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生纂錄

關燈
經名:攝生慕錄。

    不着撰人。

    一卷。

    《新唐志》着錄有『王仲丘《攝生慕錄》一卷』,疑即此書。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衆衍類。

     攝生纂錄 導引篇 赤松子坐引法 長跪,兩手向前。

    各分開,以指向外。

    次長跪,兩手叉腰。

    次複長跪,右手曳後去,左手叉腹前。

    次複緩形長跪,左右手更曳向前,更從叉腰。

    次複長跪,伸兩手着背後。

    次複平坐,以膝相張,兩足向外,兩手叉腰。

    能常為此法,令人耳目聰明,延年益壽,百病不生。

    為此法訖,當立以手摩身令遍,勿大寒、大熱、風燥、醉飽時作之。

     《養生要集》曰:《導引經》雲:清日一未起,先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津唾,一咽氣,尋閉息,極乃徐徐。

    頓踵三,還上狀,叉手頓項上,左右自引捩,不息複三,伸兩足,返手前卻,自極複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尤善。

     又清旦初起,以兩手叉兩耳,極上下之二七,令人耳不聾。

     次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止。

    次複以左手從頭上引右二七。

    次引兩鬓舉之。

    令人血氣流通,頭不白。

     又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邪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以摩身體,從上至下,名乾浴。

    令人勝風寒時熱,頭痛疾病并皆除也。

     婆羅門導引法 第一,龍引:以兩手向上拓,兼似挽弓勢,右左同。

    又叉手相捉頭上過。

     第二,龜引:峻坐,兩足如八字,以手拓膝,行搖動,又左顧右顧。

     第三,麟盤:側外,屈手承頭,将近将腳,屈向上,傍髒展上,腳向前拗。

    左右同。

     第四,虎視:兩手據狀,拔身向背後視。

    左右同。

     第五,鶴舉:起立,徐徐返拗引頸,左右挽。

     第六,鸾趨:起立,以腳徐徐前踏,又握固,以手前後策。

     第七,鴛翔: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轉。

     第八,熊奮:迅以兩手相叉,翻覆向胸臆,抱膝頭上,宛轉。

     第九,寒松空雪:大坐,手據膝,漸低頭,左右搖動,徐徐回轉。

     第十,冬柏淩風:兩手據将,或低或舉,左右引,細拔回旋。

     第十一,仙人排天:大坐,斜身偏倚,兩手據林,如排天。

    左右同。

     第十二,鳳凰鼓翅:兩手交捶膊井連臂,返捶背上連腰腳,各三數度。

    為之細拔回旋,但取使快為上,不得過度,更至疲頓。

     調氣篇 吐納煉氣法 夫天地萬物皆因氣以成形。

    故知氣在人中,人在氣中。

    氣聚即生,氣亡則死。

    善行氣者,内以養身,外以卻患,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

    故善加調攝,必銷衆疾,苟有壅滞,便即生療。

    養生者當先存此道矣。

     仙經雲:服氣者神明而壽。

    雖能服食而不知調氣,效乃運。

    若專調氣而療疾者,效速於緘石矣。

    人能常存之,不死之道也。

     抱樸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

    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百姓也。

    能理民則能理國,能理氣則能理身。

    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

    死者不可以生也,亡者不可以存也。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可於既逝之後。

    人難養而易危,氣難清而易濁。

     故審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衆害卻焉,壽命長焉。

     每清朝初起,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上,心眼觀氣入項,下達湧泉。

    朝朝如此,名日送氣。

    常以鼻引氣,口吐氣,常欲出氣少,入氣多。

    每欲食,先須送氣入腹,令與食為主。

     仙經雲:食有十二時,氣從夜半始。

    自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以心受之。

    四季引鎮星黃氣,以脾受之。

    秋引太白,白氣以肺受之。

    冬引辰星,黑氣以腎受之。

     又有食六戊之精,亦有大效。

    假令甲子旬有戊辰,則竟其旬常向辰地而吞氣,後則到甲複向其旬之戊也。

     凡此諸法,備在仙經,恐非流俗所能行用,好道君子安可忘? 諸《服氣經》雲: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日中至夜半為死氣,常以生氣時正僵#1外瞑目,握固,閉氣不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

    日增息如此,則身神具,五髒安。

    能閉氣至二百五十,華蓋明,耳.目聰,舉身無病,邪不幹人矣。

     寶氣一名煉氣,一名行氣,一名長息。

    其法,正僵外,徐漱醴泉而咽之。

    因行氣,口但吐氣,鼻但納氣,徐縮鼻引之,莫太極者,難還入。

    五息已息,自可吐也。

    一息數之至九十息,若然可頻伸。

    頻伸訖,複為之,滿四九。

    四九三百六十息為一竟。

    咽之者每吐氣,欲止辄一咽之。

    乃鼻納氣也,不爾或令人嗽。

     凡氣納則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自覺周身也。

     凡行氣常以月一日,念令氣從手十指出,以十六日盡。

    月晦念令氣從足十指出,久久自覺氣從手足通,即能閉氣不息,便長生矣。

    靈龜所以千歲不食者,能不興鼻息故也。

    太清行門戶之道,《九都經》謂之天壯地壯。

    天地壯,氣通即能輕舉矣。

    手為天門,足為地戶;手為天壯,足為地壯者也。

     凡行氣當髻實為之,常以鹦嗚生氣時正僵外,握固,兩足問相去五寸,兩臂去體相去亦各五寸,去枕,微息,四九三百六十息,身如委衣,骨節皆解。

    初為勢至三百六十息,轉覺藏雲行體中,經營周身,湍潤形體,澆灌皮膚,五髒六腑皆悉充滿,舊疾稍去矣。

     凡初行氣,先安穩其身,而和其氣,無與意争。

    若不安和,即且止,和乃為之,常守勿倦也。

    少行即少得之,大行即大得之。

    氣至即形安,形安則鼻息和調,鼻息和調财精氣來至,精氣來至則自覺形熱,形熱即頗汗出,汗出且勿便起,安安養之,務欲其久。

    當即去忿怒憂愁,能去忿怒憂愁即氣不亂,氣不亂即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即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即多唾,而鼻息微長即五髒安而氣和,其理自然百病去,飲食美,三氣調,形輕而老壽矣。

     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引之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納氣有一者,謂吸也。

    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嘻、呵、虛、咽,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