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太史真君圖傳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起為蜀郡旌陽令,時年四十二。
視事之初,誠胥吏去貪鄙,除煩苛,脫囚摯,悉開谕以道。
吏民悅服,鹹願自新。
其教民,忠、孝、慈、仁、忍、慎、勤、欽為先。
令秀民有德望者,相與勸率,故争競日消,至於無訟。
時胡詹二典押,為之掌案聽政焉。
今廟食為神也。
真君未任縣之先,歲饑民無以輸租,郡邑繩以法,率多流移。
暨莅事日,乃以靈丹點瓦礫化黃金,令人潛瘗於縣之後圃。
一日籍民之未輸者,鹹造于庭,使吏請責之,令服力役於後圃。
民镢地獲金,得以輸納。
故免逃竄之憂悉按堵。
鄰境流移之民,慕其德惠,來依附者甚衆。
遂至縣邑戶口增衍,人物富庶焉。
郡中屬歲大疫,民死者十有七八,真君乃以所得神方拯治之。
凡符咒所及,皆登時而愈。
至於沈痾之疾,亦無不痊者。
郡中疫民既活,救濟之道傳聞他郡,病者相繼而至,日以千計,於是标竹郭外十裡之江,置符其中,俾就竹下飲水皆癢。
其悼耄赢疾不能自至者,汲歸飲之,亦獲痊愈。
故蜀民謠曰:民無盜竊,吏無奸欺。
我君活人,病無能為。
真君任旌陽既久,知晉室将亂,乃棄官東歸。
蜀民感其德化,無計惜留。
所在立生祠,家傳畫像,敬事如神明焉。
啟行之日,赢糧而送者蔽野,有至千裡始還者,有随至其宅,願服役而不返者,乃於宅東之隙地,結茨以居。
其狀如營壘,悉改氏族以從真君之姓。
故至今其地号許家營焉。
其遺愛及民有如此者。
真君嘗至新吳,憩于栢林,忽有女童五人,各持寶劍來獻。
異而受之,既而偕至真君宅。
日以擊劍自娛,人莫能測。
真君知其劍仙,常禮遇之。
卒獲神劍之用。
飛升後,五童隐于手植栢下,因号栢樹仙童。
新吳今有栢林觀存焉。
真君與吳真君遊嵩陽,聞金陵丹陽縣黃堂靖,有女師谌姆多道術,同往師之。
姆曰:昔孝悌王,自上清下降兖州曲阜縣蘭公家,留下金丹寶經,銅符鐵券。
謂公曰:後晉代當有神仙許遜,傳吾此道。
命公轉以授吾,使掌之以俟子,積有年矣,今當授子。
乃登壇依科盟授,并正一斬邪之法,三五飛步之術,悉以傳付焉。
二君前受谌姆道法,禮謝訖,辭行。
真君方心期每歲必來谒姆。
姆覺之曰:子勿來,吾即返帝鄉矣。
乃取香茅一根,望南擲之曰:子歸,認茅落處,立吾祠,歲秋一至足矣。
二君還,首訪飛茅之迹。
於所居之南,四十餘裡得之,已叢生矣。
遂建祠宇,亦以黃堂名之。
今号日黃堂隆道宮。
每歲仲秋之三日,必往朝谒焉。
真君自嵩陽回訪谌姆飛茅之迹,經過路傍,偶見陂水清澈,為之少憩。
今清陂村有憩真靖為觀是其處也。
又見鄉民盛烹宰以祀神,且相詫日:祭或不腆,則神怒降禍矣。
真君日:怪祟敢爾耶,乃夜宿於逆旅,召烈風迅雷伐之,拔其林木。
明日告其裡人日:妖社已驅,毋用祭也。
今其地有廢社,鄉民不複祭杞矣。
真君尋訪飛茅,經過之地,見鄉民負檐遠汲者滿道。
老幼勞苦,乃以杖刺社前涸澤,湧泉以濟之,雖旱不竭。
今大澤村紫陽靖之石井是也。
真君嘗登龍城之山巅,指山腰之泉罅曰:是必有異物藏于其中,後将為妖孽以害生民。
遂卓劍運法,建立壇靖以鎮之。
今每年仙馭朝谌姆,則憩于此,号龍城觀也。
真君渡小蜀江,即今之黃湖口。
抵江幹之肆,主人朱氏,雖貧而迎接,能盡禮敬。
真君乃戲畫一松于壁而去。
其家即日,市利加倍。
後江漲潰堤,市舍俱漂,惟松壁不壞也。
今名松湖市,見有朱土地廟食焉。
真君嘗煉神丹於艾城之黃龍山,山湫有蛟魅聚淵薮,作洪水欲漂丹室。
於是真君遣神兵擒之,釘于石壁。
今釘蛟石
視事之初,誠胥吏去貪鄙,除煩苛,脫囚摯,悉開谕以道。
吏民悅服,鹹願自新。
其教民,忠、孝、慈、仁、忍、慎、勤、欽為先。
令秀民有德望者,相與勸率,故争競日消,至於無訟。
時胡詹二典押,為之掌案聽政焉。
今廟食為神也。
真君未任縣之先,歲饑民無以輸租,郡邑繩以法,率多流移。
暨莅事日,乃以靈丹點瓦礫化黃金,令人潛瘗於縣之後圃。
一日籍民之未輸者,鹹造于庭,使吏請責之,令服力役於後圃。
民镢地獲金,得以輸納。
故免逃竄之憂悉按堵。
鄰境流移之民,慕其德惠,來依附者甚衆。
遂至縣邑戶口增衍,人物富庶焉。
郡中屬歲大疫,民死者十有七八,真君乃以所得神方拯治之。
凡符咒所及,皆登時而愈。
至於沈痾之疾,亦無不痊者。
郡中疫民既活,救濟之道傳聞他郡,病者相繼而至,日以千計,於是标竹郭外十裡之江,置符其中,俾就竹下飲水皆癢。
其悼耄赢疾不能自至者,汲歸飲之,亦獲痊愈。
故蜀民謠曰:民無盜竊,吏無奸欺。
我君活人,病無能為。
真君任旌陽既久,知晉室将亂,乃棄官東歸。
蜀民感其德化,無計惜留。
所在立生祠,家傳畫像,敬事如神明焉。
啟行之日,赢糧而送者蔽野,有至千裡始還者,有随至其宅,願服役而不返者,乃於宅東之隙地,結茨以居。
其狀如營壘,悉改氏族以從真君之姓。
故至今其地号許家營焉。
其遺愛及民有如此者。
真君嘗至新吳,憩于栢林,忽有女童五人,各持寶劍來獻。
異而受之,既而偕至真君宅。
日以擊劍自娛,人莫能測。
真君知其劍仙,常禮遇之。
卒獲神劍之用。
飛升後,五童隐于手植栢下,因号栢樹仙童。
新吳今有栢林觀存焉。
真君與吳真君遊嵩陽,聞金陵丹陽縣黃堂靖,有女師谌姆多道術,同往師之。
姆曰:昔孝悌王,自上清下降兖州曲阜縣蘭公家,留下金丹寶經,銅符鐵券。
謂公曰:後晉代當有神仙許遜,傳吾此道。
命公轉以授吾,使掌之以俟子,積有年矣,今當授子。
乃登壇依科盟授,并正一斬邪之法,三五飛步之術,悉以傳付焉。
二君前受谌姆道法,禮謝訖,辭行。
真君方心期每歲必來谒姆。
姆覺之曰:子勿來,吾即返帝鄉矣。
乃取香茅一根,望南擲之曰:子歸,認茅落處,立吾祠,歲秋一至足矣。
二君還,首訪飛茅之迹。
於所居之南,四十餘裡得之,已叢生矣。
遂建祠宇,亦以黃堂名之。
今号日黃堂隆道宮。
每歲仲秋之三日,必往朝谒焉。
真君自嵩陽回訪谌姆飛茅之迹,經過路傍,偶見陂水清澈,為之少憩。
今清陂村有憩真靖為觀是其處也。
又見鄉民盛烹宰以祀神,且相詫日:祭或不腆,則神怒降禍矣。
真君日:怪祟敢爾耶,乃夜宿於逆旅,召烈風迅雷伐之,拔其林木。
明日告其裡人日:妖社已驅,毋用祭也。
今其地有廢社,鄉民不複祭杞矣。
真君尋訪飛茅,經過之地,見鄉民負檐遠汲者滿道。
老幼勞苦,乃以杖刺社前涸澤,湧泉以濟之,雖旱不竭。
今大澤村紫陽靖之石井是也。
真君嘗登龍城之山巅,指山腰之泉罅曰:是必有異物藏于其中,後将為妖孽以害生民。
遂卓劍運法,建立壇靖以鎮之。
今每年仙馭朝谌姆,則憩于此,号龍城觀也。
真君渡小蜀江,即今之黃湖口。
抵江幹之肆,主人朱氏,雖貧而迎接,能盡禮敬。
真君乃戲畫一松于壁而去。
其家即日,市利加倍。
後江漲潰堤,市舍俱漂,惟松壁不壞也。
今名松湖市,見有朱土地廟食焉。
真君嘗煉神丹於艾城之黃龍山,山湫有蛟魅聚淵薮,作洪水欲漂丹室。
於是真君遣神兵擒之,釘于石壁。
今釘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