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道要經

關燈
口。

    通體膻腥,信用邪魅。

    或為利出家,詐雲奉道。

    毀損功德,竊取法财。

    貿易酒色,不知厭足。

    臨死求哀,罪目已定,生神不居。

    志意悶亂,氣玲色變。

    徒有悔心,道不原赦。

    魂魄離散,處處受苦。

    肉食蝼蟻,骨肉和土。

    五内糜爛,無複人形。

    語汝來生,欲奉孝道。

    勤誦經誡,谛觀身心,斷諸貪着。

    既斷貪着,即無煩惱。

    煩惱因緣,因貪欲生。

    若斷貪欲,生死攀緣。

    永絕無餘,身心快樂。

    道心弘廣,七祖介福,何但一身而成道耶?孝道神力,譬如天地。

    天地所生,無種所有。

    唯有二親,不可假作。

    應當行孝,以報大恩。

    應當修道,齋戒拔度,燒香然燈,以濟苦厄。

    七祖在難,希望子侄,請道神力,冀得解脫。

    如人囚禁,枷鎖系縛,望逢恩赦,蕩除罪咎,快樂自在,心無憂慮。

    冥陽罪目,大同小異。

    有罪逢赦,不如無罪。

    有罪雖兔,其目猶在。

    既失一行,終身無信#28。

    故生不可失,道不可忘。

    忘道失生,是名罪鬼,不名人也。

    忘道失生,随境而舍。

    展轉無窮。

    如泛大海。

    不識邊際,思歸舊島。

    風浪所漂,永失來路。

    失#29生道者,亦複如是。

    及其強健難事已辦。

    何不行孝,修無上道,永斷生死煩惱因緣。

     道言:聞吾道者為賢人,行吾道者為真人。

    爾時仙王,而作頌曰: 欲知孝道隆,滿堂皆女僮#30。

    窈窕西宮室,承運補王公。

    此時吾道行,天燈處處明。

    神香回朗識,山野慶雲生。

    敵國罷岡戰,四海不交兵。

    能修孝道誡#31,斯須見太#32平。

     道言:道不修人,人須修道。

    道本自然,不修人道#33。

    人非自然,故應精進。

    修自然道,三萬六千道要,要以孝道為宗。

    未有不慈不孝,反逆父母、殺害君主,而得成道。

    不忠不孝,名十惡人。

    生犯王法,死入地獄。

    生死受考,無有出期。

    得餓鬼道。

     道言:至孝修道,修孝道也。

    道在至孝,不孝非道也。

    何以故?孝能慈悲,孝能忍辱,孝能精進,孝能勤苦,孝能堅正,孝能降伏一切魔事。

    财色酒肉,名聞榮位。

    傾奪争競,交兵殺害。

    至孝之士,泯然無心。

    守一不動,一切魔事自然消伏。

    孝堅金關,閉揵死道,是諸魔奸津梁斷絕。

    内外寂靜,專行孝道。

    内無交兵,外無伏賊。

    孝道無形,不可取相。

    孝道弘大,不可舍相。

    取舍無相,真應動用,如無盡藏。

    無盡藏故無取無舍,有取有舍則有窮有怠。

    窮則非道,怠則非孝。

    不窮不怠,是名孝道。

    孝如噓吸,氣不可停。

    停氣則身#34滅,停孝則道敗。

    喘息繼念,行住憶想,故念念在心,不可放舍。

    放舍則道敗,故不可舍也。

     道言:來生男女,欲求孝道。

    莫為利求,莫為色求。

    利生癡貪,癡貪非道。

    色生嫉妬,一切苦緣,因色滋長。

    嫉妬非德,苦緣非道。

    色心求道,道不可得。

    道非祭祀,不可以酒肉。

    求道本清潔,不可以穢慢。

    求孝道無心,不可以智慧。

    求大道無形,不可以色相求。

    夫求道者,應以無得心求。

    亦不前心求,亦不後心求。

    應以不起不滅心求,應以秘密心求,應以廣大心求,應以質直心求,應以忍辱精進心求,應以寂靜柔弱心求,應以慈悲至孝心求。

    略舉道要,以類推之,久自明矣。

     爾時,真王為諸來生略說道要,流通供養。

    有得之者,晨夕誦念,精修其事,心#35得成道,不可思議。

     洞玄靈寶道要經竟 #1無:原作『元』,依敦煌本改。

     #2敦煌本無『又曰』至『萬物』十五字。

     #3倦:敦煌本作『倦』。

     #4玄:敦煌本作『元』。

     #5玄:敦煌本作『元』。

     #6蠹:敦煌本作『靈』。

     #7如妬媿:敦煌本作『有妒魅』。

     #8然:敦煌本作『靈』。

     #9寒冱:敦煌本作『号呼』。

     #10儀堂:敦煌本作『善男』。

     #11於是真王:敦煌本作『是時六門』。

     #12放:敦煌本在『放』字前有『於是真王』四字。

     #13五色:敦煌本作『七色五色』。

     #14室:教煌本作識。

     #15然:教煌本作r傳』。

     #16悟:敦煌本作r寤』。

     #17而:敦煌本作『孝』。

     #18待:敦煌本作『守』。

     #19為不待故,則有伏哀之恸:敦煌本作『是故則有伏衰。

    』 #20益:敦煌本作『變』。

     #21屍:敦煌本作『死』。

     #22塗:敦煌本作『荼』。

     #23成:敦煌本作『誠』。

     #24中有:敦煌本作『時中州』。

     #25墳嬰:敦煌本作『獻嬰』 #26交:敦煌本作『文』。

     #27垮:敦煌本作『污』。

     #28信:原作『言』,依教煌本本改。

     #29失:原作『央』,依敦煌本本改。

     #30女僮:敦煌本作『玉童』。

     #31誠:敦煌本作『戒』。

     #32太:教煌本作『泰』。

     #33不修人道:敦煌本作『故不修人』。

     #34身:敦煌本作『死』。

     #35心:教煌本作『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