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發黃

關燈
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亦是濕熱發黃,故二條同欲茵陳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身必發黃。

     陽明之熱,外不得汗解,内不得小便洩,故懊身黃。

    雖不立方,然栀子豆豉加茵陳症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幹不得汗。

    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哕,耳前後腫,刺之瘥。

    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屎,腹滿加哕者,不治。

     此條詳注呃逆。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

    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合面皆赤色,此表症不可攻。

    若誤攻之,則表汗不出,必見黃色,淤熱内結,而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畏火,今反以火熏灼,上攻頭額,止得額上微汗,則熱邪外不得汗洩,下不得便出,而必發黃。

    此條不立方,然豬苓茵陳湯症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

    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不可下,于寒濕中求之。

     傷寒汗不得出發黃,今發汗已,身目反黃,此非淤熱,乃陰黃病,當于寒濕門求治。

     【一清飲】 柴胡赤茯苓桑白皮黃芩川芎甘草 治發黃症,一惟清濕熱,故以柴胡、川芎清表邪;桑白皮、黃芩清肺氣;赤茯苓清小便。

     【栀連茵陳湯】 栀子川連茵陳 一清飲,雙解表裡濕熱者。

    此方清在裡濕熱者,故曰濕熱内結,分利甚捷。

     【栀子柏皮湯】 栀子柏皮甘草 濕熱在表,用一清飲;濕熱在裡,用栀連茵陳湯;濕熱在下焦,故以山栀、黃柏佐甘草,緩肝急而專施洩。

     【茵陳湯】 茵陳栀子大黃 濕熱症,宜利小便。

    仲景妙在大黃與茵陳同用,則大黃不出大便,随茵陳、山栀迳從膀胱而出。

    故曰當驗其黃從小便而出,色如皂莢汁是也。

     【五苓散】 豬苓白茯苓白術澤瀉桂枝茵陳 五苓散,止利水濕,今加茵陳,并利濕熱矣。

     【茵陳二苓湯】 茵陳栀子大黃茯苓豬苓 茵陳山栀大黃湯,仲景使黃從小便而出。

    後人善體仲景,故用二苓,專走小便。

     【茵陳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茵陳一味。

     食滞發黃,名谷疸,故以平胃散散濕熱,加茵陳則清熱散黃。

    若食重不消,加白豆蔻、萊菔子、神曲、枳實。

     【栀子大黃湯】 栀子豆豉枳實大黃茵陳 仲景治懊,用栀子豆豉湯;治心下熱痛,用大黃、枳實。

    今以懊又兼心下熱痛,故以四味合治。

    今家秘加入茵陳者,以其散濕熱,能治黃耳。

     【濟生葛根湯】 葛根栀子豆豉枳實甘草 酒濕之熱,積于腸胃,必發黃發熱,此方以栀子豆豉湯,加枳實、幹葛,則宣發陽明濕熱,從表而散。

     【羌活防風湯】 羌活防風白芷蒼術川芎甘草 風濕傷太陽,發熱發黃,脈浮無汗,仲景用麻黃湯。

    後人恐南方辛熱,故以此方代之。

     【寶鑒黃連散】 黃連黃芩大黃甘草 濕熱在表發黃,用前方散;表濕熱在裡發黃,又當用此方。

    加生甘草瀉心火,制苦寒。

     【金匮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栀子 同一清熱治黃,前方栀子大黃湯加豆豉、枳實,治懊熱結在上者;此方加黃柏、硝石,治熱結在下者。

    蓋大黃得硝石則直走大腸。

    茵陳大黃湯内無枳實,如調胃承氣。

    栀子大黃湯加枳實,如小承氣。

    大黃硝石湯,如大承氣湯。

    立此三法,無太過不及。

     【術附湯】 熟附子白術 陰症發黃,皆是太陰寒濕,此方補土中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