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惡寒
關燈
小
中
大
秦子曰:惡寒惡風,以一症而分輕重。
惡風者,見風則惡,無風即止;惡寒者,即無風亦惡寒。
惡寒、惡風、發熱皆是表邪,雖裡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疼、身痛、手足冷,即是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裡攻下。
然惡寒有陰症陽症分别,不發熱,脈沉遲,口不幹,神清便清,陰症惡寒,治宜溫經。
發熱脈數,頭痛心煩,陽症惡寒,治宜散表。
然溫經散表各有分别,太陽症,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緊,為表邪傷營,宜發汗,西北冬月,用麻黃湯,南方三時,用加減羌活湯、十味芎蘇散。
有汗惡風發熱,脈浮緩,為表邪傷衛,宜解肌,西北冬月,桂枝湯,南方三時,加減防風湯。
陽明症,目痛,脈浮大,無汗惡寒發熱,宜發汗,葛根湯。
有汗惡寒發熱,宜解肌,防風幹葛湯、升麻葛根湯。
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少陽寒熱,無汗惡寒,脈浮弦緊,宜發汗,柴胡防風湯。
有汗惡寒,脈浮弦數,宜小柴胡湯。
以上三陽表症惡寒也。
又有太陽病,重發其汗,不發熱而惡寒;又有脈微人,不應發汗,誤汗之,亦惡寒;更有衛氣不足,表氣虛,誤汗之,亦惡寒。
以上乃過汗亡陽而惡寒也,治宜黃建中湯、玉屏散。
例如熱病胃寒人,多服寒涼,反變裡寒而用溫裡者也。
另有陰症惡寒,治宜溫經,又各不同,此直中三陰中寒惡寒也。
仲景雲: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分别太陽病,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此分别太陽病,若初起惡寒時即發熱者,為風傷衛氣,發于陽也。
若起初惡寒,未即發熱,停一二日發熱者,為傷營血,發于陰也。
舊注發熱惡寒為陽症,無熱惡寒為陰症,誤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分别頭痛惡風,發熱汗出,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宜用解肌者。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
因複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并竭,無陽則陰獨。
複加燒針,因胸煩,面青黃,膚者,難治。
色微黃,手足溫者,可治。
此重言太陽中風症,不應用麻黃湯。
若誤汗之,則發熱惡寒,又複誤下,心下痞滿,陰陽兩傷而惡寒。
妄加燒針,因胸滿煩,面青黃,肌肉而難治。
惟面色微黃,手足尚溫,或可治之。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申明發熱惡寒、無熱惡寒之症,一起病,或即發熱未發熱,若惡寒體重嘔逆,六脈皆浮而緊急,此名傷寒而非中風。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申上章寒傷營之傷寒,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當用發汗者。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未發汗而惡寒,表邪也;既發汗後反惡寒,此誤汗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不比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者。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申明傷寒不拘日數,但以微惡寒骨節煩疼,心下支結,外症未去。
當以桂枝柴胡等,散太陽少陽表邪,不用桂枝柴胡湯,用柴胡桂枝湯,以少陽症多于太陽耳。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當攻痞,當先解表,乃可攻裡。
解表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申明汗下後,痞滿若惡寒,為表邪未解,故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
不比惡熱之痞氣,即用瀉心湯攻裡者。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汗出多,本不惡寒;陽明脈,汗出多,本不遲。
今本陽明病,尚見浮遲浮緩之脈,汗雖多,仍微惡寒,尚是太陽風傷衛表症,故重申解肌散表之治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脈本不浮,陽明病,本有汗。
今陽明病,見浮緊
惡風者,見風則惡,無風即止;惡寒者,即無風亦惡寒。
惡寒、惡風、發熱皆是表邪,雖裡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疼、身痛、手足冷,即是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裡攻下。
然惡寒有陰症陽症分别,不發熱,脈沉遲,口不幹,神清便清,陰症惡寒,治宜溫經。
發熱脈數,頭痛心煩,陽症惡寒,治宜散表。
然溫經散表各有分别,太陽症,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緊,為表邪傷營,宜發汗,西北冬月,用麻黃湯,南方三時,用加減羌活湯、十味芎蘇散。
有汗惡風發熱,脈浮緩,為表邪傷衛,宜解肌,西北冬月,桂枝湯,南方三時,加減防風湯。
陽明症,目痛,脈浮大,無汗惡寒發熱,宜發汗,葛根湯。
有汗惡寒發熱,宜解肌,防風幹葛湯、升麻葛根湯。
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少陽寒熱,無汗惡寒,脈浮弦緊,宜發汗,柴胡防風湯。
有汗惡寒,脈浮弦數,宜小柴胡湯。
以上三陽表症惡寒也。
又有太陽病,重發其汗,不發熱而惡寒;又有脈微人,不應發汗,誤汗之,亦惡寒;更有衛氣不足,表氣虛,誤汗之,亦惡寒。
以上乃過汗亡陽而惡寒也,治宜黃建中湯、玉屏散。
例如熱病胃寒人,多服寒涼,反變裡寒而用溫裡者也。
另有陰症惡寒,治宜溫經,又各不同,此直中三陰中寒惡寒也。
仲景雲: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分别太陽病,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此分别太陽病,若初起惡寒時即發熱者,為風傷衛氣,發于陽也。
若起初惡寒,未即發熱,停一二日發熱者,為傷營血,發于陰也。
舊注發熱惡寒為陽症,無熱惡寒為陰症,誤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分别頭痛惡風,發熱汗出,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宜用解肌者。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
因複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并竭,無陽則陰獨。
複加燒針,因胸煩,面青黃,膚者,難治。
色微黃,手足溫者,可治。
此重言太陽中風症,不應用麻黃湯。
若誤汗之,則發熱惡寒,又複誤下,心下痞滿,陰陽兩傷而惡寒。
妄加燒針,因胸滿煩,面青黃,肌肉而難治。
惟面色微黃,手足尚溫,或可治之。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申明發熱惡寒、無熱惡寒之症,一起病,或即發熱未發熱,若惡寒體重嘔逆,六脈皆浮而緊急,此名傷寒而非中風。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申上章寒傷營之傷寒,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當用發汗者。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未發汗而惡寒,表邪也;既發汗後反惡寒,此誤汗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不比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者。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申明傷寒不拘日數,但以微惡寒骨節煩疼,心下支結,外症未去。
當以桂枝柴胡等,散太陽少陽表邪,不用桂枝柴胡湯,用柴胡桂枝湯,以少陽症多于太陽耳。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當攻痞,當先解表,乃可攻裡。
解表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申明汗下後,痞滿若惡寒,為表邪未解,故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
不比惡熱之痞氣,即用瀉心湯攻裡者。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汗出多,本不惡寒;陽明脈,汗出多,本不遲。
今本陽明病,尚見浮遲浮緩之脈,汗雖多,仍微惡寒,尚是太陽風傷衛表症,故重申解肌散表之治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脈本不浮,陽明病,本有汗。
今陽明病,見浮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