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謀始,修真志士正心於思慮之先,抑情於感物之前,則心易正,情易絕。
苟治事於已亂,遠禍於已萌,不亦難乎?積小成大,不可救也,故《易》有履霜堅冰之戒。
《傳》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擊》雲: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又雲:惡積而不可解。
可不戒之哉。
苟有覺於已差之後,笃力而反,猶可複元,終不如未見形迩而解,不勞而複。
故曰其微易散,其未兆易謀也。
又雲:為者敗,執者失。
戒之猶切。
聖人學人之不學,欲人之不欲,無執無為,終始如一,永無危殆。
若向這裡會得,凡事謹始,焉有敗失。
事之未萌,悉皆先兆,知則不為,為則不失。
複初九以之盡此道者,其惟顔子乎。
頌曰: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急走回來,猶落第二。
臨壓馬失收缰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古之善為士者,非以明民,不識不知。
将以愚之。
其政悶悶。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其政察察。
以智治國,國之賊;道之以智,其民不足。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道之以德,其民有餘。
此兩者亦楷式。
楷,口駭切。
寬則得衆,盡法無民。
常知楷式,舍短從長。
是謂玄德。
合道。
玄德深矣遠矣,愈探愈深,愈求愈遠。
與物反矣,不與萬法為侶。
然後乃至大順。
逆行順化。
右六十五章 其安易持,反善之速也。
故次之善為士者,非以明民也。
言無為寬大,治平天下,民之福也。
有為嚴謹,宰制下民,國之賊也。
民之難治,以其多事,是以聖人以無為清靜治國,使夫知者不敢為。
雖與物反,久慣自然,民遂其生獲百倍之慶,天下治平成大順之化。
盡此道者,是謂玄德。
頌曰:一切有為法,三千六百門。
從頭都勘過,皆是弄精魂。
惟吾獨抱無名樸,無限群魔倒赤旛。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由其卑下。
以其善下之,大國下流。
故能為百谷王。
異派同歸。
是以聖人欲上民,以言下之,謙退。
欲先民,以身後之。
克己。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民忘其勞。
處前而民不害,民忘其死。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樂,音洛。
以德服人中心服。
以其不争,謙讓也。
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天下和平。
右六十六章 善為士者卑以自牧,故次之以江海為百谷王,即上善若水之義。
以言下民,民忘其勞;以身後民,民忘其死,皆道德感通也。
修真志士以卑自牧則身修。
頌曰:上善若水,利物無窮。
貫金透石,隔礙潛通。
有意留人千裡月,無心送客一帆風。
天下皆謂我道大,萬物推尊。
似不肖。
當面諱了。
夫惟大,無可比拟。
故似不肖。
似個其麼。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才可比,便不大。
我有三寶,分文不直。
保而持之:珍重珍重。
一曰慈,仁惠。
二曰儉,節約。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謙退。
夫慈,故能勇;無不克。
儉,故能廣;無不備。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長。
無不服。
今舍其慈且勇,剛暴也。
舍其儉且廣,貪欲也。
舍其後且先,強梁也。
死矣。
死之徒。
夫慈,仁。
以戰則勝,仁人之兵不可敵。
以守則固。
仁則能守。
天将救之,惟德是輔。
以慈衛之。
天地大德曰生,聖人守位曰仁。
右六十七章 身愈下而德愈高,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聖人則之,故天下皆推尊為大。
不肖言無可比也,又謙下之辭,慈忍謙退,儉約卑下,故似不肖。
流俗皆尚廣大強梁血氣之勇也,殊不知慈忍謙退極廣大。
慈之一字,戰則勝,守則固。
仁者無敵,真勇也。
頌曰:莫飲無明水,休生差别相。
浮雲散碧空,萬裡天一樣。
善為士者不武,慈忍。
善戰者不怒,怒,音弩,葉武。
柔和。
善勝者不争,謙讓善用人者為下,卑遜。
是謂不争之德,至謙。
是謂用人之力,至柔。
是謂配天,至慈。
古之極合道。
右六十八章不武不怒不争,發上章不肖之義。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皆仁慈之謂,故曰配天。
以此修身,則形存壽永也。
頌曰:不文不武,無得無失。
摸着鼻孔,通身汗出。
分明隻在眼睛下,拟議之間隔萬山。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慈忍。
不敢進寸而退尺,謙退。
是謂行無行,行,下音杭。
不武。
攘無臂,攘,如羊切。
不怒。
仍無敵,不争。
執無兵。
為下。
禍莫大於輕敵,勇於敢則殺。
輕敵幾喪吾寶。
喪,去聲。
強梁者死之徒。
故抗兵相加,一及者勝。
仁人之兵,天下無敵。
右六十九章 接上章不武之義。
行無行以下至於哀者勝,皆不怒無争之謂。
頌曰:好勝終須敗,唯慈善守成。
不勞施寸刃,天下賀升平。
吾言甚易知,慈忍而已。
甚易行。
儉約而已。
天下莫能知,信不及也。
莫能行。
力不及也。
言有宗,開口顯道。
事有君。
舉動見道。
夫惟無知,自昧了。
是以不我知。
見不明。
知我者希,孰是知音。
則我者貴。
孰肯承當。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内蘊道德,外行卑下。
右七十章 前章雲哀者勝,謂仁慈無敵。
故次之以甚易知,甚易行。
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者,信不及也。
問有信之者,又不能行,力不及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含華隐耀也。
煩曰:至道不難知,人心自執迷。
疑團百雜碎,蓦直到曹溪。
秋月春花無限意,個中隻許自家知。
知不知,上;真知。
不知知,病。
妄知。
夫惟病病,惟恐有知。
是以不病,終無妄知。
聖人不病,知如不知。
以其病病,忘其所知。
是以不病。
無所不知。
右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接上章吾言甚易知。
聖人無所不知,不自以為知,真知也。
世人無所知,自以為知,妄知也,故曰病。
若知妄知為病,而病其病,則妄知之病療矣。
聖人所以不病者,以其病其多知,是以不病也。
頌曰:賣弄胡須赤,矜誇口鼓禅。
若能如是會,見性待驢年。
民不畏威,無忌憚。
則大威至。
自作自受。
無狹其所居,肆情縱意。
無厭其所生。
厭,平聲。
貪生無足。
夫惟不厭,錯。
是以不厭。
更錯。
是以聖人反是。
自知不自見,不肆其情。
自愛不自貴,不厚其生。
故去彼取此。
去,羌呂切。
右七十二章 上章雲不知知病,不知為知,所以無忌憚也。
故次之以民不畏威。
世俗之人不畏大威,無狹其居,無厭其生,尚廣大而厚其生也。
不知厭足,取禍之由,故曰大威至矣。
有道者反是。
頌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
可憐貪欲者,知味不知厭。
勇於敢則殺,強梁者死之徒。
勇於不敢則活。
柔弱者生之徒。
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有殺有活。
天之所惡,惡,烏路切。
造物不容。
孰知其故?知則不敢。
是以聖人猶難之。
不敢輕示。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與物競,物莫能勝。
不言而善應,大音希聲,和之則應。
不召而自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繟然而善謀。
繟,音闡。
任運自然,無所不克。
天網恢恢,包羅無外。
疏而不失。
雖然疏闊,物莫能逃。
右七十三章 接上章民不畏威,言世人不畏公法,敢於好勇,殺身之本也。
勇於不敢,終身無害。
勇於敢,血氣之勇也,勇於不敢,義理之勇也。
頌曰:敢勇常輕死,頑牛不畏鞭。
試看狂劣者,鼻孔幾番穿。
民不畏死,肆情逐幻。
奈何以死懼之。
抱薪救火。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以情攝情。
吾得執而殺之,不得放過。
孰敢?誰肯。
常有司殺者,天不容奸。
夫代司殺者殺,不是當行家。
是謂代大匠斲。
事不幹己。
夫代大匠斲,般門弄斧。
希有不傷其手矣。
自取其害。
右七十四章 接上章勇於敢之義。
民不畏死,是上之政化不善,民失其業也。
民失其業,欲遂其生,故不畏死。
又加之刑禁,使民畏死,則是緻民於死地也。
盡法無民,夭之所惡,故聖人亦不容也。
常有司殺,謂天不可欺也。
代司殺者,謂掌刑罰之官也。
代大匠斲謂不當也。
希有不傷其手,言用刑之極,有傷和氣也。
聖人
苟治事於已亂,遠禍於已萌,不亦難乎?積小成大,不可救也,故《易》有履霜堅冰之戒。
《傳》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擊》雲: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又雲:惡積而不可解。
可不戒之哉。
苟有覺於已差之後,笃力而反,猶可複元,終不如未見形迩而解,不勞而複。
故曰其微易散,其未兆易謀也。
又雲:為者敗,執者失。
戒之猶切。
聖人學人之不學,欲人之不欲,無執無為,終始如一,永無危殆。
若向這裡會得,凡事謹始,焉有敗失。
事之未萌,悉皆先兆,知則不為,為則不失。
複初九以之盡此道者,其惟顔子乎。
頌曰: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急走回來,猶落第二。
臨壓馬失收缰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古之善為士者,非以明民,不識不知。
将以愚之。
其政悶悶。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其政察察。
以智治國,國之賊;道之以智,其民不足。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道之以德,其民有餘。
此兩者亦楷式。
楷,口駭切。
寬則得衆,盡法無民。
常知楷式,舍短從長。
是謂玄德。
合道。
玄德深矣遠矣,愈探愈深,愈求愈遠。
與物反矣,不與萬法為侶。
然後乃至大順。
逆行順化。
右六十五章 其安易持,反善之速也。
故次之善為士者,非以明民也。
言無為寬大,治平天下,民之福也。
有為嚴謹,宰制下民,國之賊也。
民之難治,以其多事,是以聖人以無為清靜治國,使夫知者不敢為。
雖與物反,久慣自然,民遂其生獲百倍之慶,天下治平成大順之化。
盡此道者,是謂玄德。
頌曰:一切有為法,三千六百門。
從頭都勘過,皆是弄精魂。
惟吾獨抱無名樸,無限群魔倒赤旛。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由其卑下。
以其善下之,大國下流。
故能為百谷王。
異派同歸。
是以聖人欲上民,以言下之,謙退。
欲先民,以身後之。
克己。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民忘其勞。
處前而民不害,民忘其死。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樂,音洛。
以德服人中心服。
以其不争,謙讓也。
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天下和平。
右六十六章 善為士者卑以自牧,故次之以江海為百谷王,即上善若水之義。
以言下民,民忘其勞;以身後民,民忘其死,皆道德感通也。
修真志士以卑自牧則身修。
頌曰:上善若水,利物無窮。
貫金透石,隔礙潛通。
有意留人千裡月,無心送客一帆風。
天下皆謂我道大,萬物推尊。
似不肖。
當面諱了。
夫惟大,無可比拟。
故似不肖。
似個其麼。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才可比,便不大。
我有三寶,分文不直。
保而持之:珍重珍重。
一曰慈,仁惠。
二曰儉,節約。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謙退。
夫慈,故能勇;無不克。
儉,故能廣;無不備。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長。
無不服。
今舍其慈且勇,剛暴也。
舍其儉且廣,貪欲也。
舍其後且先,強梁也。
死矣。
死之徒。
夫慈,仁。
以戰則勝,仁人之兵不可敵。
以守則固。
仁則能守。
天将救之,惟德是輔。
以慈衛之。
天地大德曰生,聖人守位曰仁。
右六十七章 身愈下而德愈高,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聖人則之,故天下皆推尊為大。
不肖言無可比也,又謙下之辭,慈忍謙退,儉約卑下,故似不肖。
流俗皆尚廣大強梁血氣之勇也,殊不知慈忍謙退極廣大。
慈之一字,戰則勝,守則固。
仁者無敵,真勇也。
頌曰:莫飲無明水,休生差别相。
浮雲散碧空,萬裡天一樣。
善為士者不武,慈忍。
善戰者不怒,怒,音弩,葉武。
柔和。
善勝者不争,謙讓善用人者為下,卑遜。
是謂不争之德,至謙。
是謂用人之力,至柔。
是謂配天,至慈。
古之極合道。
右六十八章不武不怒不争,發上章不肖之義。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皆仁慈之謂,故曰配天。
以此修身,則形存壽永也。
頌曰:不文不武,無得無失。
摸着鼻孔,通身汗出。
分明隻在眼睛下,拟議之間隔萬山。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慈忍。
不敢進寸而退尺,謙退。
是謂行無行,行,下音杭。
不武。
攘無臂,攘,如羊切。
不怒。
仍無敵,不争。
執無兵。
為下。
禍莫大於輕敵,勇於敢則殺。
輕敵幾喪吾寶。
喪,去聲。
強梁者死之徒。
故抗兵相加,一及者勝。
仁人之兵,天下無敵。
右六十九章 接上章不武之義。
行無行以下至於哀者勝,皆不怒無争之謂。
頌曰:好勝終須敗,唯慈善守成。
不勞施寸刃,天下賀升平。
吾言甚易知,慈忍而已。
甚易行。
儉約而已。
天下莫能知,信不及也。
莫能行。
力不及也。
言有宗,開口顯道。
事有君。
舉動見道。
夫惟無知,自昧了。
是以不我知。
見不明。
知我者希,孰是知音。
則我者貴。
孰肯承當。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内蘊道德,外行卑下。
右七十章 前章雲哀者勝,謂仁慈無敵。
故次之以甚易知,甚易行。
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者,信不及也。
問有信之者,又不能行,力不及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含華隐耀也。
煩曰:至道不難知,人心自執迷。
疑團百雜碎,蓦直到曹溪。
秋月春花無限意,個中隻許自家知。
知不知,上;真知。
不知知,病。
妄知。
夫惟病病,惟恐有知。
是以不病,終無妄知。
聖人不病,知如不知。
以其病病,忘其所知。
是以不病。
無所不知。
右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接上章吾言甚易知。
聖人無所不知,不自以為知,真知也。
世人無所知,自以為知,妄知也,故曰病。
若知妄知為病,而病其病,則妄知之病療矣。
聖人所以不病者,以其病其多知,是以不病也。
頌曰:賣弄胡須赤,矜誇口鼓禅。
若能如是會,見性待驢年。
民不畏威,無忌憚。
則大威至。
自作自受。
無狹其所居,肆情縱意。
無厭其所生。
厭,平聲。
貪生無足。
夫惟不厭,錯。
是以不厭。
更錯。
是以聖人反是。
自知不自見,不肆其情。
自愛不自貴,不厚其生。
故去彼取此。
去,羌呂切。
右七十二章 上章雲不知知病,不知為知,所以無忌憚也。
故次之以民不畏威。
世俗之人不畏大威,無狹其居,無厭其生,尚廣大而厚其生也。
不知厭足,取禍之由,故曰大威至矣。
有道者反是。
頌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
可憐貪欲者,知味不知厭。
勇於敢則殺,強梁者死之徒。
勇於不敢則活。
柔弱者生之徒。
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有殺有活。
天之所惡,惡,烏路切。
造物不容。
孰知其故?知則不敢。
是以聖人猶難之。
不敢輕示。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與物競,物莫能勝。
不言而善應,大音希聲,和之則應。
不召而自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繟然而善謀。
繟,音闡。
任運自然,無所不克。
天網恢恢,包羅無外。
疏而不失。
雖然疏闊,物莫能逃。
右七十三章 接上章民不畏威,言世人不畏公法,敢於好勇,殺身之本也。
勇於不敢,終身無害。
勇於敢,血氣之勇也,勇於不敢,義理之勇也。
頌曰:敢勇常輕死,頑牛不畏鞭。
試看狂劣者,鼻孔幾番穿。
民不畏死,肆情逐幻。
奈何以死懼之。
抱薪救火。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以情攝情。
吾得執而殺之,不得放過。
孰敢?誰肯。
常有司殺者,天不容奸。
夫代司殺者殺,不是當行家。
是謂代大匠斲。
事不幹己。
夫代大匠斲,般門弄斧。
希有不傷其手矣。
自取其害。
右七十四章 接上章勇於敢之義。
民不畏死,是上之政化不善,民失其業也。
民失其業,欲遂其生,故不畏死。
又加之刑禁,使民畏死,則是緻民於死地也。
盡法無民,夭之所惡,故聖人亦不容也。
常有司殺,謂天不可欺也。
代司殺者,謂掌刑罰之官也。
代大匠斲謂不當也。
希有不傷其手,言用刑之極,有傷和氣也。
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