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卷下

關燈
於此戒省刑罰之切也。

    頌曰:虛空無聲,牆壁有耳。

    更問如何,劈胸便捶。

    大地掀翻行正令,倚天長劍逼人寒。

     民之饑,荒歉。

    以其上食稅之多,厚斂則民饑,多欲則心荒。

    是以饑。

    常不足。

    民之難治,紛亂。

    以其上之有為,事煩則亂。

    是以難治。

    常不定。

    民之輕死,忘命。

    以其求生之厚,貪欲無厭。

    是以輕死。

    不顧危亡。

    夫惟無以生為者,不厚其生。

    是賢於貴生。

    不自生,故長生。

     右七十五章 接上章民不畏死之義。

    民之饑,民之難治,蓋由政教不正,民不遂其生,是以貪生而不顧危亡也。

    道之以刑則民暴,道之以德則民格,上好靜則民樂而從其化也。

    頌曰:智慧皆為垢,聰明總是塵。

    絲毫不挂念,性海自澄澄。

     民之生也柔弱,一團和氣。

    其死也堅強。

    和氣散也。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氣全。

    其死也枯槁和氣絕。

    故堅強者死之徒,剛暴殺身之本。

    柔弱者生之徒。

    柔和養生之要。

    是以兵強則不勝,恃強則敗。

    木強則栱。

    栱,立曰拱。

    木剛則折。

    強大處下,沈淪之本。

    柔弱處上。

    處,上聲。

    上同。

    升騰之象。

     右七十六章 接上章之義。

    上之政化不善,有傷和氣,故天下多剛暴。

    以無為清淨修己,足以挽回和氣,民遂其生,樂其業,刑不試而萬民悅服,何剛暴之有。

    是以修齊治平,皆以柔和為本。

    以丹道言之,和氣存則水火交濟,和氣散則水火相違,故柔弱處上。

    頌曰:柔弱未是善,剛強未是惡。

    争如養太和,逍遙常快樂。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稱物平施。

    高者抑之,低者舉之。

    損上益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裒多益寡。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虧盈益謙。

    人之道則不然,反是。

    損不足以奉有餘。

    損人益己。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損己益人。

    唯有道者。

    效天。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損。

    功成不居,損。

    其不欲見賢。

    見,音現。

    損之又損。

     右七十七章 接上章強弱之義,損有益無,大道也。

    強大者必受損,柔弱者必受益。

    惟有道者則天而行,損情益性,損多益寡,損己益人,損有餘益不足,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頌曰:益之常不足,損則卻寬剩。

    隻這克己心,便是平等秤。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上善若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棒打不開。

    其無以易之。

    無物可比。

    柔勝剛,屈己者勝。

    弱勝強,軟能蝕堅。

    天下莫不知,衆所共知。

    莫能行。

    擔負不起。

    是以聖人言:谛聽。

    受國之垢,能為社稷主;海納百川。

    受國之不祥,能為天下王。

    處衆人之所惡。

    正言若反。

    與物相反 右七十八章 接上章損益之義。

    至卑至弱,莫過於水,破堤抉岸,莫之能禦。

    以此可見,柔勝剛弱勝強也。

    天下人皆知而不能行,何哉?不肯卑下故也。

    衆人所惡,垢與不祥,惟有道者則能受之。

    頌曰:弱者從他弱,強者任他強。

    休生分别相,識取法中王。

    但觀浩森無窮水,幾處随圓幾處方。

     和大怨,必有餘怨,施恩成怨。

    安可以為善。

    錯。

    是以聖人執左契,契,音挈。

    下同。

    葉徹。

    誠信及物。

    不責於人。

    克己。

    故有德司契,性靜情逸。

    無德司徹。

    心動神疲。

    天道無私,至公。

    常與聖人。

    惟道是從。

     右七十九章 接上章剛柔之義。

    以恩和怨,怨雖解而心尚存,安可為善。

    不如責己,恩怨兩忘,則民心自然感德而契之也。

    大德之人則司契,下德之人司徹。

    明徹者通也,隻知通為明斷,殊不知盡法無民矣,安可為善。

    司契者存誠信,與民心契也。

    頌曰:明斷傷和氣,施恩惹禍殃。

    不如司左契,恩怨兩相忘。

     小國寡民,不貪。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不尚賢。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安分。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不動。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不争。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反樸。

    甘其食,忘味。

    美其服,忘形。

    安其居,忘動。

    樂其俗。

    樂,音洛。

    忘憂。

    鄰國相望,望,平聲。

    對境無心。

    雞犬之聲相聞,外境不入,内境不出。

    民至老死,終身在道。

    不相往來。

    忘其彼此。

     右八十章上章雲執左契,謂以道感民,則自然契合,無争奪也。

    故次之以小國寡民,言知足而不貪也。

    國雖小,民雖寡,自以為足,使有才能者不得見用,則民自然,無知無欲,不遷不變,無争無競,安守常分,服食興居,常樂於道。

    鄰國彼此無犯,永無争奪也。

    頌曰:無為境界,能小能大。

    放去收來,廓然無礙。

    本來面目現堂堂,世界壞時渠不壞。

     信言不美,良藥苦口。

    美言不信。

    口頭三昧。

    善者不辯。

    無分别相。

    辯者不善。

    妄生差别。

    知者不博,頭頭總是。

    博得不知物物有礙。

    聖人不積,不增不減。

    既以為人己愈有用之不盡。

    既以與人己愈多。

    普濟無窮。

    天之道,生生不已。

    利而無害;無所不利。

    聖人之道,則天而行。

    為而不争。

    慈忍儉約。

     右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忠言逆耳也。

    美言不信,巧言令色也。

    真實之言淡薄,虛妄之言華飾,善為道者無分别,故不辯。

    善辯者緻争之由,故曰不善。

    真知者光而不耀,故曰不博。

    廣博者明見於外,故曰不知。

    聖人損其所有,愛養萬物,不為主,故曰不積。

    養其無象,象故常存;守其無體,體故全真。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故曰為人愈有與人愈多。

    天地大德曰生,故曰利而無害。

    聖人守位曰仁,故曰為而不争。

    隻這末後一章,總發前八十章之蘊也。

    經雲: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希言自然,淡乎無味,進道若退,明道若昧,廣德若不足;大白若辱,曰希曰夷,惟恍惟忽,大音希聲,大器晚成,正言若反,已上等語,雖不美聽,其中有信,故曰信言不美。

    可道可名,可見可聞,持而盈之,揣而銳之,金玉滿堂,善之為善,美之為美,樂之與餌,聲味俱美,已上等語,雖美於聽,終不實也,故曰美言不信。

    若讷若拙,若愚若樸,若屈若昏,不尚己賢,不貴奇貨,俨兮若客,敦兮若樸,曠兮若谷,渾兮若濁,知白守黑,知榮守辱,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已上皆不辯之善也。

    尚奇務貨,自高自大,自見自是,自矜自伐,勇於敢,嗜於欲,不畏威,不畏死,不知足,不知止,強知前識,昭昭察察,已上皆不善之辯也。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不言而信,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已上皆知者不博之謂也。

    知物知人,知事知外,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開其兌,濟其事,舍儉且廣,舍後且先,不知為知,皆是妄知,已上皆博者不知之義也。

    為而不侍,長而不宰,功成.不居,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少私寡欲,見素抱樸,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去甚去奢去泰,無知無事無欲,已上皆不積之義也。

    至於曲全枉直,窪盈弊新,萬物歸之,萬民化之,天地合之,廣施博濟,不窮不弊,不殆不勤,用之不可既,此為人愈有與人愈多之義也。

    天之道生成運化,稱物平施,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無所不利,至公無私,惟德是輔,不言善應,不召自來,高者抑之,低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一切有情無不覆載,此利而無害也。

    聖人之道,守雌抱一,處柔行謙,和光同塵,後己先人,同於道,同於德,同於失,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責於人,善貸且成,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小國寡民,自以為足,使民反樸,忘其彼此,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皆不争之義也。

    隻這不争二字,八十章之要也。

    若是信得及底,把這不争二字為日用,久久純熟,則自然造混元之境,真常之道至是盡矣。

    象帝之先,明妙本得矣。

    且道不争二字作麼會。

    咦,放倒門前利竿着。

    頌曰:争之常不是,讓之則有餘。

    無争功不間,萬化悉歸渠。

     道德會元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