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懊
關燈
小
中
大
《傷寒論》言懊,惟太陽陽明發汗吐下後有此症,則知是三陽經陽邪内陷,郁結心胸,而為半表半裡之症,非三陰症。故仲景雖立大陷胸湯、人參白虎湯、豬苓湯等,然于懊條歸重于栀子豆豉湯。今餘分各經見症施治,如太陽表邪,用羌活湯合栀子豆豉湯。陽明表症,用葛根湯合栀子豆豉湯。少陽見症,以小柴胡湯合栀子豆豉湯。不見表症,而有熱邪内結,則以清裡藥合栀子豆豉湯。若食滞中焦,栀子豆豉湯加陳枳實,兼有痰凝,小陷胸湯合栀子豆豉湯。此餘推展之法也。
太陽病,脈浮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内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内陷,心内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因結胸症兼懊,故治結胸。詳注結胸、頭汗、發黃門。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病欲解也,栀子豆豉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者;栀子豆豉湯治之。
首條言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尚在,心中結痛,病未解也,故用栀子豆豉湯。第二條言若發汗,又下之,胸中煩熱窒塞者,允宜栀子豆豉湯。第三條言發汗又吐又下後,其人虛煩,直至不得眠。若更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較之前兩條雖甚,然不脫栀子豆豉湯者,以懊惟此為正法耳。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愦愦,反谵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栀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人參白虎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先分發汗、燒針、下之三條,誤治後,立三方治法。心中懊,舌上白苔,故用栀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者,不結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豆豉湯主之。
此申明表邪誤下,身熱仍在,陽邪未内陷,不作結胸,但成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必宜以栀子豆豉湯治之。互注頭汗條參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陽明下後,懊煩躁,有可攻不可攻。若果有燥屎,可攻之。若腹微滿而不大滿,肛門初頭之屎雖硬,後必溏薄,不可攻之。
【栀子豆豉湯】
栀子豆豉
此仲景治懊原方也。以懊症,心下煩熱緻病,故以栀子豆豉湯主治。然表邪不散,亦有煩熱懊者,家秘故有三陽表藥加入之法。如羌活栀子豆豉湯,即前方加羌活,以宣發太陽。幹葛栀子豆豉湯,即前方加幹葛,以宣發陽明。柴胡栀子豆豉湯,即前方加柴胡,以宣發少陽。
【栀子豆豉枳實湯】
懊熱而無滞,止須原方。若有食滞,當加枳實,此開消導之法,非止用枳實一味也。
【栀子豆豉陷胸湯】
栀子豆豉半夏川連栝蒌霜
因結胸以緻懊,故有大陷胸湯治法。若痛而不實,當以栀子豆豉湯合小陷胸湯。
【大陷胸湯】見結胸。
【人參白虎湯】
人參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懊症,渴能消水,則陽明裡熱,故以此方清陽明。
【豬苓湯】見小便不利。
懊症,宜治上焦。今以小便不利,則利小便為急,不用五苓散者,因陽明裡熱耳。
太陽病,脈浮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内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内陷,心内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因結胸症兼懊,故治結胸。詳注結胸、頭汗、發黃門。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病欲解也,栀子豆豉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者;栀子豆豉湯治之。
首條言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尚在,心中結痛,病未解也,故用栀子豆豉湯。第二條言若發汗,又下之,胸中煩熱窒塞者,允宜栀子豆豉湯。第三條言發汗又吐又下後,其人虛煩,直至不得眠。若更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較之前兩條雖甚,然不脫栀子豆豉湯者,以懊惟此為正法耳。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愦愦,反谵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栀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人參白虎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先分發汗、燒針、下之三條,誤治後,立三方治法。心中懊,舌上白苔,故用栀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者,不結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豆豉湯主之。
此申明表邪誤下,身熱仍在,陽邪未内陷,不作結胸,但成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必宜以栀子豆豉湯治之。互注頭汗條參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陽明下後,懊煩躁,有可攻不可攻。若果有燥屎,可攻之。若腹微滿而不大滿,肛門初頭之屎雖硬,後必溏薄,不可攻之。
【栀子豆豉湯】
栀子豆豉
此仲景治懊原方也。以懊症,心下煩熱緻病,故以栀子豆豉湯主治。然表邪不散,亦有煩熱懊者,家秘故有三陽表藥加入之法。如羌活栀子豆豉湯,即前方加羌活,以宣發太陽。幹葛栀子豆豉湯,即前方加幹葛,以宣發陽明。柴胡栀子豆豉湯,即前方加柴胡,以宣發少陽。
【栀子豆豉枳實湯】
懊熱而無滞,止須原方。若有食滞,當加枳實,此開消導之法,非止用枳實一味也。
【栀子豆豉陷胸湯】
栀子豆豉半夏川連栝蒌霜
因結胸以緻懊,故有大陷胸湯治法。若痛而不實,當以栀子豆豉湯合小陷胸湯。
【大陷胸湯】見結胸。
【人參白虎湯】
人參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懊症,渴能消水,則陽明裡熱,故以此方清陽明。
【豬苓湯】見小便不利。
懊症,宜治上焦。今以小便不利,則利小便為急,不用五苓散者,因陽明裡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