藻、昆布之類。
石發,今人亦幹之作菜,?臛啖之尤美。
青苔,可以作脯食之,皆利人。
苔之類,又有井中苔,生廢井中,并井藍,皆主熱毒。
又上有垣衣條雲:生古垣牆陰。
蘇恭雲:即古牆北陰青苔衣也。
生石上者名昔邪;屋上生者名屋遊。
大抵主療略同。
陸龜蒙《苔賦》雲:高有瓦松,卑有澤葵,散岩窦者曰石發,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藥曰陟厘是也。
瓦松,生古瓦屋上,若松子作層。
澤葵,凫葵也。
雖曰異類,而皆感瓦石而生,故陸推類而雲耳。
今人罕複用之,故但附見于此。
瓦松,即下條昨葉何草也。
《廣志》謂之蘭香。
段成式雲:或言構木上多松栽土,木氣洩則生瓦松,然亦不必爾。
今醫家或用作女子行經絡藥。
陟厘,古方治虛冷下痢最要。
範汪治腹中留飲有海藻丸。
又有瘦酒方,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兩合,日三。
酒盡更合飲之如前,滓暴幹,末,服方寸匕,日三,不過兩劑,皆差。
《廣濟》療氣膀胱急方,宜下氣昆布臛法:高麗昆布一斤,白米浴浸一宿,洗去鹹味,以水一鬥,煮令向熱,擘長三寸,闊四五分,仍取蔥白一握,二寸切斷,擘之,更煮,令昆布桠爛,仍下鹽、酢、豉、糁調和,一依臛法,不得令鹹、酸。
以生姜、橘皮、椒末等調和,宜食粱米、粳米飯。
海藻亦依此法,桠下氣,大效。
無所忌。
《海藥》雲:主宿食不消,五膈痰壅,水氣浮腫,腳氣,贲豚氣,并良。
雷公雲:凡使,先須用生烏豆并紫貝#22天葵和海藻,三件同蒸一伏時後,日幹用之。
《肘後方》:治颔下瘰疬如梅李。
宜速消之。
海藻一斤,酒二升,漬數日,稍稍飲之。
又方:治頸下卒結囊欲成瘿。
海藻一斤,洗去鹹,酒浸飲之。
澤蘭 梧州徐州 味苦、甘,微溫,無毒。
主乳婦血衄,中風餘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膿,産後金瘡内塞。
一名虎蘭,一名龍棗,一名虎蒲。
生汝南諸大澤傍。
三月三日采,陰幹。
防己為之使。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多生下濕地。
葉微香,可煎油。
或生澤傍,故名澤蘭,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湯。
人家多種之而葉小異。
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
既雲澤蘭又生澤傍,故山中者為非,而藥家乃采用之。
《唐本》注雲:澤蘭,莖方,節紫色,葉似蘭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
陶雲都梁香,乃蘭草耳。
俗名蘭香,煮水洗浴,亦生澤畔,人家種之,花白紫萼,莖圓,殊非澤蘭也。
陶注蘭草,複雲名都梁香,并不深識也。
禹錫等按:《吳氏》雲:澤蘭一名水香。
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酸,無毒。
李#23氏:溫。
生下地水傍,葉如蘭,二月生香,赤節,四葉相值枝節間。
《藥性論》雲:澤蘭,使,味苦、辛。
主産後腹痛,頻産血氣衰冷,成勞羸瘦,又治通身面目大腫。
主婦人血瀝,腰痛。
《日華子》雲:澤蘭,通九竅,利關脈,養血氣,破宿血,消症瘕,産前産後百病,通小腸,長肉生肌,消撲損瘀血,治鼻洪吐血,頭風目痛,婦人勞瘦,丈夫面黃。
四月、五月采,作纏把子。
《圖經》曰:澤蘭,
古斷下方多用之。
葛氏載徐平療下血二十年者。
取地榆、鼠尾草各三兩,水二升,煮半,頓服。
不斷,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
不過重作,乃差。
小兒疳痢,亦單煮汁如饴糖與服,便己。
又毒蛇螫人,搗新根取汁飲,兼以漬瘡,良。
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暢,絞濾,空腹服二合,日再。
《唐本》注雲:主帶下十二病。
《孔氏音義》雲: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髒堅,六曰子門辟,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髒不定。
用葉作飲代茶,甚解熱。
《聖惠方》:治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虛竭。
以地榆三兩細剉,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
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吐血。
《千金翼》:代指逆腫。
單煮地榆作湯漬之,半日愈。
《肘後方》:療虎、犬咬人。
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傅瘡尤佳。
葛氏雲:毒、蛇螫人。
搗地榆根,絞取汁飲,兼以漬瘡。
《梅師方》:治猘犬咬人。
煮地榆飲之,兼末傅瘡上,服方寸匕,日三服,忌酒。
若治瘡已差者。
搗生韭汁,飲之一二升。
《齊民要衛》:地榆汁釀酒。
治風痹,補腦。
《三洞要錄》:地榆剉一升,稻米一升,白玉屑一升,三物取白露汁二升,置銅器中煮米熟,絞取汁。
玉屑化為水,名曰玉液。
以藥内杯美醴中,所謂神王漿也。
《衍義》曰:地榆,性沉寒。
入下焦,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大小薊根 冀州 味甘,溫,主養精保血。
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
五月采。
陶隐居雲: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并多刺相似。
田野甚多,方藥不複用,是賤之故。
大薊根甚療血,亦有毒。
《唐本》注雲:大小薊,葉欲相似,功力有殊,并無毒,亦非虎、貓薊也。
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俱能破血,小薊不能消腫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小薊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
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蜴毒,服之亦佳。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大薊亦可單用,味苦,平。
止崩中血下。
生取根搗絞汁,服半升許,多立定。
《日華子》雲:小薊根,涼,無毒。
治熱毒風,并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
苗,去煩熱,生研汁服。
小薊力微,隻可退熱,不似大薊能補養下氣。
又雲:大薊葉,涼。
治腸癰,腹髒瘀血,血運,撲損,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
惡瘡疥癬,鹽研窨傅。
又名刺薊、山牛蒡。
《圖經》曰:小薊根,《本經》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俗名青刺薊。
苗高尺餘,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
當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并根作茹,食之甚美。
四月采苗,九月采根,并陰幹入藥,亦生搗根絞汁飲。
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
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
而功力有殊,破血之外,亦療癰腫。
小薊專主血疾。
陳藏器雲:薊門以薊為名,北方者勝也。
《食療》雲:小薊根,主養氣。
取生根、葉,搗取自然汁,服一盞立佳。
又,取菜煮食之,除風熱。
根主崩中。
又,女子月候傷過,搗汁半升服之。
金瘡血不止,挼葉封之。
夏月熱,煩悶不止,搗葉取汁半升,服之立差。
《聖惠方》:治心熱吐血,口幹。
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頓服。
又方:乳石發動,壅熱心悶,吐血。
以生刺薊搗取汁,每服三合,入蜜少許,攪勻服之。
《外台秘要》:治鼻窒塞不通。
小薊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
曾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夜疼悶不得眠。
煮大薊根汁服,立差也。
《梅師方》:治卒吐血及瀉鮮血。
取小薊葉搗絞取汁,溫服。
《簡要濟衆》:治九竅出血。
以刺薊一握絞取汁,以酒半盞調和,頓服之。
如無青汁,隻搗幹者為末,冷水調三錢匕。
又方:治小兒浸淫瘡,疼痛不可忍,發寒熱。
刺薊末,新水調傅瘡上,幹即易之。
《衍義》曰: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
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
小薊,山野人取為蔬,甚适用。
雖有微芒,亦不能害人。
海藻 味苦、鹹,寒,無毒。
主瘿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症瘕堅氣,腹中上下嗚,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曝?,留氣熱結,利小便。
一名落首,一名藫。
生東海池澤。
七月七日采,曝幹。
反甘草。
陶隐居雲:生海島上,黑色如亂發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
又有石帆,狀如柏,療石淋。
又有石#18松,狀如松,療溪毒。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比#19物有馬尾者,大而有葉者。
《本經》及注,海藻功狀不分。
馬尾藻,生淺水,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鹹;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
《本經》雲:主結氣瘿瘤是也。
《爾雅》雲:綸音關似綸,組似組,正為二藻也。
海人取大葉藻,正在深海底,以繩擊腰沒水下則得,旋系繩上。
五月已後,當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
禹錫等按:《爾雅》雲:?,海藻。
注:海草也。
一名海蘿。
如亂發,生海中。
《藥性論》雲:海藻,臣,味鹹,有小毒。
主辟百邪鬼魅,治氣疾急滿,療疝氣下墜疼痛,核腫,去腹中雷嗚,幽幽作聲。
孟诜雲:海藻,主起男子陰氣,常食之,消男子潰疾。
南方人多食之,傳于北人,北人食之倍生諸疾,更不宜矣。
陳藏器雲:馬藻,大寒。
搗傅小兒赤白遊,疹火焱熱瘡。
搗絞汁服,去暴熱,熱痢,止渴。
生水上,如馬齒相連。
又雲:石帆,高尺餘,根如漆,上漸軟,作交羅文,生海底。
煮汁服,主婦人血結,月閉,石淋。
又雲:水松,葉如松豐茸,食之,主水腫,亦生海底。
《吳都賦》雲:石帆,水松是也。
《日華子》雲:石帆,平,無毒。
紫色,梗大者如箸,見風漸硬,色如漆。
多人飾作珊瑚裝。
《圖經》曰:海藻,生東海池澤,今出登、萊諸州海中。
凡水中皆有藻。
《周南詩》雲:于以采藻,于沼于沚是也。
陸機雲:藻,水草,生水底。
有二種:一種葉如雞蘇,莖如箸,長四五尺;一種莖如钗股,葉如蓬蒿,謂之聚藻,扶風人謂之藻聚,為發聲也。
二藻皆可食,熟挼其腥氣,米面糁蒸為茹,甚佳美。
荊、楊人饑荒,以當谷食。
今謂海藻者,乃是海中所生,根着水底石上,黑色如亂發,而粗大少許,葉類水藻而大,謂之大葉藻。
《本經》雲主瘿瘤是也。
海人以繩系腰,沒水下則得之,旋擊繩而之#20。
又有一種馬尾藻,生淺水中,狀如短馬尾,細黑色。
此主水癊,下水用之。
陶隐居雲:《爾雅》所謂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
今青苔、紫菜皆似綸,昆布亦似組,恐即是此也。
而陳藏器乃謂綸、組,正謂此二藻也。
謹按《本經》:海藻,一名藫。
而《爾雅》謂藫為石衣,又謂?徒南切,名海薻與藻同,是海藻自有此二名,而注釋皆以為藥草,謂綸、組乃别草。
若然隐居所雲,似近之藏器之說,亦未可的據。
又注釋以石衣為水苔,一名石發,石發即陟厘也,色類似苔而粗澀為異。
又雲藫葉似?音薤而大,生海底。
且陟厘下自有條,味性功用與海藻全别。
又生江南池澤,乃是水中青苔,古人用以為紙,亦青黃色,今注以為石發是也。
然則藫與?皆是海藻之名。
石發别是一類,無疑也。
昆布,今亦出登、萊諸州,功用乃與海藻相近也。
陶又雲:凡海中菜#21,皆療瘿瘤,結氣。
青苔、紫菜輩亦然。
又有石帆如柏,主石淋;水松如松,主溪毒。
《吳都賦》所謂草則石帆、水松。
劉淵林注雲: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
無葉,高尺許,其花離樓相貫連,死則浮水中,人于海邊得之,稀有見其生者。
水松,藥草,生水中,出南海交趾是也。
紫菜,附石生海上,正青,取幹之則紫色,南海有之。
東海又有一種海帶,似海藻而粗且長,登州人取幹之,柔韌可以系束物。
醫家用下水,速于海藻、昆布之類。
石發,今人亦幹之作菜,?臛啖之尤美。
青苔,可以作脯食之,皆利人。
苔之類,又有井中苔,生廢井中,并井藍,皆主熱毒。
又上有垣衣條雲:生古垣牆陰。
蘇恭雲:即古牆北陰青苔衣也。
生石上者名昔邪;屋上生者名屋遊。
大抵主療略同。
陸龜蒙《苔賦》雲:高有瓦松,卑有澤葵,散岩窦者曰石發,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藥曰陟厘是也。
瓦松,生古瓦屋上,若松子作層。
澤葵,凫葵也。
雖曰異類,而皆感瓦石而生,故陸推類而雲耳。
今人罕複用之,故但附見于此。
瓦松,即下條昨葉何草也。
《廣志》謂之蘭香。
段成式雲:或言構木上多松栽土,木氣洩則生瓦松,然亦不必爾。
今醫家或用作女子行經絡藥。
陟厘,古方治虛冷下痢最要。
範汪治腹中留飲有海藻丸。
又有瘦酒方,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兩合,日三。
酒盡更合飲之如前,滓暴幹,末,服方寸匕,日三,不過兩劑,皆差。
《廣濟》療氣膀胱急方,宜下氣昆布臛法:高麗昆布一斤,白米浴浸一宿,洗去鹹味,以水一鬥,煮令向熱,擘長三寸,闊四五分,仍取蔥白一握,二寸切斷,擘之,更煮,令昆布桠爛,仍下鹽、酢、豉、糁調和,一依臛法,不得令鹹、酸。
以生姜、橘皮、椒末等調和,宜食粱米、粳米飯。
海藻亦依此法,桠下氣,大效。
無所忌。
《海藥》雲:主宿食不消,五膈痰壅,水氣浮腫,腳氣,贲豚氣,并良。
雷公雲:凡使,先須用生烏豆并紫貝#22天葵和海藻,三件同蒸一伏時後,日幹用之。
《肘後方》:治颔下瘰疬如梅李。
宜速消之。
海藻一斤,酒二升,漬數日,稍稍飲之。
又方:治頸下卒結囊欲成瘿。
海藻一斤,洗去鹹,酒浸飲之。
澤蘭 梧州徐州 味苦、甘,微溫,無毒。
主乳婦血衄,中風餘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膿,産後金瘡内塞。
一名虎蘭,一名龍棗,一名虎蒲。
生汝南諸大澤傍。
三月三日采,陰幹。
防己為之使。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多生下濕地。
葉微香,可煎油。
或生澤傍,故名澤蘭,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湯。
人家多種之而葉小異。
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
既雲澤蘭又生澤傍,故山中者為非,而藥家乃采用之。
《唐本》注雲:澤蘭,莖方,節紫色,葉似蘭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
陶雲都梁香,乃蘭草耳。
俗名蘭香,煮水洗浴,亦生澤畔,人家種之,花白紫萼,莖圓,殊非澤蘭也。
陶注蘭草,複雲名都梁香,并不深識也。
禹錫等按:《吳氏》雲:澤蘭一名水香。
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酸,無毒。
李#23氏:溫。
生下地水傍,葉如蘭,二月生香,赤節,四葉相值枝節間。
《藥性論》雲:澤蘭,使,味苦、辛。
主産後腹痛,頻産血氣衰冷,成勞羸瘦,又治通身面目大腫。
主婦人血瀝,腰痛。
《日華子》雲:澤蘭,通九竅,利關脈,養血氣,破宿血,消症瘕,産前産後百病,通小腸,長肉生肌,消撲損瘀血,治鼻洪吐血,頭風目痛,婦人勞瘦,丈夫面黃。
四月、五月采,作纏把子。
《圖經》曰:澤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