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口渴
關燈
小
中
大
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章關防表症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煩,津液有立盡之虞。
故曰身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者,裡熱已極,即有背微惡寒表症,亦用白虎湯。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舌幹燥而煩,直至消水數升,當用白虎湯。
今以若吐若下後,故加人參,以救津液。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噪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栀子豆豉湯。
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者,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分三條治法。
詳注懊門。
以栀子豆豉湯,治懊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參湯,治渴欲飲水,清陽明上焦之熱;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豬苓湯,清陽明下焦熱結。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
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也。
上章立豬苓湯治法。
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洩,渴者内水已虧,不可用豬苓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能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症。
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若渴者,加人參、栝蒌根,去半夏。
此條曆叙少陽經之各症,而以小柴胡湯主治。
惟以煩而嘔,則用半夏;若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痛,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
此申明上章一見少陽症,便以小柴胡湯主治。
太陽篇有一些惡寒頭疼,便是太陽施治。
今少陽篇又雲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少陽,玩兩篇互發見症治症之義。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此申明少陰下利,有寒熱兩途。
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卧,此少陰熱利也。
故用豬苓湯,從下去熱。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此申明少陰裡熱症,口燥咽幹而渴,則津液立竭,故用大承氣急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幹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明凡用急下,必要見下症者,質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熱極假陰之候,然必得心下硬痛,口燥咽幹而渴,方是裡實下症的據。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幹葛湯】見似瘧。
【白虎湯】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陽明表熱口渴,用幹葛湯。
陽明表解裡熱,則用白虎湯。
如小便不利,加滑石、木通、車前子;虛弱人,加人參。
【豬苓散】見小便不利。
陽明水液不分,口渴下利,以此方分利小便。
【承氣湯】見大便結。
熱邪傳入陽明之裡,則發渴消水;傳入少陰,則口燥咽幹而渴,故渴而大便結。
有下症者,用此湯。
【小柴胡湯】見寒熱頭眩。
風盛為消,木能盜水,故少陽風發之瘧,消渴特甚,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
【導赤各半湯】 火動于中,則多消渴。
然諸火皆起于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凡治心火,莫如利小便。
此方導赤散合瀉心湯,專利小便。
【三黃巨勝湯】 黃芩黃連大黃石膏 中有積熱,身熱多汗,二便赤閉,目赤唇焦,谵妄作渴飲水,則用此方。
【涼膈散】見發狂。
肺胃有熱,多發渴。
此方雖用大黃,不用枳殼,與桔梗同用,則涼上而不下行矣。
【幹葛石膏湯】見寒熱。
陽明裡熱作渴,用白虎湯;陽明表裡皆熱,亦用此方。
【石膏清燥湯】見喘逆。
熱在氣分,口多渴;燥熱為病,口多渴。
清燥湯氣分藥也,清氣分之燥熱,則渴自止。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甘草 口渴皆系内熱,瀉心下之火則熱退渴止。
【枳實栀子豆豉湯】見懊。
食滞中焦,每不作口渴。
然蒸釀日久,亦能作渴,故不用清熱治渴,而以腐谷消滞則渴自止。
【茵陳蒿湯】 茵陳栀子大黃 發黃口渴,全憑濕熱上起見,故去熱退渴,推此方為當。
【升麻清胃湯】 同一陽明症,以渴而消水,熱在氣分,用幹葛清胃湯。
渴不消水,熱在血分,用升麻清胃湯。
治膏粱積熱,亦用升麻清胃湯。
以血肉之物,善傷血分耳。
若以陽明邪熱之口渴,妄用膩膈之味,則邪熱凝滞,食氣痰飲,膠結胸前,蒸釀發熱,其渴愈甚。
另有三陰下利陰寒之症,亦有假作渴者,然渴不消水,小便清白為異耳。
上章關防表症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煩,津液有立盡之虞。
故曰身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者,裡熱已極,即有背微惡寒表症,亦用白虎湯。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舌幹燥而煩,直至消水數升,當用白虎湯。
今以若吐若下後,故加人參,以救津液。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噪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栀子豆豉湯。
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者,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分三條治法。
詳注懊門。
以栀子豆豉湯,治懊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參湯,治渴欲飲水,清陽明上焦之熱;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豬苓湯,清陽明下焦熱結。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
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也。
上章立豬苓湯治法。
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洩,渴者内水已虧,不可用豬苓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能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症。
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若渴者,加人參、栝蒌根,去半夏。
此條曆叙少陽經之各症,而以小柴胡湯主治。
惟以煩而嘔,則用半夏;若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痛,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
此申明上章一見少陽症,便以小柴胡湯主治。
太陽篇有一些惡寒頭疼,便是太陽施治。
今少陽篇又雲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少陽,玩兩篇互發見症治症之義。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此申明少陰下利,有寒熱兩途。
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卧,此少陰熱利也。
故用豬苓湯,從下去熱。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此申明少陰裡熱症,口燥咽幹而渴,則津液立竭,故用大承氣急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幹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明凡用急下,必要見下症者,質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熱極假陰之候,然必得心下硬痛,口燥咽幹而渴,方是裡實下症的據。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幹葛湯】見似瘧。
【白虎湯】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陽明表熱口渴,用幹葛湯。
陽明表解裡熱,則用白虎湯。
如小便不利,加滑石、木通、車前子;虛弱人,加人參。
【豬苓散】見小便不利。
陽明水液不分,口渴下利,以此方分利小便。
【承氣湯】見大便結。
熱邪傳入陽明之裡,則發渴消水;傳入少陰,則口燥咽幹而渴,故渴而大便結。
有下症者,用此湯。
【小柴胡湯】見寒熱頭眩。
風盛為消,木能盜水,故少陽風發之瘧,消渴特甚,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
【導赤各半湯】 火動于中,則多消渴。
然諸火皆起于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凡治心火,莫如利小便。
此方導赤散合瀉心湯,專利小便。
【三黃巨勝湯】 黃芩黃連大黃石膏 中有積熱,身熱多汗,二便赤閉,目赤唇焦,谵妄作渴飲水,則用此方。
【涼膈散】見發狂。
肺胃有熱,多發渴。
此方雖用大黃,不用枳殼,與桔梗同用,則涼上而不下行矣。
【幹葛石膏湯】見寒熱。
陽明裡熱作渴,用白虎湯;陽明表裡皆熱,亦用此方。
【石膏清燥湯】見喘逆。
熱在氣分,口多渴;燥熱為病,口多渴。
清燥湯氣分藥也,清氣分之燥熱,則渴自止。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甘草 口渴皆系内熱,瀉心下之火則熱退渴止。
【枳實栀子豆豉湯】見懊。
食滞中焦,每不作口渴。
然蒸釀日久,亦能作渴,故不用清熱治渴,而以腐谷消滞則渴自止。
【茵陳蒿湯】 茵陳栀子大黃 發黃口渴,全憑濕熱上起見,故去熱退渴,推此方為當。
【升麻清胃湯】 同一陽明症,以渴而消水,熱在氣分,用幹葛清胃湯。
渴不消水,熱在血分,用升麻清胃湯。
治膏粱積熱,亦用升麻清胃湯。
以血肉之物,善傷血分耳。
若以陽明邪熱之口渴,妄用膩膈之味,則邪熱凝滞,食氣痰飲,膠結胸前,蒸釀發熱,其渴愈甚。
另有三陰下利陰寒之症,亦有假作渴者,然渴不消水,小便清白為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