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少陽全篇(合病并病附) 少陽證治第十四

關燈
少陽。

    故使如瘧狀而發作有時也。

    當以小柴胡湯主之。

    前後婦人中風兩條。

    仲景雖分言之。

    以互相發明其義。

    而學人當合論之以悉其旨可也。

    但前以七八日而脈遲身涼。

    此以七八日而續得寒熱。

    皆熱邪已入之變症。

    又示人以熱入血室之見症。

    頗有不同。

    無一定之式。

    未可執泥以生疑二也。

    但不揣愚昧。

    意謂仲景氏雖但曰小柴胡湯主之。

    而湯中應量加血藥。

    如牛膝桃仁丹皮之類。

    其脈遲身涼者。

    或少加姜桂。

    及酒制大黃少許。

    取效尤速。

    所謂随其實而瀉之也。

    若不應用補者。

    人參亦當去取。

     尤未可執方以為治也。

    古人立法。

    但與人以規矩而已。

    學人臨證消息可也。

    所謂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其是之謂乎。

     婦人傷寒發熱。

    經水适來。

    晝日明了。

    暮則谵語。

    如見鬼狀者。

    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必自愈。

     前言中風。

    此言傷寒。

    以見風寒郁熱之邪。

    皆可入血室而緻變也。

    傷寒發熱者。

    謂寒邪已發熱而經水适來也。

     晝日明了者。

    邪不在陽分氣分。

    且晝則陽氣用事。

    衛氣行陽二十五度之時。

    生氣通天論雲。

    平旦人氣生。

    日中而陽氣隆。

    日西而陽氣已虛。

    氣門乃閉是也。

    暮則谵語者。

    邪在陰分血分。

    夜則陰氣用事。

    衛氣行陰二十五度之時。

     五藏生成篇雲。

    人卧則血歸于肝。

    肝受血而能視。

    熱邪入陰血之分。

    故不得眠而谵語如見鬼狀也。

    熱入血室。

     非惟不在營衛。

    而更與腸胃無涉。

    故曰無犯胃氣。

    病在下焦血分。

    與上二焦絕不相關。

    汗吐下三法。

    徒損無益。

     犯之适足以敗胃亡陽。

    故禁止之曰無犯胃氣。

    使真元無損。

    正旺邪衰。

    必自愈也。

    設或未解。

    期門可刺。

    如前小柴胡加減可用也。

     血弱氣盡腠理開。

    邪氣因入。

    與正氣相搏。

    結于脅下。

    正邪分争。

    往來寒熱。

    休作有時。

    默默不欲飲食。

    髒腑相連。

    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

    故使嘔也。

    小柴胡湯下之。

     血弱氣盡者。

    謂血氣皆虛也。

    言經血已盡之後。

    不惟血弱而氣亦虛衰矣。

    蓋人以陽氣陰血。

    兩相根據附而成形體。

    蓋血瀉之後。

    氣亦随之而虛矣。

    以血弱氣盡之時。

    營衛不密。

    腠理偶開。

    邪氣因其開而遂入。

    與正氣兩相搏聚而結于脅下少陽之分。

    正氣與邪氣分争。

    一如少陽症之往來寒熱。

    休作有時。

    默默不欲飲食。

    其所以然者。

    以少陽與厥陰。

     肝髒膽腑。

    與其他髒腑不同。

    膽附肝葉之中。

    兩相連屬。

    故膽病肝亦病也。

    此條邪從腠理而入。

    與前熱入血室不同。

    然經盡血虛之候。

    邪氣乘虛而入。

    與熱入血室無異。

    肝為藏血之髒。

    足厥陰之脈。

    起于足大趾。

     上循足跗。

    上内廉。

    循股陰。

    入毛中。

    過陰器。

    抵小腹。

    邪入其絡。

    則小腹必痛。

    故其痛必下。

    邪在少陽而結于胸脅。

    故曰邪高。

    痛在厥陰之絡而居少腹。

    故曰痛下。

    所以謂之邪高痛下也。

    邪在胸脅。

    而厥陰之氣又上逆。

    故使嘔也。

    證雖髒腑相連。

    而邪結脅下。

    往來寒熱。

    默默不欲食。

    皆少陽本病也。

    故以柴胡湯主之。

    而厥陰血分之藥。

    或可量入也。