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附合病并病篇 合病證治第十五

關燈
太陽與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

    麻黃湯主之。

     太陽陽明合病者。

    謂太陽陽明兩經皆有見證也。

    以兩經見證之中。

    有喘而胸滿之證。

    是太陽之表邪偏重于陽明也。

    豈方氏所謂輕重齊。

    多少等。

    及喻氏兩經各見一半乎。

    夫喘者。

    肺邪盛滿之所緻也。

    寒邪入腠而肺主皮毛。

    皮毛為肺之合。

    肺髒受邪。

    故氣滿而喘也。

    所以傷寒首條。

    即曰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蓋麻黃為辛散肺氣之專藥。

    杏仁為滑利肺氣之要藥。

    湯中惟桂枝為解散衛邪之太陽經藥耳。

    仲景以手太陰藥。

    治足太陽病者。

    皆以肺主皮毛故也。

    且胸為太陽之部位。

    脈要精微論雲。

    背者。

    胸之府也。

    足太陽之經脈凡四行。

    皆在背而行于督脈之兩旁。

    痹論雲。

    衛氣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間。

    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

    營衛皆統于太陽。

    故胸屬太陽。

    胸滿者。

    太陽表邪未解。

    将入裡而猶未入也。

    以陽明病而心下硬滿者。

    尚不可攻。

    攻之遂利不止者死。

    況太陽陽明合病乎。

    此以太陽表症未罷。

    攻之恐邪陷變逆。

    故曰不可下。

    而以麻黃湯專發太陽之寒邪也。

     此條當自太陽傷寒例中遺出。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太陽陽明合病。

    雖與前條同義。

    然上條之邪在胸膈。

    猶未犯胃。

    此曰必下利。

    則邪已内侵而犯胃矣。

    蓋以太陽之郁邪。

    既在營衛。

    而陽明之熱邪。

    又盛于肌肉之間。

    兩經之邪熱并盛。

    不待全陷而熱邪内逼。

    胃中之真氣不守而必下利矣。

    然雖下利。

    而其邪猶在于表。

    未可責之于裡。

    既非誤下之後。

    胃氣未虛。

    斷不可以協熱下利之法治之。

    當仍以兩經之表證為急。

    故以葛根湯主之。

    蓋以麻黃桂枝解太陽營衛之邪。

    加入葛根。

    以解散陽明肌肉之經邪。

    早解其表。

    即所以杜其入裡之途也。

     辨誤尚論謂葛根湯。

    即桂枝湯加葛根。

    不用麻黃者是也。

    其說恐非。

    當雲中風自汗者。

    用桂枝加葛根湯。

     傷寒無汗者。

    用有麻黃之葛根湯。

    乃為活法。

    陽明篇首有汗出惡風者。

    太陽陽明中風也。

    故用桂枝加葛根湯。

     無汗惡風者。

    太陽陽明傷寒也。

    故用葛根湯。

    葛根湯乃桂枝麻黃之合劑而加葛根者。

    桂枝加葛根湯乃桂枝全湯而加葛根者也。

    此但曰葛根湯。

    而不曰桂枝加葛根湯。

    豈非用麻黃者乎。

    然下文葛根加半夏湯已有麻黃。

     此條之葛根湯。

    已不待言矣。

    況前有麻黃者。

    但稱葛根湯。

    無麻黃者。

    即名之曰桂枝加葛根湯矣。

    又何庸辨乎。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如前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而但嘔者。

    是郁熱之表邪内攻。

    不下走而上逆也。

    嘔則邪在胸中而犯胃口。

     故于兩經解表之葛根湯。

    加入辛溫蠲飲之半夏。

    以滑利胸膈之邪也。

     x葛根加半夏湯方x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 上八味。

    以水一鬥。

    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

    去白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太陽與少陽合病。

    自下利者。

    與黃芩湯。

    若嘔者。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太少兩陽經之證。

    并見而為合病。

    太陽雖在表。

    而少陽逼處于裡。

    已為半表半裡。

    以兩經之熱邪内攻。

     令胃中之水谷下奔。

    故自下利。

    當用黃芩撤其熱。

    而以芍藥斂其陰。

    甘草大棗。

    和中而緩其津液之下奔也。

     若嘔者。

    是邪不下走而上逆。

    邪在胃口。

    胸中氣逆而為嘔也。

    故加半夏之辛滑。

    生姜之辛散。

    為蠲飲治嘔之專劑也。

     x黃芩湯方x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再。

    夜一服。

    若嘔者。

    加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x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即附前方服法内)x陽明少陽合病。

    必下利。

    其脈不負者。

    順也。

    負者。

    失也。

    互相克賊。

    名為負也。

    脈滑而數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陽明者。

    胃土也。

    少陽者。

    肝膽木也。

    兩經俱感。

    二經之證并見。

    熱邪鍊接。

    逼近于裡。

    裡受外迫。

    土受木刑。

    胃土不守。

    水谷下奔。

    故必下利。

    而其脈不負者。

    為順而無害。

    若負者。

    則為喪失之敗證矣。

    所謂負者。

     即勝負之負也。

    以木土克賊之證。

    而胃家之真氣無損。

    則其脈雖或數或大。

    而其沖和渾濃之氣仍在。

    是木雖克土而土不受傷。

    故為順而無害。

    是謂有胃氣者生也。

    若土受木克。

    胃土之氣傷敗。

    其脈或弦細勁急而懸絕。

     或如新張弓弦。

    或如循刀刃。

    如按琴瑟。

    或右寸關弦細短促而不可按。

    或微細而結代之類。

    是中土已壞而呃忒。

    手足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