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太史真君圖傳卷下

關燈
真君與甘施二君歸郡,周覽城邑。

    适有一少年,美風度,衣冠甚偉。

    通谒,自稱姓慎。

    禮貌勤恪,應對捷給,遽告去。

    真君顧謂群弟子曰:适者非人,乃老蛟之精,故來見試。

    其人體貌雖是,而腥風襲人。

    吾故愚之,庶盡得其醜類耳。

     真君知年少乃老蛟之精,迹其所之,乃在江澈,化為黃牛,外於沙迹之上。

    真君乃剪紙化一黑牛,往國之。

     真君令弟子迹蛟精所之,乃在郡城江滌,化為黃牛,卧于沙迹之上。

    即今之黃牛洲。

    真君乃剪紙化黑牛去後,又令施岑潛持劍往,伺其國酣,即揮之,果中其左股。

    牛奔入城南井中,井今在上藍寺東南角,故世号蛟井。

     真君遣符吏追蛟精至長沙,賈誼井中,出化為人,入賈玉家。

    先是玉妻以女,居數歲,生二子。

    每春夏出舟,秋重載歸。

    是時忽徒還,給玉雲:被劫,傷股。

    玉召醫,真君為醫士谒玉。

    召之不出,乃上堂叱日:江湖蛟精物非一,吾尋蹤至此,豈容逃避。

    速出,乃見形,遂揮兵誅之。

    噀二子為小蛟,賈女幾變。

    父母告遂免。

     真君謂賈玉日:蛟精所居水。

    今君舍下,深不瑜尺,皆洪波可速徙居,毋自陷溺。

    玉舉家駭移居高原。

    其地不日陷為淵潭,深不可測。

    今長沙昭潭是也。

     真君複還豫章,而蛟精之餘黨甚盛。

    慮真君必誅之,心不自安,乃化而為人,散遊城市。

    因訪真君弟子,詭言曰:仆家長安,積世崇善。

    遠聞賢師許君有神劍,願聞其功。

    弟子日:吾師神劍,指天天裂,指地地坼。

    指星辰則失度,指江河則逆流。

    萬邪莫可當,神聖之寶也。

    又問抑有不能傷者乎?曰:惟不能傷,冬瓜、葫蘆耳。

     蛟精以前言為誠然,乃盡化其屬,為冬瓜、葫蘆。

    聯延枝蔓,浮泛滿江,拟流出境。

    真君晨興,覺妖氛甚盛。

    乃顧江中,見蛟精所化。

    即以劍授施岑,使履水斬之。

    黨屬茹連,悉無憔類,江流為之變色。

     真君告弟子,及郡城之父老日:此地為浮州,蛟璃所穴。

    不有以鎮之,後且複出為患,人莫之能制也。

    乃役鬼神於牙城南井,鑄鐵柱為永久鎮浮之計。

     真君鑄鐵柱既成,聽其出井外數尺.下施八索,鈎鎖地脈。

    真君祝之曰:鐵柱若亞,其妖再興,吾當複出。

    鐵柱若正,其妖永除。

    由是水妖屏迹,城邑無虞。

    複恐後世奸雄妄作,故因鐵柱再垂記雲:地勝,人心善應,不出奸雕。

    縱有興謀者,終須不到頭。

    其慮後世也,深大率有如此者。

     真君以蛟蜃之屬,有散入鄱陽、浔陽界者。

    慮其複還,乃周行江湖,以珍滅之。

    至岧燒山頂,有蛟湖三所。

    孔穴透大江,通饒信,遂誅其蛟魅。

    立玉陽府,開化靖,太城府靖以鎮之。

    鑄鐵符鎮鄱陽湖口,杜其入路。

    今在湖口縣上,锺石江中,鑄鐵蓋覆廬陵玄潭,制其藏薮。

    仍壓以鐵符,鎮以靈劍。

    今有飛符嶺崇真觀。

     将軍王敦,舉兵内向,次于湖。

    真君與吳君,及郭璞同往谒之。

    敦宴日:予夢一木破天,如何。

    真君日;.非佳兆也。

    吳君日:木上破天,未字也。

    令璞筮之日:無成。

    敦日:予壽幾何?璞日:若舉事,禍将不久。

    若還武昌,壽未可量。

    敦怒日:君壽幾何?璞日:盡今日日中。

    即令武士擒璞以斬之。

    真君擲杯化鸰繞梁。

    敦舉目,失二君所在。

     真君與吳君遊至金陵,欲賃舟複回豫章,而船主告以乏操舟者。

    真君曰:爾等但暝目安坐,切毋岘視,吾自為爾駕之。

    舟人諾。

     真君召二龍挾舟而行,經池陽,以印印西岸之崖壁,辟水怪而行。

    今印文猶在。

     許吳二君,同乘龍舟淩空。

    俄過廬山頂,至于紫霄峰,金阙洞。

    真君與吳君欲遊洞中,故其舟稍低,抹林稍,戛戛有聲。

    舟人不能忍,而竊窺之。

    龍即舍舟於層岫之上,折桅於深澗之下。

    真君謂舟人日:汝不聽吾言,将何所歸乎。

    舟人乃拜求濟度。

    真君教以服餌靈草,遂不死之術,終隐於此山。

    今有鐵船峰,并桅為石,堕在澗中。

     真君歸舊隐,數十年問,不以時事關意。

    日與草弟子講究真诠,精修至道。

    作醉思仙歌,又着八寶訓,日:忠孝廉慎,寬裕容忍。

    忠則不欺,孝則不悖。

    廉而罔貪,慎乃無失。

    寬則得衆,裕然有餘。

    容而翕受,忍則安舒。

    鄉裡化之,皆遷善遠罪,孝悌興行。

    平時出處,随機應物,不異常人。

    但所居之地,嗚鶴翔飛,景雲旋繞而已。

     甯康二年,甲戌,真君一百三十六歲。

    八月朔,有雲仗自天,二仙乘辇下降,導從甚都。

    真君向空迎拜。

    二仙日:奉玉皇命,賜子诏,授九州都仙太史,兼高明大使。

    賜紫彩羽袍,玉膏、金丹各一合。

    真君禮拜,聽受訖。

    一仙日:餘乃玉真上公崔子文。

    一仙曰:餘乃元真太卿瑕丘仲。

    就告真君沖舉之日,複登雲車而去。

     真君召集門弟子,與鄉曲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