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此章言柔弱能容,則為物所歸也。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夫怨生於妄,覺妄即真,怨亦何有?今不治其本而欲和其末,則外雖和而内未忘,是有餘怨也,豈足為善哉。
若徹見根本,則真忘寂然矣。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夫契有左右,所以為信而息争。
聖人與人均有是性,人惟執妄馳騁於争奪之場,故惑於大怨而迷其本,曾不知真性之無妄也。
是以聖人惟抱此本然之正性,雖不求悟於人而人感其化,及乎妄盡怨釋,亦莫不廓然自得,以還其固有之善而合於正矣,亦如右契之合左,豈待責之乎哉。
左契者,猶言性之先覺也。
清源子曰:古者結繩而治,破木以為契,君執其左,臣執其右,契來則合,所以取信。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德者不言而信,乃無為而民自化,猶執契也。
徹者,通也。
彼無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故汲汲於和怨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清源子曰:契之無私,亦猶是也,惟合者得之。
黃曰:然為善者,非特無求於人,亦無求於天,惟任其自至而已。
右七十九章 河上名任契。
此章明息妄在於複性,皆無為之治也。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人稀務簡,君無事於尚賢,而民各安其性分之天,使有村器堪為什夫伯夫之長者#6,亦不求用於世矣。
蓋當文勝欲弊之時,人好自用而誇大於外,故舉此以谕太古之治,而勸之以務内之學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遂性無求,故安土而不遷。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不競利,不紛争,故複結繩可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内足而外無所慕也。
惟樂於内,則無入而不自得,故雖疏惡隘陋,亦自以為甘美安樂,蓋其樂以道,不以物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望音亡,與冠蓋相望義同。
惟無欲無求,故如此。
右八十章 河上名獨立。
此章明安性分,則無所企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則為實而合道,故不必美;美則為觀以悅人,故未必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文定曰:以善為主,則不求辯;以辮為主,則未必善也。
知者不博, 一以貫之,何事於博。
博者不知。
溺於博者,未必知道。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為,于僞切,助也。
聖人當體即一,一亦不立,何積之有。
蓋無藏於中,無交於物,泊然純素,無私而已。
故施其德以為人,而我未嘗費;推其道以與人,而一無盡也。
曹曰:體虛而善應。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文定曰: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
力足以為之,則足以争之矣。
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争而未嘗争,此聖人與天為徒,所以大過人而為萬物宗者也。
右八十一章 河上名顯質。
自三十八章至此,凡四十四章,為下篇。
此經二篇,通明道德之旨,首立可道可名,為設教之宗元,次标上德下德,述因時之澆樸。
此章寄信美以彰言教,論善辯以戒修行,述知博以示迷悟,陳無積以教亡遣,假有多以暢法性,合天道以論聖人。
欲使學者造精微於理性之中,忘筌蹄於言象之表,故能悟教而忘教,以是終焉。
此蓋叔述者之大旨也。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四竟 #1以勢為責:『勢』原本作『贽』,據十萬本改。
#2夫:原本作『大』,據十萬本改。
#3不自見:『不』字原脫,據十萬本加。
#4之見:『之』字原脫,據十萬本加。
#5政煩刑重:『政』原作『緻』,據十萬本改。
#6材器:原本作『林器』,據十萬本改。
《六爻》重而《大易》之全體微,《三傳》作而《春秋》之初意泯。
河上公分章定句,而老子混成一之道散。
夫道不可言,聖人欲發人之覆,使知天地之大全無言而不可得也。
是經詣道之大途,學者即此而求,自知歸矣。
迨河上公諸人,參錯己見,注腳紛然,或者始有多歧亡羊之歎。
圭山之集注,豈非欲覺冥途於晦蝕之中,方執塗人之見而問吾故廬者耶?使其由是而之,可直參老子混成之旨矣。
餘嘉其用志勤,立言正,而贊一注腳雲。
寶佑丁醜#1蒲節天台謝跋。
昔孔子無常師,故苌弘、師襄、老聰、鄭子之徒,皆嘗問焉。
然觀其語,南宮敬叔獨以禮樂之原、道德之歸屬之老聃,則聃豈苌弘而下所可比耶?其所以責原壤者以學老氏而差於老氏,固無貶也。
雖然孔子以實有為理,老子以虛無為道;孔子以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為生生之本,老子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其數亦異;孔子欲人知道之無物不有,無處不在,無時不然,老子欲人求是道於天地萬物之始。
蓋道一也,而随人所指有不同;數一也,在人所用有不同。
其不同者,固不可以強同也。
至其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以治心,載營魄抱一、綿綿若存以治身,以重為輕根,以靜為動根,不矜不伐不争以應物,無為無欲、去泰去甚以治國家天下,雖聖人不能違也。
是以谷神玄牝,程子取焉;養氣之說,朱子取焉。
吾黨其可輕議之哉。
圭山董道士所注老子《道德經》,集古今諸家之善,以發明宗旨,雖修煉家自附於老子者,本末先後亦有辨焉。
其用工深而有助於老子之教多矣,覽者毋忽。
寶佑丁巳年夏前恩平假守黃必昌京甫序。
#1丁醜:疑當作『丁巳』。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夫怨生於妄,覺妄即真,怨亦何有?今不治其本而欲和其末,則外雖和而内未忘,是有餘怨也,豈足為善哉。
若徹見根本,則真忘寂然矣。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夫契有左右,所以為信而息争。
聖人與人均有是性,人惟執妄馳騁於争奪之場,故惑於大怨而迷其本,曾不知真性之無妄也。
是以聖人惟抱此本然之正性,雖不求悟於人而人感其化,及乎妄盡怨釋,亦莫不廓然自得,以還其固有之善而合於正矣,亦如右契之合左,豈待責之乎哉。
左契者,猶言性之先覺也。
清源子曰:古者結繩而治,破木以為契,君執其左,臣執其右,契來則合,所以取信。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德者不言而信,乃無為而民自化,猶執契也。
徹者,通也。
彼無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故汲汲於和怨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清源子曰:契之無私,亦猶是也,惟合者得之。
黃曰:然為善者,非特無求於人,亦無求於天,惟任其自至而已。
右七十九章 河上名任契。
此章明息妄在於複性,皆無為之治也。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人稀務簡,君無事於尚賢,而民各安其性分之天,使有村器堪為什夫伯夫之長者#6,亦不求用於世矣。
蓋當文勝欲弊之時,人好自用而誇大於外,故舉此以谕太古之治,而勸之以務内之學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遂性無求,故安土而不遷。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不競利,不紛争,故複結繩可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内足而外無所慕也。
惟樂於内,則無入而不自得,故雖疏惡隘陋,亦自以為甘美安樂,蓋其樂以道,不以物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望音亡,與冠蓋相望義同。
惟無欲無求,故如此。
右八十章 河上名獨立。
此章明安性分,則無所企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則為實而合道,故不必美;美則為觀以悅人,故未必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文定曰:以善為主,則不求辯;以辮為主,則未必善也。
知者不博, 一以貫之,何事於博。
博者不知。
溺於博者,未必知道。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為,于僞切,助也。
聖人當體即一,一亦不立,何積之有。
蓋無藏於中,無交於物,泊然純素,無私而已。
故施其德以為人,而我未嘗費;推其道以與人,而一無盡也。
曹曰:體虛而善應。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文定曰: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
力足以為之,則足以争之矣。
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争而未嘗争,此聖人與天為徒,所以大過人而為萬物宗者也。
右八十一章 河上名顯質。
自三十八章至此,凡四十四章,為下篇。
此經二篇,通明道德之旨,首立可道可名,為設教之宗元,次标上德下德,述因時之澆樸。
此章寄信美以彰言教,論善辯以戒修行,述知博以示迷悟,陳無積以教亡遣,假有多以暢法性,合天道以論聖人。
欲使學者造精微於理性之中,忘筌蹄於言象之表,故能悟教而忘教,以是終焉。
此蓋叔述者之大旨也。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四竟 #1以勢為責:『勢』原本作『贽』,據十萬本改。
#2夫:原本作『大』,據十萬本改。
#3不自見:『不』字原脫,據十萬本加。
#4之見:『之』字原脫,據十萬本加。
#5政煩刑重:『政』原作『緻』,據十萬本改。
#6材器:原本作『林器』,據十萬本改。
《六爻》重而《大易》之全體微,《三傳》作而《春秋》之初意泯。
河上公分章定句,而老子混成一之道散。
夫道不可言,聖人欲發人之覆,使知天地之大全無言而不可得也。
是經詣道之大途,學者即此而求,自知歸矣。
迨河上公諸人,參錯己見,注腳紛然,或者始有多歧亡羊之歎。
圭山之集注,豈非欲覺冥途於晦蝕之中,方執塗人之見而問吾故廬者耶?使其由是而之,可直參老子混成之旨矣。
餘嘉其用志勤,立言正,而贊一注腳雲。
寶佑丁醜#1蒲節天台謝跋。
昔孔子無常師,故苌弘、師襄、老聰、鄭子之徒,皆嘗問焉。
然觀其語,南宮敬叔獨以禮樂之原、道德之歸屬之老聃,則聃豈苌弘而下所可比耶?其所以責原壤者以學老氏而差於老氏,固無貶也。
雖然孔子以實有為理,老子以虛無為道;孔子以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為生生之本,老子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其數亦異;孔子欲人知道之無物不有,無處不在,無時不然,老子欲人求是道於天地萬物之始。
蓋道一也,而随人所指有不同;數一也,在人所用有不同。
其不同者,固不可以強同也。
至其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以治心,載營魄抱一、綿綿若存以治身,以重為輕根,以靜為動根,不矜不伐不争以應物,無為無欲、去泰去甚以治國家天下,雖聖人不能違也。
是以谷神玄牝,程子取焉;養氣之說,朱子取焉。
吾黨其可輕議之哉。
圭山董道士所注老子《道德經》,集古今諸家之善,以發明宗旨,雖修煉家自附於老子者,本末先後亦有辨焉。
其用工深而有助於老子之教多矣,覽者毋忽。
寶佑丁巳年夏前恩平假守黃必昌京甫序。
#1丁醜:疑當作『丁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